《沙漠之花》根據索馬利亞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由女導演雪瑞·霍爾曼執導,莉亞·科貝德、莎莉·霍金斯等主演。
電影講述女主華莉絲·迪裡出生在荒涼的索馬利亞沙漠,從小就開始幫著家裡放羊。在她年僅3歲、還處在懵懂未知的年齡時,就被媽媽引領著來到亂石堆上,接受了慘無人道的“女性割禮”(不懂的童鞋請自行找“度娘”哈[可愛]),後來因為傷口感染髮起高燒,差點死掉。
12歲時,父親為了得到五頭駱駝,要把她嫁給60歲的糟老頭子,華莉絲不想接受命運,於是連夜逃離家園,赤腳在沙漠上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兩隻腳都磨得血肉模糊,留下了終身無法抹去的醜陋傷疤。
在投靠外婆無果後,華莉絲輾轉到了倫敦,遇到善良的瑪麗蓮收留了她,倆人還慢慢成為了好朋友。在餐廳打工時,華莉絲被著名攝影師唐納森發掘,憑藉出色的外表和超強的鏡頭表現力,最終走上世界頂級名模的道路。
然而,處在模特事業巔峰的華莉絲,卻來了個華麗轉身,選擇把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高調反對“女性割禮”習俗,並投身於婦女解放事業。
影片中有幾個片段比較震撼人心:
一是,華莉絲流著淚問好友瑪麗蓮:“你不需要割嗎?你媽媽呢?”
起因是華莉絲無意中看到好友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後,意外得知,並不是所有女孩都跟她一樣,要從小接受“割禮”,默默忍受疼痛,直到新婚之夜丈夫來開啟。華莉絲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只有割禮過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她以為——“女人都這樣”。然而好友卻含著同情之淚,給了她否定的答案。
二是,醫院男護士對華莉絲無禮的指責與羞辱。
華莉絲在接受“割禮”後,時常會出現腹痛現象。在又一次腹痛難忍時,好友攙扶著她進了醫院。當男醫生為她做檢查時,華莉絲全程雙眼緊閉、表情痛苦,手緊緊抓著扶手,眼裡流下羞恥的淚水。
護士叫來會說索馬利亞語的男護士做翻譯,白人醫生讓他告訴華莉絲,她的割禮縫合太緊、太粗糙,希望儘快給她做手術。男護士一邊點著頭,一邊卻衝華莉絲說出如刀般鋒利的話語:“你不羞愧嗎?被白人看光了。我們的傳統不關外人事。”
醫生繼續說:“告訴她這樣是對的,她不該忍這麼久。她肯定一直備受折磨。叫她別擔心,我們能治好的。”男護士對醫生乖巧地迴應著:“明白”,一轉頭卻嚴厲指責華莉絲:“你要改變它,就是背叛父母、離經叛道。你媽知道你的打算嗎?真可恥。”面對男護士的無禮行為,躺在診療椅上的華莉絲只能痛苦地無聲哭泣著。
三是,3歲小華莉絲接受“女性割禮”的過程。
媽媽帶著路都走不大穩的“小不點”華莉絲來到亂石堆,把她緊緊箍在懷裡。割禮師舉著一枚大概率沒有作消毒處理的刀片,伸向小華莉絲的身體。然後,是小華莉絲的哇哇大哭、拼命掙扎,是血肉模糊的軀體,是帶血的刺槐,是亂石堆上鋒利的石塊,是拉遠的鏡頭……這一段,我真的不忍心細看,它實在,太殘忍。
在索馬利亞,名字都是有寓意的,“華莉絲”的意思就是“沙漠之花”。電影《沙漠之花》,表面上講的是華莉絲從牧羊女逆襲成世界頂級名模的勵志故事,實際上是要揭露存在於非洲大地上的醜惡的“割禮”習俗。因為這部電影,更多人了解到非洲部分國家對女性殘忍實施割禮的現象,許多非洲國家也因此頒佈了廢除割禮的法令。
在片末演講裡,華莉絲說道:“我愛我的母親,我愛我的家,我也愛非洲大地。三千多年來,我們家族堅信,沒接受割禮的女兒身不乾淨,因為我們雙腿間的東西不乾淨,所以必須割除,然後縫合,以示貞潔與美德。未受割禮的女孩不能結婚,最終會被驅逐出家鄉。即使連《古蘭經》中都沒有記載,但這個儀式卻一直存在。割禮過的婦女,會一輩子受盡身體與精神的折磨,這些婦女也是非洲的支柱。我倖存了下來,而我的兩個姐妹沒這麼幸運,索菲亞被割禮後流血而亡,阿米娜難產而死,孩子胎死腹中。如若能廢除這毫無意義的儀式,非洲將會強大多少倍。少數人所遭受的,會影響所有人。為廣大女性同胞著想,我們要努力改變作為女性的意義。”
據影片末尾字幕顯示,全世界有上億的女孩和婦女因為割禮受到感染,但很多國家還在繼續著這個儀式。而華莉絲·迪裡是第一位公開談論婦女割禮的女性,並引起全球關注。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曾任命華莉絲為聯合國特邀大使,來反對“割禮”。自此之後,許多國家嚴令禁止女性割禮,但每天仍有6000名女孩遭受割禮。
所幸,電影《沙漠之花》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殘忍的“割禮”現象,促使更多國家廢除了這一陋習。
至於《沙漠之花》的原型,索馬利亞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和她本人的人生際遇, 那又是另一個精彩故事了,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去網路上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