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奧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戰爭,總能出乎意料,一鏡到底的得失

一、我看《1917》這部電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場直播。

二、故事背後的那點事。

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拍攝手法,一鏡到底的得失。

四、精妙的情節設計,總能出乎意料,處處都有驚奇。

我是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旁邊這位是導演薩姆·門德斯。

今天我倆來到英德戰場前線,和大家一起看看,今天有什麼新的戰況。

哦,有網友問了,為什麼叫《1917》?

就因為這裡說的是1917年的事兒。這裡正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我們還是回到電影現場來。

這裡的草上掛滿水珠,兩個士兵坐在溼漉漉的草地上。

又有一個士兵,從旁邊走過來了。來,咱們往後退一下,把他的臉也拍進來。

算是帥氣的吧,他才16歲。你可別小看這個兵。他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乙。他有名有姓,叫布雷克。

飾演布雷克的演員查普曼還有個故事。你知道這個電影是美國拍的,但是飾演布雷克的演員查普曼是個英中國人,他在為角色做準備時,讀了一本書,是關於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查普曼驚奇地發現,他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一戰時期是一名騎兵,在戰爭中受到過槍傷。

你看是不是很巧啊?

布雷克和斯特菲爾德

布雷克走過來了。咱們也往後退。

他走進了戰壕。我們看到戰壕裡滿地泥濘,到處是彈藥箱。士兵們東一個西一個地在戰壕裡。看這些士兵,真不容易!

布雷克一直往前走,我們一直往後退著拍。

一定要小心,別被什麼絆倒了。導演你拉著我點。

布雷克在曲曲彎彎的戰壕裡,一直往前走,我們就一直往後退,再退,再退。

這坑坑窪窪、七彎八拐的,退著拍,還要穩得住,不搖晃,我太難啦!

我說導演,咱們不能總是後退著拍啊!太反人性了!

好了,戰壕到這裡有個三岔口,咱們讓布雷克走前面,咱們跟在後面拍。

朝前走,這才是正常的行進方式啊!

現在布雷克走進一個黑洞,然後,前面有一點亮,有很多人。過去看看。

這是一個地下指揮所。這個是將軍。他給布雷克下命令,讓他帶個人,去給另一個地方的部隊送個信兒,告訴他們:別進攻了,那邊德中國人設好了圈套,就等著伏擊他們呢。要是掉進那個埋伏圈裡,1600個軍人就全完了。

給自己人送信,卻要經過德中國人的陣地,為啥?

因為戰場形勢複雜,犬牙交錯呀。

打手機說一聲不就行了?這個主意太好了!那誰,把你手機給我用一下。

沒有?是啊,1917年還沒有手機。

那位說發電報,說《列寧在十月》就發電報了,用穿孔紙帶那種,也是1917年。

還可以打電話。

跟你說吧,通訊被德中國人干擾了,電話線斷了,電報機壞了,穿孔紙帶被水泡爛了,電子管燒了,漏氣了。

所以,送信非得真人出鏡不可。要不然,今天也沒有我和導演啥事兒了。

將軍給布雷克下達命令,“順便”告訴布雷克一個訊息

現在我們來看將軍。

下達了命令,還不忘恩威並施,鼓勵一番。然後,“順便”告訴布雷克,你哥也在那個營,你的信要是及時送到了,你哥也可以活下來。

要不人家怎麼能當將軍,“順便”一句話,就能讓士兵拼了命地往絕境裡衝。

穿越德中國人的陣地!虧他想得出來!德中國人是吃素的?!

此去往前,黑洞洞,是那賊巢穴,一不小心就會被德軍殺個片甲不留。

讓兩個16歲的小兵,單槍匹馬去挑戰不可能,既沒有長官跟著,也沒有督戰隊拿機槍逼著,千難萬險,不定哪一關就掛了,憑什麼去拼命?

憑軍令如山?對!

憑為了國家利益?其實這個有點扯,地球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是胡搞,為了爭奪那點並不光彩的利益,不惜造成3000萬人傷亡。只是,小兵有什麼辦法?

憑救他哥,憑救1600個戰友的生命。太對啦!這一下子就讓接下來的拼命有了價值。

現在,布雷克找到了一個助手,名字叫斯特菲爾德。跟他一樣,也是16歲。

他們是怎麼混進隊伍的?不是規定滿了19歲才可以當兵嗎?

這個,管得不那麼嚴吧。當時社會上,視當兵為走上英雄之路,小夥要是不去當兵在大街上閒逛,女孩子都看不起他。

到這會兒,戰爭已經打了三年了,戰鬥減員厲害,國家也需要更多的人上戰場。既然情願,中間的徵兵官睜隻眼閉隻眼不就得了。

現在布雷克他倆回到了前沿陣地,找到一個軍官,軍官告訴他們,從哪裡走才有可能通過封鎖線。 末了給了他一把訊號槍,說如果他能活著穿過德軍陣地,就打一發訊號彈,那意思就是不用派別人了。

要是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倒下之前記得把訊號槍扔回來。這是啥意思?

現在大家看陣地前面,陣亡的軍人左一個右一個,橫七豎八地躺著,炮彈坑裡,鐵絲網上,到處都是,身上裹滿了泥巴,血水泥水混在一起。這該死的戰爭!

都準備好了,他倆就要爬出戰壕了。

此一去真是槍如林來彈如雨,此一去還能不能回來沒人知道。

什麼叫英雄氣概?他們就是。明知道千難萬險,明知道生死難料,為了光榮使命,依然勇往直前。

《1917》的開場就是這樣了。

今天的戰鬥馬上就要開始。

導演說了,我們還會跟著他倆拍攝,要一鏡到底地拍攝他們送信的全過程,直播給大家。這次就先到這裡啦”。

通過封鎖區。前面是被炮火打成枯樁的樹林。

二、故事背後的那點事。

《1917》是美國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羅傑·狄金斯攝影,由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

今年,也就是2020年1月,《1917》這部電影在奧斯卡得到了10項提名,拿到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 3項大獎。導演還獲得了金球獎。獲得其它獎項林林總總幾十項。

電影《1917》故事源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對於一戰的記憶。雖說不是老爺子的親身經歷,但是士兵那種犧牲精神正是那時候具有的。只可惜,用在了一戰那樣的戰場上。

導演薩姆·門德斯領到了金球獎

看到這個用年份起的片名,就想起以前有個電影,也是用年份,1918,有列寧在。

這回的是1917,早一年。沒提俄國,但是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是參加了的。他們是在東線。只是俄國打著打著不打了,因為自己國內發生了十月革命。

《1917》這個電影,說的就是英法聯軍跟德中國人打仗的事兒,這裡叫西線戰場。

兩軍對壘,壕塹戰是常見的打法,所以雙方都非常重視戰壕的修建,就像電影裡看到的那樣。這個電影特別注重還原當年的戰場樣貌。

電影《1917》裡的故事開始之前,剛剛在索姆河區域打過一仗,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最慘烈的一仗,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有史料記載,索姆河戰役英軍投入作戰有 54 個師,法軍 32 個師,德軍為 67 個師。

英、法聯軍傷亡 79 萬 4 千人,也未能突破敵方防禦,僅推進 5~12 公里。但是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

德軍損失 53 萬 8 千人,失去 240 平方公里的壕溝陣地,終於還是攔住了聯軍的攻勢。

德中國人招架不住,就收縮戰線,打算在興登堡防線阻擊英法聯軍。而英法軍隊的麥肯齊上校正打算率領兩個營乘勝攻擊,把德中國人幹掉。

兩個營就有1600人!英國軍隊是什麼編制啊?

這時候突然發現,這是德中國人佈下的一個圈套,他們想要引誘英法聯軍進入伏擊圈,一舉殲滅。於是將軍決定派人傳達命令,撤銷進攻行動。這就有了這個電影裡面的故事。

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拍攝手法,一鏡到底的得失。

《1917》從頭到尾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鏡頭不間斷地拍下來的。

事實上,拍一部119分鐘的片子,想要不間斷地一個鏡頭拍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拍得最長的一個鏡頭據說也只有8分鐘。

但是人家就是整得像是一口氣拍下來的似的。

為了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電影裡的故事發生在陰雨連綿的季節,為了顯得真實,他們就都在陰天拍。如果出太陽了,必然會有硬投影,不像是陰雨天,於是馬上停止拍攝,改為排練。等太陽被雲遮著了,馬上再拍。

對於技術上的用心,他們還特別炫耀。

就說開頭走的那段吧。你覺得可以看出些門道,他就故意要打破你的認知。

本來大多數鏡頭都手持拍攝,已經夠辛苦了,可他們還要倒退著拍。你以為這太反人性長不了,可是他一退再退,退到不可思議。

你以為這鏡頭得是直線後退著拍時,他馬上拐彎。

你以為這得擱在軌道上拍,他馬上擴大視角,給你看戰壕底下,滿地泥濘,彎彎拐拐,根本無法放軌道,也沒有放軌道的印跡。

你想著用搖臂用升降機的時候,他馬上來個鑽門洞、過橋,讓搖臂、升降機立馬歇菜。

在你還沒來得及感到一直退著拍會沉悶的時候,他馬上轉到後面,跟著拍,拍背影,然後兩眼一黑,進洞了。

不同戰場環境的轉換,也是極其精心地處理。

要麼通過黑暗場景進行轉換,要麼進行數字處理,做得天衣無縫,讓你想找個接頭都找不到。

一鏡到底,他們算是做到極致了。以後誰要是學學還可以,想要超越?太難啦!另闢蹊徑吧。

然而,這種力求極致的運用一鏡到底手法,也是有得有失。

電影攝影表現手法非常多,長鏡頭不過是其中的一種。一鏡到底可以看做是長鏡頭的極品。但是,採用一鏡到底,也意味著捨棄了其它一些不可兼得的表現手法。

當他們把所炫耀的一鏡到底手法作為一種風格的時候,必定也是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有所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電影裡許多屢試不爽的表現手法,一鏡到底就用不了。

想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弄個平行蒙太奇,弄個特寫表達內心啥的,需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另一頭製造點懸念吊觀眾的胃口......,是沒有多少機會了。

一鏡到底,單純至極,就這一根線,牽著觀眾的注意力,讓你跟著鏡頭,心無旁騖地往前走。

看起來近乎偏執。然而,他們成功了。奧斯卡把最佳攝影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都給了他們,這就是證明。

真是應了一句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四、精妙的情節設計,總能出乎意料,處處都有驚奇。

精心構築的戰壕,劍拔弩張的氛圍,你看了一定會以為接下來免不了慘烈的攻防廝殺了。可是他偏不打。

除了傳令兵參與的放冷槍似的作戰以外,《1917》從頭到尾都沒有兩軍大規模面對面交戰的場面。就算是班、排規模的廝殺也沒有。

開場時,慘烈的索姆河之戰不僅連一個德國兵都沒有出場,連槍炮聲也沒有。就用視覺語言說了句“屍橫遍野”。

即使後來那場浩浩蕩蕩的進攻,也只展現到衝入瀰漫的硝煙中而已,並沒有讓人看到什麼對手,所以也就看不到實際的交鋒。

但是仍然讓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全場戰鬥像是隻有兩個傳令兵在打。別的人,將軍、上校、中校、上尉、上士、飛行員、德國兵、躲藏著的女人,甚至布雷克他哥等等,全是一晃而過的陪襯。簡直就不夠一個配角的戲份。

然而,又讓你覺得,這一切都那麼合情合理。本來,說的就是兩個傳令兵的故事,如果千軍萬馬來廝殺,豈不喧賓奪主?

所以,大家別的誰也別惦記,就直勾勾地看他倆折騰,免得走神兒。

再說,選擇了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也沒法給那些角色足夠多的戲份。連閃回都給不了。

對於德軍人性的描寫也另闢蹊徑。當你豎起汗毛,準備面對以往影片裡常見的血腥場面時,《1917》把這些過程也省略了。只是平靜地把結果展現出來:暗設的絆發地雷,炸開口的炮管、大堆的炮彈殼、砍倒的櫻桃花。甚至那些詭異的食物、吊著的醃肉,也能讓人感到裡面也必定暗藏玄機。即便是不見一人,也能淋漓盡致。

在你高度緊張地看著兩個年輕人,小心翼翼地靠近危機四伏、暗藏殺機的敵方陣地,準備迎來一場惡戰的時候,那裡卻空空如也。當你確信德軍已經撤離,不會再有德國兵的時候,冷槍卻貼著耳朵打了過來。

戲沒完,主角不會死。這似乎成了許多電影的鐵律,否則下面沒戲了。

《1917》與眾不同,居然戲沒有過半就讓主角犧牲了。然後就像是蜂群重新再造了一個蜂王那樣,再造一個主角,而且還那麼順理成章。

你不情願也得換。戰爭本來就是這樣,不按人的意志走。

作為後半場主角的菲斯特爾德,本來只是個配角,是被布雷克喊來配合的。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搏鬥,主角犧牲,改變了他的地位,配角成了主角。

送信途中,看到遠處發生空戰。一架飛機被擊中墜落,從視野裡消失。當你就等著聽遠方飛機墜地那最後一聲爆炸的時候,爆炸聲並沒有傳來。你以為歸於平靜了,那飛機突然像從地平線下面鑽出來一樣,裹著一團大火從坡後面徑直衝過來,讓觀眾和影片主人公一樣猝不及防、大驚失色。

意料之外,又無懈可擊。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講故事的能力。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還沒有完。

躲過這一劫、救出飛行員之後,菲斯特爾德去取水準備給受傷的飛行員喝。現場安靜下來,讓人覺得接下來就該是司空見慣的、溫情洋溢的、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救助的時候,飛行員突然拔刀刺向布雷克,把從火海里救了他命的人置於死地。

期待中的跨國界友誼沒有出現,戰爭的殘酷本性卻展露到極致。

躲在象牙塔裡的文人墨客,常常會別出心裁地炮製情節,營造超越國界、超越陣線的友情、愛情。讓交戰的雙方突然變得情意綿綿。

《1917》裡,布雷克似乎也想博愛一下,想按照戰俘條約救治德軍飛行員。但是卻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好心連驢肝肺都換不來,被他自己救下來傷兵要了命。知恩圖報、善有善報等等更不用提了。

這樣的展現,肯定跟一戰的親歷者、導演的爺爺有關。經歷過那次戰爭的殘酷,絕不會允許自己的孫子閉著眼睛瞎編蒙人。應該把戰爭的殘酷如實地展現出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們未必知道中國的這句名言,但是人性是相通的。在實施戰俘救護之前,搜身、繳械總可以吧?也許是被德軍飛行員那張燒黑的臉騙了,惻隱之心取代了自身防護。代價卻是太大,後果無法挽回。

一場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空戰,卻給地面上遠觀的陸軍士兵造成了嚴重後果,也讓劇情驟然逆轉。原本執行送信任務的主角布雷克犧牲,配角斯科菲爾德擔負起送信的任務,成為唯一的主角。千斤重擔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布雷克勇往直前的背後,除了軍人的使命,還有要拯救哥哥的巨大動力。而到了現在,斯科菲爾德並沒有哥哥在那裡需要自己去拯救了,自己還要不要冒著生命危險去送信呢?

如果為了自己的生死,他可以聽那個法國美女的勸,留下來養傷,躲在溫柔鄉里,一直到戰爭結束。

法國美女勸他留下來養傷

對於一個已經經歷過生死的戰士來說,因受傷退出戰鬥,完不成任務別人也無可厚非。

然而,他選擇了提著腦袋往前走,拼了老命也要把信送到。就為了履行對犧牲的戰友的承諾,為了拯救那1600個戰友的生命。

一連串 出其不意的情節設計,打破了電影敘述的沉悶,讓人總是能夠得到新奇的體驗。既讓人感到意料之外,細品又信服其仍在情理之中。這也是《1917》獲得成功的一個方面。

無容置疑,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是一場應該受到譴責的不義之戰。

但是在電影《1917》裡,同樣作為這場戰爭受害者的傳令兵身上,仍不乏人性的光輝,和值得讚揚的英雄氣概。他們置一己於險境,而能制止一場惡戰、救千餘人的性命,他們的戰鬥和犧牲是有價值的,因而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部隊發動攻擊之前,終於找到部隊。他能阻止嗎?

(配圖來自影片截圖)

599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金剛川》熱映在即,你還記得半個世紀前,那部抗美援朝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