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有猜錯,今天要聊的電影又是一部跟《聊齋志異》相關的電影。電影《胭脂》改編自《聊齋志異·胭脂》,由吳佩蓉、金沙聯合執導,朱碧雲(飾胭脂)、夏江南(飾鄂秋隼)、張志明(飾吳南岱)、平凡(飾施愚山)、張柏俊(飾宿介)、薛淑傑(飾王春蘭)等出演,浙江電影製片廠出品,於 1980 年上映。
對於電影講述的故事,真可以說是“鐵打的胭脂,流水的秀才縣官”,故事因為毛大貪圖胭脂的天仙美貌,殺死的胭脂的父親而起。先是縣官為了破聽信胭脂一面之詞,鄂秋隼、胭脂雙雙含冤入獄;後面太守吳南岱又以為自己把冤案破了,放了鄂秋隼、胭脂二人,又將宿介、王春蘭二人含冤入獄,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冤案,同時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制造冤案,最後還是在臺丞施愚山的再三要求下,太守吳南岱才重新聽審,抓拿真正的凶手——毛大歸案。
電影《胭脂》在故事的表現上大喜大悲互動進行,電影開頭顯示展示女主胭脂的一場綺夢,緊接著回到現實,胭脂的父親已經遇害,可謂是樂極生悲。同時胭脂父親遇害剛好也是電影的分割點,胭脂父親遇害之前的情節通過相關角色的回憶來敘述,而遇害之後的情節則作為作為主線。在電影結尾抓到殺人凶手的時候,恰好王春蘭一個回憶也補全胭脂父親遇害前的情節,使整個故事完整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同時平凡美好的回憶和身受牢獄之災的現實給觀眾一種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情感體驗。
雖然電影一直圍繞著“胭脂”兩個字進行,但是電影中張柏俊飾演的宿介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雖然經常私會寡婦王春蘭,但卻是個正直、熱心的風流才子。幫鄂秋隼和胭脂牽橋搭線,告訴鄂秋隼讓他夜會胭脂,鄂秋隼不肯,就自己假裝鄂秋隼夜會胭脂,幫鄂秋隼要一個定情信物;鄂秋隼入獄時,鼓動秀才們聯名上奏平反冤情,自己被當成凶手在監牢中遇到鄂秋隼也無怨言。同時宿介也是一個狂生,即使是即將被問斬,還寫一首詩來嘲諷辱罵吳南岱——“笑笑府尊贈遺言,覆盤之下多塵冤,紅袍本是血來染,我赴黃泉你登天”,對此印象十分深刻,不懼強權,不畏生死,英勇大義,一身的文人傲骨。
除此之外,電影在畫面和音樂的表現也多有特色,電影中的插曲多數是為了襯托胭脂的感情。不管是初遇鄂秋隼的相思之情,還是夜會鄂秋隼那種嬌羞緊張之感,或是釋放出獄的孤身一人的孤獨飄零的無奈,歌聲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視覺的表現和聽覺的渲染,疊加放大了胭脂的感情,使觀眾也能感同身受。
電影《胭脂》中雖然有胭脂和鄂秋隼的愛情故事,但是隻是作為次要的部分進行,更主要是為了說明為官判案的方法,判案最怕主觀臆斷,在那個時代都一樣,只有撥開所有的迷霧才能真正地做出判決。蒲松齡先生也在原著中留下“甚哉!聽訟之不可以不慎也!縱能知李代為冤,誰復思桃僵亦屈?然事雖闇昧,必有其間,要非審思研察,不能得也。”,《胭脂》聊完了,今天也就到此為止,水平不高,希望看客多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