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電影:《藍色大門》

導演/編劇:易智言

主演: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

上映:2002年

時長:85分鐘

豆瓣:8.3/10

IMDb:7.3/10

青春時期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人。

或許懷舊之人,最愛青春電影。

至少我是如此。

在看過的眾多青春片中,除了國外的幾部,最好看的要算臺灣導演易智言的《藍色大門》了。

有人講:比美好更美好的是追求美好,言外之意是,追求美的過程才是最美的,結果美不美不重要。

《藍色大門》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的青春電影。

影片中的主角是正在上學的附中學生。在主題上,講的是角色於懵懂之中,追求美好的明天,期待美好的未來。

懵懂的少年時光裡,比美好更美好的就是追求美好。

鑑於看過此片的人不多,我簡單介紹一下劇情。

哎,人呀,一旦放棄一次原則,就會放棄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無數次。

所以,老塔說:無論是誰,但凡背叛自己的原則一次,之後就無法再對生活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看來面對生活,我再也無法做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人了。

怕劇透,可以先去看電影,然後再來看文章。

在附中唸書的孟克柔(桂綸鎂飾)和 林月珍(梁又琳飾)是非常要好的同學,林月珍喜歡一個叫張士豪(陳柏霖)的男學生,但是她不敢親口告訴他。

林月珍給張士豪寫了情書,也不敢給。孟克柔幫她傳了情書,但是膽小的林月珍在最後的署名是孟克柔。

在孟克柔幫林月珍的過程中,張士豪喜歡上了孟克柔。

但是孟克柔並不喜歡張士豪,原因是她發現自己喜歡女生,而且她喜歡的女生就是她最好的朋友林月珍。

但孟克柔還是把林月珍介紹給張士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張士豪已經徹底愛上了孟克柔。

直至結尾,三角式的戀愛無疾而終,但是在追求愛的途中,他們收穫了另一種愛(在概念上廣泛於愛情),他們體會了愛之美。

林月珍是一個膽小怯懦的女生,她愛上了男學生,可是不敢表白,只能偷偷地收藏與那個男生有關的一切。

林月珍收集了一箱子張士豪的物品,籃球、球鞋、游泳鏡、原子筆、週記、喝完水的瓶子。

用張士豪的原子筆,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寫著張士豪,她“幼稚”地認為,只要把原子筆的水寫幹,他就會愛上我。

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曾在電影講座上說:寫實是所有戲劇性的源頭,我們通常在模仿現實,再造現實。

將原子筆的墨水寫幹,他就會愛上我,像這樣戲劇性的事情,筆者就曾幹過不少。

老夫聊發少年狂,姑且簡舉一例,中學時代,喜歡一女同學,那廝喜歡看小說,我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將那廝看過的小說看一遍,我們就能在一起。

可我小說看了不少,我們還是沒能在一起,愁得我都白髮三千丈了。

後來正當我打算展開最後的總攻時,突然發現,他竟然和社會上的混混在一起亂搞。

在我荷爾蒙旺盛之時,本想大搞男女關係,可我竟然失戀了,只能看著別人亂搞男女關係。

還有一件至今印象深刻的事情,一個男生喜歡班上一女生,他敢愛不敢告白,經過觀察發現那女生喜歡看男生打籃球,於是乎苦練球技,希望以此贏得佳人芳心。

暑假回來,我們發現他跟去了衣索比亞挖煤一樣黑,結果那女的到畢業時還是單身。

我們都如林月珍,曾經敢愛不敢言,但回想那些“幼稚”的事情時,我竟然發現無比美好。

有時候,或許沒有在一起比在一起要更加令人懷念。

我叫張士豪,天蠍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我還不錯啊。

這是張士豪剛認識孟克柔時常說的話。

張士豪因為孤單,經常一人跑去游泳,其實他一點都不喜歡游泳。

藍色的游泳池,彷彿兩扇藍色的大門,活潑開朗的男孩子也有自己的孤單。或許,憂鬱的藍色最能吞噬丟掉少年的孤寂,也未可知。

他是真心喜歡孟克柔,每天跑到孟克柔家的餃子館,吃完飯對著孟的窗子說一句:我吃飽回家了。

他告訴孟克柔的祕密是:尿尿時尿不成一條直線,會分叉。

作為交換,孟告訴他的祕密是:一個女生喜歡另一個女生。

他就這樣失戀了。

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你要是喜歡男生了,記得給我說,這是偉大而純粹的愛,之這部電影中最美好的部分。

孟克柔。

克柔,其名字就暗示了她同性傾向的性格,這是編劇的功勞。

在那個年代,同性戀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遍得到大家的認可。

在孟克柔的生活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一度懷疑是否喜歡女生只是自己的錯覺。

她問過張士豪,你願不願意吻我。

問過體育老師,你願不願意吻我。

和張士豪接吻之後,她的疑慮有所減少,她開始相信自己喜歡女生,但她多麼希望自己能喜歡上男生。

相比林月珍,孟克柔是勇敢的,她親了林月珍,表達了自己的愛。

《藍色的大門》是一部非常美好的電影,電影中排除了所有對美好的干擾因素,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美學趣味的故事。

甚至美好得有點令人恍惚,讓人感覺不太真實。

可,正因為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美好的體驗,我們更應珍惜那些講述著美好的故事。

我閉著眼睛看不見自己,但是我能看見你。

388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5部義大利高分電影,提升編導藝考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