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好萊塢大導諾蘭的《信條》上映。
讓一個演員突然翻紅。
他飾演的《信條》男二號尼爾,妥妥的圈了一大波粉。
誰看到電影最後一幕不淚目,不說一聲絕了!
並且他還是DC選定的新蝙蝠俠,資源逆天。
回想剛認識他時,他還是《暮光之城》裡那個俊美無暇的吸血鬼愛德華。
《暮光之城》這部作品對於羅伯特來說,那是又愛又恨。
它雖然給他帶來了超高的知名度和人氣,但也因為偶像片的性質而「埋沒」了他的演技。(畢竟是提名過金酸梅最爛男主角獎的男人)
所以,羅伯特本人就是《暮光之城》系列最大的黑粉,經常親自下場diss本片,簡直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吐槽。
為了打破“暮光男”的花瓶枷鎖,他後期也不再出演類似角色,反而選擇了許多文藝片和獨立電影來打磨演技,突破自我。
而在他所有的電影中,要說有哪一部電影可以稱得上是他「職業生涯最佳演技」的,
那一定就是這部 ——
這部電影於2019年5月19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一經播出就好評如潮,斬獲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還提名了第92屆奧斯卡的最佳攝影獎。
爛番茄至今都還保持著 90% 的新鮮度。
《華爾街日報》說,
「《燈塔》是照亮電影黑暗時代的希望之光。」
誰都不會想到,這樣一部電影竟然只是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作品。
可以說是目前好萊塢最傑出的新銳導演之一。
他的處女作《女巫》在2015年技驚四座,一舉拿下了聖丹斯電影節導演獎。
復古極簡的視聽美學,難以言說的恐怖氣氛,再加上晦澀詭異的宗教隱喻,使得故事發展十分神祕難測。
▲ 電影《女巫》
這也導致電影評價十分兩極分化,喜歡的極其喜歡,不喜歡的也特別不喜歡。
但他似乎無意讓電影娛樂福斯,堅定走自己的風格,這也更添了他電影的曲高和寡之感。
而《燈塔》則將他的獨特的個人美學進一步放大升級。
特殊的畫面比例、極其復古的黑白色調、老膠片的質感,再加上克蘇魯風格的壓抑劇情使電影詭譎又充滿魅力。
兩位男主 威廉·達福 和 羅伯特·帕丁森 都在這部片中奉獻了自己近乎癲狂的精彩演技。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神祕的新英格蘭孤島上,圍繞著一座燈塔,兩個燈塔看守人展開。
年輕的溫斯洛(羅伯特·帕丁森 飾)剛剛被聘用成燈塔看守人,他將在年老的看守人托馬斯·維克(威廉·達福 飾)的手下,和他一起做著為期四周的燈塔維護工作。
由於托馬斯是老水手了,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於是他負責給小白溫斯洛分配工作。
可一開始,這位老水手就不按章程辦事。
島上所有的髒活累活全都歸溫斯洛幹。
為了維持燈塔的正常運轉,他要每天運煤、剷煤、添煤,補燈油。
為了維持兩人的正常生活,他要每天捕捉魚蝦,清理房屋、水箱,甚至還要倒夜壺。
在這座島上,似乎他的地位最低,連海鷗都能肆無忌憚的嘲笑他。
而在這繁重的工作任務中,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與他無關,那就是「看守燈塔」。
工作手冊上明明規定,夜晚守塔的工作是兩人輪流來的,但托馬斯卻禁止溫斯洛靠近燈塔。
溫斯洛一說起燈塔,他就臉色驟變、暴跳如雷。
他對燈塔似乎有一種近乎瘋狂的執念,在他的眼中,燈塔就像是一位獨屬於他的美人,絕不允許別人染指。
燈塔裡究竟有什麼?
這個問題在溫斯洛的心中開始偷偷的生根發芽。
一開始,為了工資,溫斯洛還能忍受這瑣碎的工作和托馬斯的刁難謾罵。
畢竟,這位老水手雖然性格惡劣,可每天吃晚飯的時候,他還是可以正常溝通的。
但漸漸的,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事情也開始變得不對勁起來。
溫斯洛曾因為好奇心作祟,在某夜偷偷登上了燈塔。
那一次,他看到了不能理解的邪門景象。
赤裸著身體的托馬斯奇怪的呻吟著,伴隨著不可描述的液體流下,一隻巨大的觸手從他的眼前劃過。
之後不久,他又在海灘上看見了一隻美麗的人魚。
他走上前去撫摸她,卻沒料到人魚突然對他發出了刺耳的叫聲,嚇得溫斯洛瘋狂逃離。
好在,四周馬上就過去了,補給船即將到來,地獄般的日子也將結束了。
但卻沒想到,第二天風向突變。
補給船沒來,暴風雨來了。
從這時開始,故事開始漸漸走向崩壞,掉進了虛與實的陷阱之中。
溫斯洛想要乘著小船出海求助。
可這時的托馬斯卻告訴他,他們已經錯過補給船好幾周了。
食物受潮,房屋受損,他們被完全困在了島上。
溫斯洛開始酗酒,他再也不像剛來時那樣兢兢業業工作了。
甚至,他也還惦記著那個不能靠近的燈塔,燈塔裡究竟有什麼呢?
於是,他開始反抗托馬斯,偷燈塔的鑰匙,並告訴他,其實自己一直都用的是假名。
他不叫溫斯洛,他也叫托馬斯。
那麼,托馬斯究竟有怎樣不為人知的過去?燈塔之上究竟又存在著什麼呢?
這些就需要大家自己到電影中去尋找了。
這部影片的故事改編自1900年發生的一起有關「燈塔看守人神祕失蹤」的案件。
英國弗蘭南群島中的艾琳莫爾島上有三位燈塔看守人。
▲ 失蹤的正是左邊三人
原本補給船定於12月20日往弗蘭南群島運送物資,但由於惡劣天氣,他們不得不推遲到12月26日才前往。
而抵達之後,大家發現,島上異常死寂,空無一人。
不僅燈塔沒有亮起,連時鐘都停止走動了。
並且他們還發現燈塔中生活痕跡明顯,似乎這些看守人只是臨時走開了一下,卻再也沒有回來。
大家對這起事件有很多猜測,有人相信「海妖說」,有人相信「穿越說」,有人相信「間諜說」。
但也有人猜測,也許島上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絕望和孤獨所帶來的恐懼摧毀了他們。
這個案件在2016年也曾被改編成電影,但是相比起上一部,19年的這部《燈塔》更加風格化。
▲ 2016年的電影《燈塔》
除了故事本身,導演還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神話形象隱喻。
最明顯的就是溫斯洛看到的「人魚」,她是希臘神話中的 的代表,美麗和性感的化身。
傳說她會用自己Teana般的歌聲誘惑水手使船觸礁沉沒。
而「托馬斯」化身的章魚則是普羅旺斯的名字有“最初”的含義。
在心理學中,也有一種現象,叫做「普羅透斯效應」。
它指現實中的人會受到虛擬世界建構的自我角色影響,似乎也暗示著他是溫斯洛的幻想。
但在這部片中,他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不可反抗的權力化身。
「溫斯洛」則是盜取火種的
「燈塔」就是他的火種,也是他的慾望。
最終成功看到燈塔的溫斯洛也和普羅米修斯一樣受到了懲罰,赤身裸體躺在海灘上,他的內臟正在被海鷗啄食。
權力、性、慾望,它們似乎都代表著什麼,又似乎並沒有代表著什麼。
如果你一定要追問最後的真相的話,那可能沒人知道。
因為《燈塔》原本就是一個 混沌而多義 的故事。
你可以理解為這一切其實都是溫斯洛的幻想,托馬斯是他,溫斯洛也是他。
燈塔是他未來人生的指引,他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
當然也可以理解成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
兩位看守人在等不來救援的絕境中崩潰,一個走向了死亡,另一個走向了瘋狂。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個故事也是如此,不管用哪種說法都能行得通。
導演將一切恐慌都最終導向了人們精神深處的荒原。
在封閉狹小的環境下,人性中的黑暗面暴露無遺。
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和主角溫斯洛一樣在故事中尋找著真相。
而究竟真相為何?我相信,看完電影之後,你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