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 | 小落

《信條》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莫比烏斯環,它的劇情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反轉,兜兜轉轉通過不同的途徑回到了起點。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關於電影《信條》的有趣小知識。

(影迷在IMAX電影院參加觀影團組織的《信條》觀影活動。IC photo / 圖)

各位朋友,看過《信條》了嗎?

作為曾經推出《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等科幻大作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新片,《信條》在上映之前可是承載了眾多電影愛好者和吃瓜群眾的滿滿期待。然而從萬眾矚目到票房平淡、口碑回落,《信條》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是電影的背景構造比較複雜,觀眾需要時間進行消化。而諾蘭也一改之前喜歡借角色之口解釋概念的拍攝手法,直接用動作場面和一首接一首的背景音樂來推進情節。

於是,電影散場之後,觀眾不但要平復被背景音樂反覆折騰的耳膜和小心臟(實在是太吵了),還要梳理腦子裡接收到成噸的資訊量。學霸笑嘻嘻,表示電影裡面的概念都很熟悉,學渣哭唧唧,開始搜尋電影裡面提到的“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東西。

電影而已,大可不必。看不懂《信條》真的不要緊,就像片中女研究員說的那句臺詞一樣,“不要試著去理解,而是要感受它們”。但是電影背後的小知識,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

注:前方沒有劇透環節,可以放心觀看。

時間旅行的核心

大部分人對於“時間旅行”這個概念都不會很陌生,就算對科幻題材興趣甚少,你也總會接觸到類似的設定。

對於8090後來說,關於時光旅行的最初印象,可能就是來自哆啦A夢的時光機了。這是一個類似飛毯的裝置,上面只有一個座位和錶盤,使用的時候會先進入時光隧道,再穿梭到使用者指定的時間和地點。

但實際上,“時間機器”最早提出的時間是在1895年,距離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同名著作中,描述了一位科學家通過機器來到公元802701年的歷險故事,由此開啟了人類關於時間旅行的無限腦洞世界。

可以說,現在所有關於“時間旅行”的梗和故事,其實都是一百多年前玩剩下的,大家也越來越對這樣的設定感到習以為常。

所以在不少的影視作品裡面,“時間旅行”或者說“穿越”,只是推進情節的一種橋段。撞車和溺水可以觸發,夢中和重病昏迷可以觸發,甚至聽著歌也可以觸發——導演和編劇們發現很難合理化這種突如其來的時間旅行,乾脆都懶得解釋了。

《信條》在這方面沒有選擇糊弄,他們搬出了一個“熵增熵減”的理論,來解釋劇情裡面的穿越行為。

關於“熵”的解釋,如果你能隱約回憶起這是高中物理化學課上講過的知識,那證明你的中學作業完成得不錯。“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術語,用來衡量物質的無序狀態,封閉系統內的熵不會減少,只會隨著時間增加。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一隻雞蛋掉在地上之後會碎掉對不對?那意味著,隨著時間在向前走,雞蛋只會變得更加無序(熵加:完整→破碎),再也回不到完好無損的樣子了。

而《信條》裡面所設定的物理規律改變了這一點,在《信條》的世界裡面,熵是可以通過道具逆向流動的。也就是說,你有機會看到破碎雞蛋從地上恢復到打碎之前(熵減:破碎→完整),跳離地面回到餐桌上,甚至回到母雞生產之前。

在雞蛋掉落至破碎的過程中,蛋的能量會通過空氣和地面分子作用,因此在進行“熵減”操作的時候,空氣和所有地面分子都需要進行相反的運動。空氣倒流,會產生窒息,這也是為什麼《信條》裡面,主角進入時間倒流場景時,要帶上氧氣罩的原因。

(克里斯托弗-諾蘭。IC photo / 圖)

無處不在的迴文

贊成“凡事都有兩面”的人,大概沒聽說過莫比烏斯環。

這是一個神奇的二維單面環狀結構,把一張長方形紙條一端固定,一端反轉,再把兩端粘合,你就會得到一個莫比烏斯環。如果把一隻小蟲放在上面,你會發現小蟲可以在不翻越圓環的情況下,爬遍紙條的正反兩面。

而《信條》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莫比烏斯環,它的劇情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反轉,兜兜轉轉通過不同的途徑回到了起點。

有網友在分析了《信條》的原聲配樂之後表示,裡面那些聽起來詭異又極不和諧的絃樂,其實是正常音樂的倒放,原本恢弘大氣的配樂在經過倒放處理之後,更加強調出一種混亂和不安的感覺,也算是別出心裁的暗示了。

當然,這種級別的暗示跟電影標題比起來,是相當的不明顯。實際上,諾蘭早就把劇情的走向明明白白地寫在了片名《Tenet》上面。

不知道是因為不走心,還是擔心劇透,《Tenet》的翻譯名直接取了這個詞的中文意思“信條”。但是仔細查看了原來的片名之後,不難發現,這居然是一個“迴文”結構的單詞。T-E-N-E-T,首尾相連,往復回返,你品品,是不是有莫比烏斯環那味了。

而“tenet”這個詞除了迴文的特殊結構,背後還大有來頭。

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龐貝古城的遺址發現了一塊刻著正方形矩陣的文字石碑,上面依次寫著: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五行字樣,可以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從左至右,從右至左閱讀。

有學者認為,這塊字碑的含義可能跟播種的人有關,於是把方陣叫做“播種者方陣”,但是更多的人,會用“Sator”來稱呼這個神祕的2D迴文方陣。除了第三行的“tenet”登上片名,方陣裡的其餘單詞也作為彩蛋出現在《信條》裡面。

基於這樣的分析來看,單純地把“tenet”翻譯成“信條”確實是缺少了一點味道呢。

196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九流霸主李清流龍傲一在一起了嗎 兩人歷經考驗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