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不如叫《撕X請就位》,或者《顧裡請就位》吧,哪一個名字都比《演員請就位》更“配”、更貼合實際。
也別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心心念念總拍《小時代》了,不如拍《逐夢演藝圈》吧,搞不好更發爛發臭更有話題更有熱度更“為王”呢。
第一集看爾冬升評陳宥維“你沒有演戲的天分,過幾年就沒粉絲喜歡你了”,誤會這是一檔要對種種亂象說不的節目、誤會這檔節目起碼努力展示“好的表演好的演員”,現在發現人家可能只想在一個一個又一個吵架的熱搜裡,通過販賣發爛發臭追逐熱度。
原本以為請了陳凱歌和郭敬明,那毫無疑問、峰值是陳凱歌,現在發現節目組可能巴不得把陳凱歌當郭敬明用,咯,熱度上還不一定足夠好用。
這一集簡直就是“怪現狀大賞”,活靈活現展示,怎麼把好原料搞成一團糊。
先說胡杏兒、倪虹潔的《誤殺》。
這段戲好長,把電影裡不同時間的幾大段重頭戲,活活塞進同一場戲裡。
感覺就像是把不同的幾首歌的高音、沒有銜接塞進同一個唱段。
原本也沒多喜歡翻拍的電影版《誤殺》(只是陳沖讓人非常印象深刻),但電影裡的故事節奏是正常的,表現手法是正常的,有起承轉合、有鬆緊疏密。
而舞臺上的這個版本,哐哐哐把情緒最密集的部分,全部壓縮在一起。
好多次我都以為要結束了,一看,咦?怎麼還有?
二人隔著桌子爭吵時,尖利的高分貝有幾分讓人不適。
但不可否認其中胡杏兒和倪虹潔的表演,很多地方都很打動人。
縱使我處在“還沒完啊”的情緒裡,也數度被兩位母親打動、數度流淚。
但整個長段落,給人的感覺依舊有些不太對勁。
就像吃一個漢堡,有面包、有蔬菜、有肉搭配在一起,但現在這個版本給你搞了滿滿滿滿的十層肉,一次性往嘴裡塞,噎得慌。
從表演者的角度來說,一條過這樣長的內容,難度非常大。
但是,枉顧作品節奏、追求加大難度的做法,本身當真有什麼合理性嗎?
這和演唱比賽中,一味強調飆高音似乎也沒什麼本質區別。
現場幾位導演的評價,全部基於“在這種不是影視劇也不是話劇的特異模式下”的前置條件,但這種模式本身就有很大的弊端。
更何況,何必一定要把幾場重頭戲、速溶壓縮成一段,就只拍其中一場不行嗎?
怕那樣戲劇衝突不夠炸裂、不能體現演技炸裂?
於是我們又繞回了第一期就聊過的問題,片面追求“炸裂”的這種取向,本身就很奇怪。
此外,這一段裡楊志剛的表演比上一段觀感好一些,但也明顯有問題。
他對妻子說“好好說”,讓人完全感覺不出二人是患難夫妻,反而很像惡霸調戲良家女子、女子報官而他威脅“好好說”。
李誠儒批評的重點大概是他表演套路化、油膩,爾冬升偷換了概念“劉德華演什麼都是劉德華”,嗯?
詭辯和偷換概念不是郭敬明的專利嗎?
讓人很懷疑:導師們的評價臺詞“劇本”難道都是同一個人寫的嗎。
這段幕後內容,大概鉚足了勁“全是搞事情素材”,比如陳凱歌罵哭倪虹潔、陳凱歌“我不欠你們的”等等等,莫名其妙有衝突、臺上又莫名其妙感謝。
倪虹潔這場的表現,和上場演《隱祕的角落》是同一個路數,所謂十個母親都這樣、你要演第十一個。
忍不住感慨,好演員往上走的路真難,沒什麼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只有大方向和壓力。
最後“皆大歡喜”打圓場,也讓人很迷惑,倪虹潔說明白導演用心良苦“太有主意不適合沒主意的角色、需要被打壓”。
倪虹潔最後演出來的這個版本,並不是一個沒主意的女人;譚卓電影裡的原版,外柔內剛,依舊不是一個沒主意的女人。
影版裡故事主線是這家男人設計複雜狀況來掩蓋事實,舞臺上呈現的重點是兩位母親在情與理、愛與正義之間的矛盾,不知道有什麼必要“打壓一個太有主意的人”。
當然你如果代入“要有衝突、要搞事情、要上熱搜”來理解這一段,那可就太好懂了。
導演在現場不一定一味否定一個、瘋狂鼓勵另一個,但剪出來播出來是這樣,“多有話題”。
聽完這句話什麼感受?
直觀感受是罵《無極》不好的人形同“在滿月酒上說娃要死”(不談魯迅先生原文上下文語境,只說引用在這個特殊語境裡有什麼效果)。
雖然他接下來說“要面對客觀評價”,但這句主觀比喻的情境,暗藏的情緒色彩依舊強烈。
這個情境的類比是不恰當的,電影作品和影評之間的關係,更恰當的類比,或許是:你家娃辛辛苦苦做了一鍋饅頭,“中國首鍋原創魔幻饅頭”,高高興興拿出去賣。
花錢吃饅頭的人不滿意,喊著饅頭不好吃饅頭有問題,惡搞“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童年時期的關曉彤)
《無極》也不是《小時代》這種純爛片,《無極》有很多爭議、很多問題,比如大導演們創作心態上的傾向、比如東方魔幻題材屢屢出師不利,比如電影某些細節是否先鋒等等。
李誠儒誇《霸王別姬》,說以後的作品都沒敢看,這句話大概狠狠扎中了陳凱歌的痛點:老有人罵他只拍了一部好電影。
你看,節目組未必需要詳細安排你一句我一句吵什麼,只要引導一句“你為什麼不看《無極》”,以李誠儒聊天的風格、一定會講出讓陳凱歌如坐鍼氈的話,然後就可以熱鬧了。
於是陳凱歌也不聊《無極》了,嘲諷人家只知道看鬥蛐蛐。
嘲諷人家坐在“那並不舒服的椅子上”。
不管李誠儒是看鬥蛐蛐,還是去爾冬升導演房間和他連夜一起看《小時代》,這到底和好作品和表演有什麼關係啊?
唯一的功用,是吵架話題上熱搜,吸引吃瓜群眾圍觀。
這不就是“拿著陳凱歌當郭敬明用”嗎?
你看,陳凱歌的引流效果,搞不好還不如郭敬明。
也不知道是真炒出了熱度,還是假買出了熱度,總之一團糟很不堪。
這還不叫病態,什麼才叫病態?
鄒元清收到了舞臺版《寄生蟲》節目組的邀請,《小時代》劇組的辣目洋子、立刻站起來搶人。一邊是《寄生蟲》一邊是《小時代》,實在太諷刺了。
不如你們從此以後就演《小時代》專場吧。
反正,目前節目里人氣最高的“作品”,是《小時代》;最被哄搶的“演員”,是張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