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是“抗美援朝”命題作文,特殊時期的特殊題材,完完全全的主旋律。
整個拍攝製作週期大概只有2個多月,能拿出現在的完成度,真的要說可以了。
管虎、郭帆和路陽都是靠譜的導演,有想法,有風格,硬派,他們的組合保證了電影的水準,《金剛川》絕對不差。
但也看得見倉促,是趕工完成的創作。來不及細細醞釀,也顧不得精雕細琢,衝突設計得簡單,拍攝素材也就那麼多,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用,便只能在敘事結構上做文章,撐住時長。格局是北韓戰爭金城戰役裡的一個微小區域性,但慘烈和血腥程度已足夠震撼,完全是R級的標準。
犧牲成就勝利,犧牲成就偉大,自帶老百姓對志願軍、子弟兵情感的加成,它所催動的感情共振,此時此刻,更顯得恰如其時,非常應景。
電影沒有任何反戰的意思,雖然戰爭中的生命如此脆弱,來不及構建一點浪漫和情感,便散碎成紅色的血霧,消失於世間。
更像是戰鬥檄文,電影所激發的,是戰鬥到底、一往無前的決心。必有一戰的預言,變得前所未有的現實與迫切,同仇敵愾,那個敵人,現在再次變得如此具體和真切。
電影又專花一個篇章,植入了“對手”的視角。並沒有那種萬惡不赦、窮凶極惡的所謂“美帝侵略者”,是個滿滿牛仔氣質的反體制男人。偵察機與高炮小隊多番對戰,更像兩個武林高手對招,硬寫出了點武俠片的意思。
可張飛負傷後單手單腳跑到另一個高炮陣地,再一舉轟下敵機的處理,又戲劇化過了頭,沒成就高潮,反而沖淡了電影的真實感。刻意寫小人物,最後還是跑到了超級英雄的路數,張譯演得再好,也是有點過了。
倒是曾被詬病演技的吳京,在電影裡的分寸感拿捏得更好。老關是相對更鮮活、更凝練的人物,他不像張飛那樣有成長昇華,那麼濃墨重彩,但在有限篇幅裡,依然豐滿立體,並不乏細節。
而那個花費了大量筆墨的美國飛行員,反而顯得無足輕重。本身整個第二篇我都感覺多餘,寫所謂對手的“人性”,不是正邪的二元對立,這現在已經是戰爭電影最常見的配置,有小布爾喬亞的矯情病。
這麼拍本身無所謂,但問題是主角們的戲寫得尚不充分,“我方”值得關注的人物得不到劇本的照顧,臺詞也是寥寥幾句。即便拍了,但“牛仔”的塑造也顯得有些想當然,滿滿刻板印象,不過是個符號化的紙片人,並沒洞見人性,無非是想出新而刻意為之,就跟我們看好萊塢花木蘭意思差不多。看似另闢蹊徑,其實空洞,套路而已。
倒不如試試切入魏晨飾演的工兵視角,或是置入一個更上位能洞悉戰役全域性的高層,也比通篇用旁白解釋要高階。
電影觀感上,有些像重複《八佰》的體驗,不同於常規的中中國產戰爭主旋律,更聚焦於小人物,聚焦歷史區域性,聚焦人性,以小見大,重視對軍事行動的寫實感,節奏快速而生脆,又愛用寫意的浪漫場景與隱喻去映襯主題。天南海北的方言,性格各異的人物,群戲分擔了拍攝週期的壓力,也一定程度掩蓋了劇情設計上的乏力。
可終究還是急就章,角色也沒有寫出足夠厚度,三個角度的重複敘事會讓人想起諾蘭的《敦刻爾克》。可導演們又沒有諾蘭的自信,深怕有觀眾看不明白,所以每個關鍵節點還要打上字幕說明,以便對照。如此想討好所有觀眾,各層次都兼顧,電影難免創作上要縮手縮腳,陷入溫吞。
我最喜歡電影關於愛情的處理,只有三言兩語,一句“同志,前線見”,已經比千言萬語更加觸動人心。
這是部在處理上有想法的,也展現出了執行力的主旋律電影。雖然最後它因為各種條件限制而沒有做成經典,但我絕不認為導演們是在應付了事。觀眾們會抱怨,不過是因為北韓戰爭是距離我們的記憶並遙遠的事情,它以巨大的犧牲,成就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換來了70年的和平,是真正的“立國之戰”。
電影雖然表現出了犧牲,表現出了勇敢、堅強和團結,但可能比起歷史,它仍顯得過於浮光掠影,而如何拿捏商業、藝術與政治主旋律的關係,始終是限制和考驗導演們的一道難題。
做到現在的完成度,我覺得可以肯定,從文藝的角度而言,它不是一部足以傳世的經典小說,但的確是一篇在考場上臨陣而寫,可以拿到優秀分數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