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的“政治正確”近兩年真是“愈演愈烈”了,
學院甚至“白紙黑字”的表明:
今後的提名作品裡必須要有少數族裔的參與,
哪怕刻板印象,哪怕不符合情節設定,也必須要有黑人、華裔、少數族裔的存在……
《月光男孩》、《綠皮書》都是“政治正確”下獲利的奧斯卡電影,
甚至去年首部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亞洲電影《寄生蟲》,
都是因為韓流在世界全球化的影響,以及亞洲市場在電影市場權重越來越高的存在。
包括今年的《花木蘭》,
雖然品質不佳,核心裡還是老美的那套個人英雄主義、超能力拯救世界的價值觀,
但已經可以清晰可見迪士尼向中國市場進軍的野心。
女性主義、少數族裔、顛覆反抗的精神、LGBT、反種族歧視……
基本上已經成為了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不可或缺的題材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矯枉過正”的一面,
看多了,大家也會覺得,很多電影是為了湊熱點題材拍而拍,匠氣滿滿,毫無靈氣;
而所謂的關注少數人的聲音,表面上是寬容和諧、自由、平等的美國精神,
其實內在很多地方充滿的還是對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比如《艾米麗在巴黎》中,
有著一位處處挖苦、抽菸、喝香檳的刻薄法國女上司,和第一次見面就急著調情的各路法國男人……
而《花木蘭》中,
更是讓巾幗不讓鬚眉、無奈男扮女裝、代父征戰沙場的木蘭有了“氣”超能力,
一人單挑反派BOSS,鳳凰護體,還配鞏俐不倫不類的女巫,搞了一套很現代的女權主義打思想。
這大概也是“政治正確”電影讓觀眾覺得做作的最大原因:
只追求題材和形式,而內在上還是滿滿的美式刻板印象和美式精神。
今年,也有一部很鋒芒畢露又絕不“政治正確”的電影,它就是: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表面上是鼓舞人心、美式自由主義的群眾運動,內在裡卻是對美式司法系統以及人類的愚蠢、從眾心理的嘲諷。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事件,
1969年,七名民權運動分子,因在前一年芝加哥民主黨代表大會召開時舉行抗議活動而被控陰謀罪,
這也成為60年代民權運動重要事件之一。
雖然電影裡有很強烈、很濃烈的美國曆史背景,以及美國青年的精神,
但是這也並不妨礙我們去理解電影劇情,這是一場對於芝加哥七君子用時將近三個多月的司法審判,
裡面甚至還充數加了一位七君子都不認識的黑人大哥。
全片主要的戲份全都在庭審中,穿插著運動時的各種真真假假的回憶,
這是一部有著豐富美國政治、歷史、思想文化背景的故事,
但是因為滿滿的庭審戲,和超多人組成在一起的群眾運動,
對司法制度、人性的弱點、烏合之眾的愚蠢、甚至人只能站在自己角度看世界造成的狹隘都有很深層面的涉及。
所以,即使我們沒有豐富的美國曆史政治知識,
也可以對電影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理解。
其實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七君子的結局註定是敗訴的了,
新任長官就是要拿這七君子開刀來個“殺雞儆猴”,
而代表著公平正義的法官對七君子有著很明顯的鄙夷態度,
對於群眾、記錄員包括陪審團的話語裡,也有著很多的導向態度。
於是整部看起來緊張嚴肅、政治感十足的庭審電影裡,
處處透露著的竟然是美國司法系統的漏洞,和處處是偏見與七君子的庭審戲弄。
在一個極其嚴肅的庭審場合,
七君子穿著法官長袍被勒令脫下來後,裡面卻是警察的制服;
又有一個被告和法官重名,七君子巧舌如簧的調侃解釋;法官直接硬邦邦的甩出一個是人都能看出來的偏見傲慢的態度,
嚴肅與不正經、法律與人性愚蠢的衝擊,竟然是如此的荒誕又現實。
美國的司法陪審團,打著絕對公平、公正、不受外在影響的旗號,
但其實,他們完全是被外在力量影響的;
一位年輕的女士,一位男士的態度是偏向七君子的,
結果控方直接在背後安排給他們的父母寄去恐嚇信,他們就被踢出了陪審團,換成了偏向原告的一方。
七君子和另外一位來自黑豹黨的黑人大哥從來都沒見過面,卻被指控一起犯罪;
只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下,歧視是存在的,加一個黑人進來讓場面更難看一些,
黑人作為被告,沒有律師在場,也可以開庭。
甚至中間有一段,掌握了絕對權力的法官大人,讓人將黑人被告捆綁起來參加審判,
弄得約瑟夫飾演的原告都看不下去,私下裡直接跟法官說:
“你這樣可太過了,這麼多人看著,你不怕被說歧視嗎!”
往往律師劇、庭審電影中,
關鍵時,都會有一個猶豫不決、良心發現的關鍵證人,讓處於劣勢的主角逆風翻盤,
比如勞模姐的《斯隆女士》。
而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
“鳥人”大叔飾演的前總檢察官,作為逆風證人出來說了一句話,直接證明七君子無罪;
而法官聽了這話以後,卻決定不讓陪審團見到這位證人,你以為的逆風翻盤其實是對當時司法系統的愚蠢的一次證實:
哎,這明明從開場就是一場必定要敗訴的庭審,為啥還要抱有希望呢!
況且,七君子也不是啥牛轟轟的英雄,
無論這七君子多能演講、多能寫作、多有口才,身邊還有一位戴著金絲眼鏡的女士陪伴,在運動前也明確表示了:
咱千萬不能搞出打架事件、千萬不能流血呀……
結果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因為一個人在人群裡喊了一句“衝啊”,
一堆高智商又冷靜,有涵養也不愛暴力的年輕人,就像十八線小鎮的傻氣混混一樣衝上去打群架了……
而整個庭審基本上圍繞著一個無解的問題展開:
當時究竟是警察,還是七君子先動的手?
看起來嚴肅正經的庭審,也滿滿都是槽點:
雙方時而在法庭上大吵起來,法官有著很明顯的傾向性;七君子嬉笑怒罵,時而引得陪審團和觀眾忍俊不禁,
這也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滑稽的一場審判~
一場嚴肅正經、“全世界都在看”,讓我們期待著峰迴路轉、脣槍舌戰的庭審戲下,
竟然滿滿都是人類和人類構建的司法社會的愚蠢。這才是劇本的高超之處。
而電影裡最激動人心應該屬於結尾:“我猜中了前頭,卻猜不中這結局”;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裡,我們從開頭就知道這注定是一場七君子的敗訴,卻沒想到是這樣理想主義又熱血的失敗……
庭審最後,小雀斑唸了長達5000名戰亡士兵的名單,語氣平靜,但是逝者的名字,卻有無比震撼的力量,
當所有人起立時,我們才明白什麼是: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這場殺雞儆猴的庭審裡,
不論是偏向性極強的專制可怕的法官,還是嬉笑怒罵自由放蕩的七君子都不是主角;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是:
那些無法選擇的逝者,那些平凡家庭裡被迫上戰場的兒子、丈夫和父親;
嚴肅庭審下的鬧劇,固然讓人深思;
真正讓人共情落淚的,是簡簡單單卻概括了一個家庭一個人人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