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旋律的電影,我一向是有點不感興趣的,因為一怕被說教,看著乏味;二怕被催淚,自己尷尬。
昨天下午閒來無事,朋友說一起去看場電影吧,她選好了場次和影片。
到了電影院才知道,原來看的就是《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
等著電影開場的間隙裡,我站著,看了掛著的電影海報,張藝謀三個字赫然打在了最顯眼的位置上,原來他是這部電影的總監製。
還看到了一個光頭的動畫形象,是葛優啊,原來早前無意中看到的那個釋出會視訊,是這部電影啊。
視訊裡只見一大群人一字排開站在臺上,其中資歷最老、演技最好的實力派影帝葛優,被默默的擠在了最邊上的一個角落裡。他的身上散發著一種英雄末路的失落感,似乎還隱隱有點沒面子的尷尬味道,而站在C位的,是一些胖的瘦的一晃眼分不清誰是誰的人們。
當時心裡隱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我本人不是葛優的粉絲,也不會特意去找他的電影看,但毋庸置疑,他的演技、他的資歷或者單單隻論他的年紀,他也不應該是站在角落裡的那個人。
所謂的演藝圈似乎越來越沒有倫理概念了,組織者沒有、導演沒有、後輩的明星們也都沒有了。
英雄遲暮的心酸這一類的想法在我心中一閃而過,但我的手指也跟著快速地劃過了,我在看短視訊,在看短視訊的當下我也經常會有各種感慨,但是也就幾秒鐘的時間,看過了也就算了。
後來又在一個採訪的短視訊片斷裡看到葛優,記得他說,以後他可能還會演更多的配角,要接受這個現實......
國內電影業的寒冬恐怕還遠遠沒有過去,進場時成片的座位都是空著的,原因恐怕不只是因為這幾個月的關停,更可怕的是影圈青黃不接,後浪遲遲未能成氣候。從業者們現在當明星都有些欠說服力了,更遑論去達到演員的水平。恐怕有這野心的明星現在也不多了。
螢幕前充斥著各種老臉。男女演員胖的胖、鬆弛的鬆弛,全都一臉憊懶,一副被生活浸泡或是飲食過度的模樣。沈騰已經活生生就是一個被水泡過的饅頭了......
糟糕的是硬體不行,連軟體也跟不上了。最近看電影經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看來看去這些電影彷彿都出自同一個編劇之手,他用的還是同一個瓶子,把裡面裝的東西換湯不換藥的倒過來又倒過去。
我和我的家鄉與其說是一部電影,我覺得不如說是一個短視訊的合集。是採用人海戰術接湊起來的短視訊合集。
劇本、演員、演技、拍攝手法、立意可以說全是陳詞濫調。看完電影只一天我已經對戲裡和戲外的人都印象模糊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記得自己在電影院裡,為這部似乎有點拙劣的短視訊合集落下過幾次眼淚。我承認自己的淚點有點低。
在範偉出演的“最後一課”的片段裡,年邁在外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師,像小孩似的回到了從前的記憶裡。
讓我想起自己看過的一些紀錄片,裡面那些在外含辛茹苦、摸爬滾打的華人們是如何默默地在陌生的土地上闖蕩、拼搏,在年老時懷念故土,思念故鄉。
那些把小孩拉扯長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把小孩送出國,他們有的一起出去了,抱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寂寞地遙望故土。有的隻身在國內,拖著衰老的身軀默默地生活著,彷彿天生無兒無女。
這些異鄉的漂泊者對過往和家鄉的眷戀,他們渴望落葉歸根的執著。都被這個並不新穎的片斷勾起來了,可能也是因為如此,老套的它變得足夠打動人了。
還有的眼淚是在鄧超和閆妮的“回鄉之路”裡灑下的。
在天地的巨掌下,我們都是微不足道的蟻民。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很多人只能默默忍受,有些人能做到改變自己,只有少數一部分人,他們會奮起反抗,不單為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家鄉,為自己周圍人的福祉無私地去奉獻。
我們的社會裡有好多這樣的人,在默默地做著那些事。那些治沙者是真的偉大。
還有北京好人裡,在社會的底層默默奔走、看不起病的外賣員老舅,想幫而幫不起的停車場管理員張北京。有點喜劇也有點鬧劇色彩還有點倉促的片斷。
2020年很多人的心理可能都有點脆弱,既經不起跌宕起伏,也無力去承受一個沉重或悲劇結局的劇情,所以這部電影才會應運而生嗎?
如果是因為如此,那應該說它是部合格或是值得一看的電影。因為它的輕鬆、短小有可能正是目前最適合的、能撫慰人心、又帶著點正能量的電影型別。不需要你費心去考慮前因後果、邏輯推理,只是看而已。
但我實在無法說它是部優秀的電影。
在我看來,好的電影應該像顆橄欖,也許某些片斷會讓人覺得沉重,不是那麼討喜,卻是耐人尋味的,在咀嚼之後,會在你的口腔裡留下或苦或甘的悠長後勁。在將來的某個閒暇時刻會讓你願意再花時間去重溫的那種電影,才是好的電影。
我們都是速食時代的饕餮,飢不擇食、囫圇吞棗地嚥下了無數不想消化也無法消化的即食品。看起來我們比以前都吸收了加倍的資訊,實際上我們卻都比以前淺薄而且貧乏得多了。
中中國產電影,我想我還是會看下去,杯水車薪也好,螳臂擋車也罷,能支援的還是要支援著。
期待重新看到部部不同的精彩電影。期待輝煌重來,佳片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