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美國藍光版封套

《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是一部反映電視行業的電影,影片深刻地對電視新聞的經濟利益和幕後強權的政治控制進行了揭露和嘲諷,影片由好萊塢導演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1924-2011)執導,作為一個電視行業出身的元老,西德尼·呂美特在影片中雖然是以電視業作為諷刺物件,但其更大的主題則是反映媒體的虛偽和經濟利益驅使下的偽新聞,全片人物設定極具代表性,節奏緊湊,劇情極佳,而且依然是他擅長的室內劇形式,影片在特定的情境中,巧妙地設計了人物的矛盾衝突,並以氣勢逼人的故事張力,為我們袒露了一群電視人的內心世界和生存壓力。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Sidney Lumet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拍攝現場

這部影片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推出的一部充滿了戲謔口吻的嚴肅喜劇電影。

電影講述了美國聯合廣播公司(UBS)《無線新聞》節目的王牌主播霍華德·比爾(彼得·芬奇Peter Finch飾演)的一次瘋狂性舉動——說自己要在電視上自殺,從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最終霍華德·比爾成為第一個因為收視率低而慘遭殺害的主播的故事。

而恰恰是編劇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1923-1981)創造出霍華德·比爾這個令人震撼的人物。

彼得·芬奇Peter Finch飾演的節目主持人霍華德·比爾是一位讓人震驚的角色

電影在這條主線的基礎上,加入了UBS富有野心的年輕女製片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費·唐納薇Faye Dunaway飾演)製作的新節目以及她和霍華德·比爾的老友、前新聞部主管麥克斯·舒馬赫(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飾演)之間的感情兩條輔助線。

通過這樣三個活躍在電視節目一線工作者的塑造,影片將電視機前的普羅福斯和電視網高層的行政人員及股東串聯起來,向觀影者揭露了電視製作者的不擇手段,幕後財團厚顏無恥的醜態,以及這些對電視產業本身以及電視對國民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一向擅長人物和場面控制的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憑藉《電視臺風雲》再次展現了作為一個以鏡頭進行社會批判的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過人才華。

費·唐納薇Faye Dunaway飾演的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的為了節目收視率不擇手段的做法,在當下看來也是毫無底線的

這是一部多麼豐富有趣的電影啊。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拍攝方向是如此堅定,以至於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它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任務。它試圖處理威廉·霍爾登和費·唐納薇之間的一段短暫而不愉快的戀情,但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它。它試圖暗示跨國企業是一家真正的當代政府,但在這樣一個過於寬泛的諷刺場景中,我們並不確定這真的就是編劇帕迪·查耶夫斯基的潛臺詞。

觀看《電視臺風雲》是一個比較考驗人的過程,一面要費力消化大量臺詞,一面又沉醉在演員們近乎於癲狂的表演中。這部電影看完後不會有那種一下子就拍桌子叫好的快感,而是在回味琢磨了一段時間後,堅定地給它貼上經典佳片的標籤。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和費·唐納薇Faye Dunaway

電影開始霍華德·比爾是一個即將被開除的新聞主持人,因為心中憤懣和酗酒原因在節目中說自己要在告別節目中自殺,引來滿城關注。

清醒下來的霍華德·比爾沒有在節目中自殺,反而發表了一通憤世嫉俗的言論,時值美國大蕭條,電視臺高層對此大為光火,可這一通洩憤言論深得民心,霍華德·比爾的節目收視率重新高升。

霍華德·比爾在一個夜晚自言自語,彷彿是在與上帝對話,繼而在節目中大為癲狂的發表言論,再次爆紅,電視臺利用這點製作了新節目,不斷地利用霍華德·比爾的瘋癲,直至事態失控……

彼得·芬奇Peter Finch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中始終處於瘋狂的狀態

其實霍華德·比爾是第一個在這種電視模式中陷入瘋狂的人,作為一個曾經高收視率的主持人,面對職業低谷、功利無情的電視臺和衰敗世道的多重夾擊下,他崩潰了。他像是得到了上帝旨意一般將心中對世道的不滿宣洩出來,他的犀利言論得到了同樣壓抑不堪的民眾的擁戴。

似乎瘋子一向都掌握著真理,那些瘋言瘋語直搗社會弊端,其實他們是最清醒的人,也正因如此,當霍華德·比爾意識到無論如何吶喊,依舊得不到迴應和改觀,社會已經腐化的無可救藥時,他的激烈言論帶上了濃濃的悲觀絕望情緒,可又有幾個人願意承認現實無路可走?於是一個清醒的瘋子,路走到了盡頭。

彼得·芬奇Peter Finch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中的形象

相比於彼得·芬奇(1916-1977)去世後問鼎影帝的角色霍華德·比爾,威廉·霍爾登(1918-1981)飾演的麥克斯·舒馬赫,這個人物看得清形勢但不嘗試去改變,他就是想安穩的度世,他不會像電視機前的愚民們沉醉於虛構世界,也沒有野心像霍華德·比爾那樣成為上帝的代言人鍼砭時事。

即使丟了工作,但自己這把年紀了也沒必要鬥爭什麼了,留著一條命多過幾天日子更重要。

所以他說霍華德·比爾是個瘋子,卻在他落魄無家可歸的時候收留照顧他。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

麥克斯·舒馬赫跟老婆攤牌愛上了戴安娜·克里斯特森,他也清楚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愛上的並不是他這個人,而是與中年男人相戀這個劇情的“劇本”,可還是決定和她在一起;最後和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分手也是這樣,他雖然請求她愛他,可心裡明白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要還能感受到快樂、痛苦和愛,就說明他還沒瘋,他還能在這個苦逼的時代裡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雖然麥克斯·舒馬赫不算功成名就,他安於現狀的活著,卑微怯懦,也過的瀟灑。這也應該是大多數的人的活法,就算不滿,也不得不順著這個時代的毛。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和費·唐納薇Faye Dunaway

麥克斯·舒馬赫說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電視的化身,對痛苦漠不關心,對快樂感覺遲鈍”,這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所有的價值觀都從電視裡汲取,作為節目製作人的戴安娜·克里斯特森,腦子裡只有收視率開機率這種東西,甚至約會吃飯做愛時口裡不是綿綿情話,都是對節目的規劃,是這些東西讓她著迷讓她深愛讓她高潮。跟生意人的高管比起來,她是臣服於電視節目的一個機器。

找來那些革命黨人不是為了宣傳政治理論,而是利用他們本身的爭議性去博收視率,她完全沒有正義感,做這些事情無非要證明自己是個成功的製作人。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費·唐納薇Faye Dunaway

所以最後因為收視率的原因跟高層合謀謀殺霍華德·比爾時,她冷漠堅定的像塊石頭。

沒錯,霍華德·比爾在節目直播中被射殺,只是因為他的收視率一降再降。沒有過多的鋪墊和廢話,甫一出場,沒容他多說一句話,就被亂槍射死。

而這血淋淋的一幕不過是作為眾多電視節目中的一檔播出,態度平緩的就像在直播殺一隻雞,跟其他時段的廣告混在一起,又會有多少人在意,兩三天後可能都沒有人再記起這樣一出直播的殺人事件,不會有人追究,大家還有新的電視節目要看。

彼得·芬奇Peter Finch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中被直接射殺

影片的另一層思考是針對新聞的。什麼是新聞?如果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的恐怖分子新聞,槍擊主播新聞算是新聞?那麼新聞的正義何在?如果新聞是可以被製造的,那麼新聞的意義何在?在財團利益控制下的新聞機構,是否存在著真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正義?電視新聞是否存在一個相對正確的發展方向?

西德尼·呂美特很敏銳地覺察到,新聞行業存在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如果不加控制便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個人野心和私利在其中很可能造成危害,而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便要在這樣一種道德焦慮中不斷地反思新聞的意義和價值。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美國錄影帶版封套

除了對電視本身帶來的意義的思考,對電視節目製作與成功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電視節目的製作,並不是完全按照商業運作的模式,按照理性的訴求來進行的,其間同樣參雜了不確定性。

比如主持人自己獨特的風格,一時無法抑制的情緒波動或疾病,像霍華德·比爾一樣,可以導致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負責人也可能因一時的意氣用事,放寬了把關,比如麥克斯·舒馬赫不顧上層的責難將霍華德·比爾的節目播完。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羅伯特·杜瓦爾Robert Duvall和費·唐納薇Faye Dunaway

這些意外之事,最終卻促成了節目收視率的提高,並創造了一種新的成功的節目模式。在哈克特(羅伯特·杜瓦爾Robert Duvall飾演)接手之後,卻因老闆對霍華德·比爾的個人期望,沒有宣判死刑,而是走入了乏味的節目衰退期,並且因老闆的個人喜好無法扭轉。

這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影響著電視節目的製作與收益,純粹的電視製作理論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電視人、新聞人,可以說是一個光輝的職業,可是在它的背後我們看到了歇斯底里、看到了萬般醜陋。為了提高收視率,不惜醜化自身形象,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

費·唐納薇Faye Dunaway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中在審視彼得·芬奇Peter Finch

當霍華德·比爾憤世嫉俗的言語激起觀眾的收視慾望,表達了“我已經瘋了,再也受不了這樣下去了。”的真切感受時,戴安娜·克里斯特森高興得扔掉電話:“靠,我們挖到寶了。”他們的瘋狂達到了高潮。

她不顧霍華德·比爾的好友麥克斯·舒馬赫的勸告:“他(霍華德·比爾)精神不正常,他對他自己不負責任,他需要照料和治療。”她的宗旨是:能賺錢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人性的製片人為賺錢不惜一切代價,徹底瘋狂的比厄為了金錢丟失了尊嚴。貌似神聖的職業,真的就如哈克特所說的:“我們不是什麼名門望族,我們就是個青樓妓院。”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費·唐納薇Faye Dunaway喜出望外

為了解決老闆對節目的控制,製作組做出了驚人的決定,給電影一個諷刺的結局——一場直播的暗殺。霍華德·比爾成為了製作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犧牲品。電影的最後旁白 “這就是霍華德·比爾的故事,第一個因為收視率低而慘遭殺害的案例”,印證了這是一個帶有寓言性質的電影。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將製片人的難題化解。

但電影中有些場景絕對讓人心寒。我們看著彼得·芬奇在電視上大放異彩,我們提醒自己這不是諷刺,這是很久以前傑克·帕爾Jack Parr(1914-1997)的風格。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彼得·芬奇Peter Finch就在直播的鏡頭下被射殺令電視臺收視率直線上升,現場沒人使出援手

我們可以相信,觀眾會收看到一個半快樂半瘋狂的新聞節目,因為觀眾都在收看這樣的節目。我們可以相信電影中的恐怖組織“共生解放軍”,因為在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美國報業大王威廉道夫·赫斯特的孫女)之後,我們再也不會感到驚訝了。

我們可以相信,費·唐納薇這個角色可能會完全脫離她的情感和性根源,可能會狂熱地迷戀她的工作,因為像她這樣競爭激烈的工作幾乎都需要這樣。44年前,這部電影看起來像是一部幻想片,而現在它幾乎超越了事實。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所以這部電影有缺陷。所以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問題。最後,這並沒有困擾我,因為它所做的一切都做得很好,被看得如此犀利,呈現得如此不饒恕,以至於《電視臺風雲》將比很多更條理清晰的電影更長久。

回想一下,影片從由四個電視螢幕組成的電視牆開始,逐漸推向右下角的主播,開始講述第一個因為收視率低而遭到暗殺的主播的案例。影片結束的時候依然定格在四個電視螢幕組成的電視牆上,從霍華德·比爾遭到槍擊的現場逐漸轉到海浪拍石的鏡頭和由兩個小孩主演的廣告。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四臺電視機組成的電視牆,就是影片選擇的載體——一張誰也無法掙脫的網。電視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實質也是人們以為生活世界的“真實面目”。我們看到,這張網裡,有霍華德·比爾的死,有兒童產品的廣告,有旅遊風景,也有戰爭新聞。

生活被解構成一個個虛幻的符號,在這樣一個躲貓貓的世界裡,一個霍華德·比爾走了,新的一個又會來,被捧紅,而後衰落被廢棄。但電視將一如既往的播出,不管是誰來播,甚至不管播什麼。正如聖經裡說的“一代來了一代又去了,太陽照常升起”,而這,才是影片最終要告訴我們的真相。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電視臺風雲》的最後反思針對電視本身。既然電視人並非完美的人,而這些不完美的人又以不完美的行為控制著電視,比如將赤裸裸的暴力引入電視,甚至利用電視(片中的UBSQuattroporte傑森,便成功地利用了精神脆弱的霍華德·比爾解決了公司的政治困境),那麼電視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片中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諷刺場面,比如瘋子霍華德·比爾的臺詞讓人印象深刻,他倡議大家站在窗前吶:我要你們從椅子裡站起來,走到窗子前。此時此刻,我要你們走到窗前,開啟它!把頭伸到窗外,大聲吶喊!我要你們大聲喊:“我真瘋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結果全美國都跑到窗前去吶喊,他讓大家發電報給白宮,次日白宮就真的收到了幾百萬張電報——電視的巨大煽動性令人震驚。霍華德·比爾的瘋狂直播如果繼續下去,會不會在全美成為一種瘋癲的邪教?這也許是笑談,但卻不能一笑了之,它是西德尼·呂美特對電視可能造成的輿論妖魔化的一次及時提醒。

作為一種強勢媒體,電視的影響力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特別是在當代社會,特別是在網路出現之前的20世紀70年代,它具有強大的思想引導力,它可以左右言論,也就可以顛倒是非黑白,尤其直播,可以立刻和觀眾互動。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那麼它可能造成的破壞也就尤其嚴重了——這方面,它的能量實在遠遠大於電影。那麼由誰來控制電視呢?政黨?財團?凡此種種都是利益集團,不可能不通過電視滲透他們的思想和權威,那麼誰來監督他們呢?

西德尼·呂美特無愧於“社會良心的標尺”的稱號,他用他的鏡頭戳穿了那些掌鏡人們的醜惡嘴臉,他從不畏懼,從沒有多餘的鏡頭。開場是多畫面的雜亂鏡頭,那裡的霍華德·比爾是活著的失敗者,結尾時也是用多畫面,霍華德·比爾還是一個失敗者,不過他已經死了。誰都想在苦逼的時代裡吶喊,可誰又能保證自己能順利發聲,能安存於世。無論電視裡的世界有多精彩,那始終是虛構的,可以借鑑,不敢沉迷。

比阿特麗斯·斯特雷特Beatrice Straight在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中戲份最少,出鏡僅有5分40秒這一場戲,就拿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正是這一段表演一氣呵成,非常傑出

《電視臺風雲》另一大亮點就是演員,本片有三帝一後,可以和著名的《教父The Godfather》(1972)陣容相比美,影片在當年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影片、導演等多項提名,其中最佳男主角獲得了兩個提名,最後彼得·芬奇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費·唐納薇獲最佳女主角獎、比阿特麗斯·斯特雷特Beatrice Straight(1914-2001)獲最佳女配角獎,它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二部獲得3項表演獎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宣傳照,從左至右:威廉·霍爾登william holden羅伯特·杜瓦爾Robert Duvall彼得·芬奇Peter Finch

這部電影也是演員的盛會,每個人都獻出了最大的力量,它用《慾望號街車》之後的3個奧斯卡表演獎項證明了自己的偉大。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向來擅長人物和場面控制,充滿戲劇張力的《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是其早期最精彩的代表作,而這部拍攝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電視臺風雲》,則把矛頭指向了曾對美國電影產業造成巨大沖擊(毀滅性打擊)的電視產業,然而西德尼·呂美特此舉並非電影人對電視人的一次惡意報復。

費·唐納薇Faye Dunaway憑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獲得第4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雖然整部影片不乏對電視製作者的不擇手段,幕後財團厚顏無恥的醜態的誇張和嘲諷,但在整體上,它對電視產業本身以及電視對國民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等等所作的嚴肅思考,依然體現了西德尼·呂美特作為一個以鏡頭進行社會批判的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過人才華。

費·唐納薇高傲狂野的特性,把《電視臺風雲》中那個為追求收視率而不擇手段的電臺節目部製片人黛安娜演繹得形神合一,於是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了費·唐納薇歷年來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1977年日本電影旬報3月下旬號對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作出的評介內容版面

此片為費·唐納薇得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她堅韌、冷漠、高傲的氣質很適合出演女強人,而她在熒幕上精湛強勢的表演,也常常令人感覺這就是費·唐納薇的本色。

影片上映時,正值美國電視業走下坡路時期,經濟大蕭條使得人們對生活失去信心。通過對電視業中資本的批判,影片反映了整個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背後利益與私慾交織的醜惡。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劇照

這部影片拍攝於20世紀70年代,確實有一定的前瞻性,因為至今我們仍被資本和技術這張網圈著。在對媒介環境學有所了解後再去看《電視臺風雲》,尤能體會那警示意味後面的人文關懷。

頂著媒介決定論者的帽子,其實強調的只是世人忽略的偏向而已,不是一種判斷而是一種源於內心對烏托邦的希冀。誠願我們都能在資本與技術的入侵面前多一份警惕。但現在在這個社會我們依舊還是靠收視和流量來去簡單的判斷,也許改變永遠在前方。

電影《電視臺風雲/廣播電視網Network》(1976)美國奧斯卡版海報

3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唐探3》對手來了,沈騰新片殺入2021春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