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媒介,觀眾見證了聲音的出現和色彩的綻放,見識到了怪物與英雄、史詩般的冒險以及忠貞不渝的愛情。但即便如此,電影仍然有進步與改變的空間。
於是乎,1945年由羅西里尼執導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出現了,它誕生於二戰之後義大利飽受戰爭摧殘的廢墟之中,掀起了一股超越影像的狂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馬丁·斯柯塞斯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為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運動,這些電影都關注真實的生活,探索人性以及困難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
它們不在乎英雄或是富人精英的光鮮生活,更不是好萊塢的“逃避主義”電影,而是聚焦於窮人、絕望的人民以及飽受戰爭傷害之人。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雖然它不是第一部新現實主義的電影,但它真正啟動了整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內振興了戰後電影,將義大利帶入了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如果要真正理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就需要看一下戰前義大利上映的那些電影。
在電影發展的早期,義大利是一些最具開創性電影的發源地,不管是第一部史詩級大片《卡比利亞》(1914),還是實驗又前衛的未來主義電影《魔咒》(1917)
《卡比利亞》(1914)
從一開始,義大利電影就在全球佔據著主導地位。
但在第一次大戰結束之後,義大利的電影業開始面臨一些問題,電影製作需要的資金被投入到戰爭中,同時面臨著來自歐洲和美國電影的劇烈競爭。
儘管義大利電影的開篇非常輝煌,但在1922年法西斯主義和墨索里尼崛起之前,其電影工業是不存在的。
像大多數法西斯和極權國家一樣,墨索里尼政府試圖控制電影業,將其作為政治宣傳和收買人心的手段,到了20世紀30年代,墨索里尼建立了電影製片廠並提出口號:電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
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政權下的電影在基調上並沒有明顯的法西斯主義傾向,但他們建立在極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基礎上,墨索里尼則利用這些電影來反映他認為合適的國家願景,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白色電話片”。
這些作品基本上是模仿當時的好萊塢喜劇,關注富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它們強化了傳統的家庭觀念,服從權威、維持現狀。
重要的是這些電影被禁止審視義大利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其不是為了讓觀眾看到現實社會,而是提供一個理想化的法西斯國家的生活景象。
《男人們多粗野》(1932)
與毫無靈魂的白色電話片截然不同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應運而生,就像所有的電影運動一樣,很難確定一個特定的起源,但大多數人認為新現實主義可以追溯到1943年由維斯康蒂執導的《沉淪》
這部作品改編自詹姆斯·凱恩的《郵遞員總按兩次鈴》,但並非真正的新現實主義,其黑暗寫實的風格奠定了新現實主義的基調,並且真實描繪了貧窮的工人階級。
《沉淪》(1943)
電影中呈現的壓抑的社會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並引起了廣泛爭議,以至於這部電影被禁止放映,除了倖存的一份拷貝盤,其餘的都被銷燬。
那年晚些時候,義大利的局勢進一步惡化,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羅馬在戰爭中遭到猛烈轟炸,墨索里尼控制的法西斯政府垮臺,取而代之的是傀儡政府——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
義大利被佔領使得許多義大利人生活在貧窮、飢餓以及管控之中,義大利的電影業發展緩慢,幾乎完全停止,但這個國家中仍然有一些電影製作者們致力於電影創作,也希望向人們展現真實的義大利。
正如維斯康蒂的《沉淪》那樣,這與白色電話片中呈現的光彩奪目的世界相去甚遠,他們想要研究真實的義大利人生活,利用攝影機作為檢視義大利真實面貌的工具。
1944年,羅西里尼開始製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標誌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真正開端,但因為義大利電影受損嚴重,製作者幾乎難以獲得最基本的電影裝置。
雪上加霜的是,羅馬城本身就成為了一片廢墟,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在這樣一個荒涼的環境中進行電影創作所需要的創新,才賦予了新現實主義鮮明的特色。
羅西里尼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羅西里尼在黑市上購買的電影膠片,把不同型別的膠片拼接在一起製成膠捲,不同的畫質加上手持拍攝給人一種真實感和紀實風格,彷彿攝影機所捕捉到的事情是真實發生過。
在電影開頭,德國士兵在飽受戰爭蹂躪的街道上巡邏,唱著進行歌,放映這部電影幾乎更像是羅馬生活的歷史文獻,而不是虛構作品,由於資源有限,這部電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時間製作的,所有的羅馬人都是電影中的角色。
對羅西里尼來說,羅馬城本身就是一個製片廠,佔領結束僅兩個月後便開始拍攝,這意味著廢墟本身也參與到了故事的當中,骯髒的走廊破敗的建築物,訴說著這些人的遭遇,街道上的殘垣斷壁迴盪著幾個月前戰爭的恐怖聲響。
雖然有些場景是在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但實景拍攝成為新現實主義電影將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其更具有真實感,本地人和不知名演員的使用更是增加了這種效果。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白色電話片中那些迷人的明星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戰爭中存活下來的倖存者,他們經歷過的苦難正是電影中所描述的。
羅西里尼在劇本中提供了一些選擇,允許演員在他們認為合適的地方進行表演,使影片的風格更加自然自在,這在之前的義大利和好萊塢都不曾有過,現實主義與戲劇高潮形成了反差。
一個女人在街上被槍殺,牧師祈求上帝寬恕他的儈子手……由於電影的嚴肅性與真實性,使得這些片段更具有衝擊力,它們反映了一年前發生在羅馬的真實事件,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將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基礎,它深刻地改變了電影的風貌。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有人認為新現實主義的真正起源是羅西里尼後來製作的《戰火》,其新現實主義美學體現得更加深刻,它摒棄了所有的棚景和知名演員。
而羅西里尼說道,他的電影是誕生於對真理的渴求而非營造一種風格,它們是一種道德立場的表態,其不僅僅是手持攝影拍攝非職業演員,也不僅僅是發生在真實地點的虛構故事,而是為了穿透毫無靈魂的皮囊,用影像來放大真相。
《戰火》
隨後,一批堪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在義大利誕生,它們都試圖通過不同的視角向我們展示真實世界。
到了50年代中期,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熱度褪去,隨著義大利人生活的逐漸好轉,人們對這類電影的需求越來越少,開始尋找其他的娛樂方式,但新現實主義的遺產給我留下了一個問題:電影的意義何在?
《偷單車的人》
有些電影是為了娛樂而拍,有些電影闡述了巨集大的政治或哲學觀點,但羅西里尼證明了電影可以是關於我們所有人,關於世界對我們的影響。
你可以在所有的電影中看到新現實主義的痕跡,這些電影試圖穿透毫無靈魂的皮囊,向所有人展現真實的世界。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