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映有一陣了,無意中看了不少影評不是很理想,特別是馬前卒在視訊裡痛批了導演和編劇的視角侷限,但是還需要實地勘探下。今晚和女兒一起去影院觀影實際採集下第一手的資訊:
故事很短小,不復雜。基本就是雙方針對橋樑的反覆爭奪過程,戰爭場面不巨集大,因為地理空間極為狹窄也擺不開千軍萬馬故事講述方式:同樣的故事線,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分別講,有些乏味和不足。編劇視角:確實把正規軍之間的對決變成了街邊火拼的戰場版本,美軍的飛行員死命找地面火炮同學拼命,地面火炮的勇士則經常違規燃放煙火故意暴露目標主動尋求自殺式對決。這樣的演繹手法,有些兒戲化方式當時偉大的戰役戰略。現代戰爭的不同軍種直接協同配合是必須專案,不可能由於某一方的指戰員角色對方有人故意針對我,於是乎就不顧整體戰役目標而群求單挑方式的快意恩仇。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觀影人群的水準和口味早已被調高,這樣的簡單情節和可以預判的對決方式並不能幫助激發更多的多巴胺。演員:還行,談不上多出彩但是也不壞,這麼倉促的時間這些演員也不容易,看得出來也是盡力出活了。導演團隊:由於top down的形式緊湊,三位導演的協同一塌糊塗難以看出來特色,每個人的強項難以發揮,或者換個角度這樣的拉郎配從開始就決定了,後面沒崩盤就不錯。亮點:最後引申到近些年不斷把在南韓發現的志願軍遺骸歡迎英雄回家場景,還是非常貼合主題並且確實起到了電影的初衷。今天羅裡吧嗦不是說電影,在不同的鏡頭中呈現出來的廣大志願軍在岸上靜默如山等待橋修好之後如期到達對岸的指定戰場位置,達成戰役的目標。志願軍在樹林裡,莊稼地裡一趴就是幾個小時餓了吃一口乾糧,渴了隨便喝口水,不眠不休幾十個小時觀察戰場形式不斷做出調整,準備渡河--->美軍飛機炸橋--->工程兵修橋---->在次渡河---->美軍再次炸橋---->修橋---->美軍惱羞成怒投擲巨量燃燒彈讓巨大的地理面積成為一片火海,大量志願軍戰士被瞬間燒成焦土,空氣中瀰漫濃烈的肉皮燃燒味道,這是多年後美軍飛行員的回憶。
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下,由於志願軍是有著強烈使命的組織。所以在面對不可能克服的挑戰時候沒有開小差成為散兵遊勇或者磨洋工。大量的基層指揮員奉命令為己任不折不扣執行,基層官兵則充分具備思考能力,不斷想辦法,一次不行就多次,這個不行就換其他,反正就是一點要過去
OKR:
O:指凌晨5點前大部隊過河,完成戰役的包抄任務
KR1:修橋過河
KR2:修橋反覆被炸,考慮泅渡過河由於水急浪高被否決
KR3:人肉之軀搭建浮橋,就是大部隊踩在工程部隊的身上過了橋
這完全是非常規操作,敵軍是無論如何想不出來的方式和實現手段。這麼強的組織能力就是充分釋放了基層士兵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所達成的。在1944年蘭姆伽美軍訓練國軍新一師時候也發出過感慨,中國士兵完全可以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技巧,並具備成分的消化和舉一反三能力。成為在滇緬邊境後來痛擊日軍的主力。
日後在1946年讓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吃盡苦頭的主力,也是這些裝備了美式裝備的新型部隊,戰鬥力強悍。我要說的重點是:在充分激發基層士兵的參與之後,所爆發出的戰鬥力是中國歷史2000年沒有過的;過往的歷史上都是不主張讓基層士兵學習文化,主要就是聽主帥的就好,依靠主帥的垂範效應或者士兵之間形成的鄉土血緣(湘軍,近現代桂軍等)成為主要紐帶。只有共產黨在白話文的加持之下,讓廣大基層士兵識字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開啟民智的同事充分授權,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底線之上充分發揮積極性,在戰場和土地改革中不斷推陳出新,給出敵人措手不及的戰鬥方法,敢打敢拼敢於勝利。逐漸在勝利中打造了不朽的軍魂
現代公司缺乏的就是這樣的組織能力,在有效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照亮之後,以極低的綜合成本實現了大家的context,然後大家可以在分散式網路中充分得到授權並積極嘗試,藉助數字化手段低成本迭代幫助公司趟出新機會,充分借鑑外部視角防微杜漸,把公司這個產品逐步打造好。因為再優秀的產品也有人老珠黃的一天,唯有公司這個產品不斷演化才可以保障又不斷地爆品出現,創造更多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綜述:電影不多,志願軍牛,最關鍵是願景使命價值觀貫徹到位。
想起一個笑話:“在1945年國共談判時候,毛澤東不斷髮表一些宣告和文章,蔣介石問周位幕僚:你們咋寫不出這樣的文章? 幕僚面面相覷:那些文字都是毛澤東自己寫的,沒找槍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