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沒有去電影院看《八佰》,網站視訊上線之後,第一時間點了開,哭著看了整部電影。

影片地結束來得有些突然。謝晉元中槍,倒在橋上,用力支撐著。在他周圍是奮力掙扎著過橋的兄弟,對岸是一雙雙伸向戰士的手。“八佰”,兩個血紅大字赫然打在了螢幕上,結束。

橋,過去了嗎?謝團長,活下來了嗎?

我的腦子裡浮現出兩個問號。彈幕上的小夥伴,告訴我,在這裡謝晉元並沒有死。但小夥伴們的關注點,更多的在於為什麼要撤退,而不是拼死一戰?寧願戰死,也不撤退。

我關掉了視訊,心中的愛國之情,也和彈幕上的小夥伴一樣,被點燃了。

只是,我不認為堅持戰鬥比撤退更具有英雄氣概。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四天的堅守,退和戰,已經不足以為這些英雄評分了。

《八佰》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失敗是這場戰鬥早已寫好的結局。

為什麼要拍一場以失敗為結局的戰鬥?

勝利雖能鼓舞人心,失敗卻可以刺穿人的心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救不了淪陷的上海,卻喚醒了四萬萬中國人共同抵禦外侮的決心和鬥志。盛世之下的我們,更應該直面曾經的失敗與屈辱,才能理解勝利與和平來之不易,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我想這是《八佰》的意義所在。

全片第一個淚崩的瞬間,來自於綁著一身炸藥奮不顧身往下跳的戰士。

片尾彩蛋中,陳樹生的照片是空白的。

他跳下樓,粉身碎骨的一瞬間,屍首也蕩然無存。留下的唯有他的名字和一塊破布,請連長帶給他的媽媽,上面用血寫著寫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爆炸聲響起,一個名叫刀子的小混混衝到了河邊。他的頭髮遮住了面容,卻依舊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激盪。

何香凝先生望著對面不斷跳下的戰士,閉上了眼睛,隨後又滿含熱淚說道:“中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中華民族已經沉睡了太久。東北淪陷,華北淪陷,現在到了上海。上海一旦淪陷,下一個淪陷的就是國都南京。

三個小時過去了,日本人沒有打下四行倉庫。

這場小小的勝利,喚醒了河對岸“天堂”裡的民眾。

刀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是生活在“天堂”裡的人,衣食無憂,戰爭也影響不到他的生活。安逸的生活,沒有留住他。他選擇去給對岸送電話線,打小就跑得快,他願意一試。

最終,他倒下了,中國人卻站了起來。

《八佰》不是講述一個勝利的故事,而是講述一個喚醒的過程。在刀子之前,只想著回家種地的端午被喚醒了;在這之後,油滑的老鐵被喚醒了,對岸的民眾被喚醒了。

捐錢捐物,支援對岸的戰鬥,開啟閘門,去接應過橋的戰士。

撤退,不是失敗,而是新的開始。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被喚醒,老算盤就是個例外。他說自己是文職,只會撥拉算盤,不會打槍。他時時刻刻都要逃跑,最終他成功了,在群情激憤的人群中,他畏畏縮縮的躲在風衣裡,握著他被子彈打傷的手指。

他的樣子可真醜,想要罵一句“瓜慫”。可是,他的選擇有錯嗎?他只是想活下去,回鄉下娶個胖嘟嘟的媳婦,這樣有錯嗎?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的權利。當端午拿著槍對著他的頭時,最終還是被他的話勸服了。仗,總是要打完的,總要有人活下去的。

“你們都是英雄,我佩服。”他說,但他並不想成為一個英雄。

平生沒有碰過女人的羊拐,在聽完老鐵關於“滋味”的講述後,悠悠地露出一絲笑容,“真好,下輩子好好嚐嚐這滋味。”

他也想著活,找個女人,生個孩子。只是他的腦子裡,更多的是陳樹生跳下去的那一瞬間,還有那塊破布,上面寫著不認得的、天地良心的話。

生和死,是種選擇。如何選擇,都不容易。

老算盤的往後餘生,苟且安穩。只是不知當有人提起四行倉庫時,他敢不敢說一句自己也曾經出現在那裡。他應該是不敢的。

陳樹生死了,端午死了,羊拐死了,無數個人死了……無數個人活了下來,把這場仗打了下去,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仗,總是要打完的,總有人活下去的,可仗更是要有人打的。

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雲》裡借曼娘之口寫道:不管中國願不願打,中國是不得不打了。

曼娘說要打,中國就真的要打了。

曼娘是誰?她是養在深閨、裹著小腳的女子,是為亡夫穿了一輩子孝衣的處女寡婦。她說:咱們不能束手待斃。

曼娘,就像我們每一箇中中國人。她逆來順受,波瀾不驚地過著自己的日子,有人欺負到了自己頭上,開始還能忍一忍。忍,不能換來風平浪靜,那就只能奮起反抗。

不能忍,只能打。這個道理,有些人明白的早些,有些人明白的晚些,早明白的人喚醒了晚明白的人,有些永遠也叫不醒的人,藏在自己的殼裡,卻不敢面對自己的心了。

——End——

160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國際象棋電影推薦(01):《王后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