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砸錢最多的是哪場戲嗎?
就是這場醫院的戲,諾蘭導演是真正地炸掉了一整座醫院。
這只是一部奇幻的英雄電影,而且以好萊塢的特效科技,這場爆炸戲是可以通過特效來完成。
諾蘭導演是錢多嗎?
不是。
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真實。
這聽起來可能很難理解,一部奇幻片要講什麼真實?為什麼要強調真實感?
在拍攝這部電影前,其實“蝙蝠俠”系列已經走到末路。(下圖是1997年花錢最多又最失敗的《蝙蝠俠》系列)
作品中只是一味強調特技效果,觀眾越看越膩,也產生了本能心態——每集就是來幾個厲害的怪獸而已,都是假的。
而諾蘭強調了真實感,讓蝙蝠俠受傷,給小丑更多特寫。
讓觀眾覺得蝙蝠俠和小丑更具有真實感,真實會讓觀眾更融入電影。
同樣,佈局十年的漫威,為什麼要讓鋼鐵俠死?
為什麼在響指一打的時候能讓觀眾流淚?
因為觀眾相信,至少在看電影的那一刻感覺到了“真實”。
01本文章所列舉的是“實際拍攝”的單場花費,而非“特效”或者“總製作成本”。
接下來,請看電影史上中最花錢的六個場景(由於無法準確考究,排名不分先後)——
《奪寶奇兵》
其中有一場戲,需要蛇。
劇組逛遍了英格蘭的每一家寵物商店,尋找來自多個不同的地域的蛇。
劇組一共需要7000條蛇,
數量不夠,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只好找了些軟管子,把它們剪成幾段,同時放進去湊數。
這些蛇只有眼鏡蛇是有毒的,而剛好因為戲的需要,這條眼鏡蛇要和哈里森·福特對峙。
劇組在哈里森·福特與蛇之間放置了一張玻璃板。
儘管福特和斯皮爾伯格都不怕蛇,可他們覺得群蛇蠕動的場面實在令人作嘔。
哈里森·福特在7000條蠕動的蛇群中,和一隻眼鏡蛇上演了史上最經典的“對手戲”。
《星際穿越》
片中地球部分的場景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鄉村拍攝。
為營造地球被火海毀滅的末日景象,劇組特意在當地種上500英畝的玉米地。
片中,大風吹起無邊沙塵的鏡頭,是鼓風機吹動硬紙板粉末拍成的;
無邊火海是真實的火焰,玉米地真的燒起來。
一切都按真實細節來處理,甚至在攝影棚中打造冰川,以便讓演員置身實景,真實感受冰凍之寒冷。
《黑客帝國2重灌上陣》
《黑客帝國》2和3的合計預算是三億美元。
但是在拍攝其中一場高速公路的戲就花了4000萬美元。
劇組在在阿曼達海軍基地的飛機跑道上修建了一條長度為1.5英里(約合2.4公里)的高速公路。
包括兩個天橋和一堵19英尺(約合5米)高的水泥牆。
築水泥牆就請了100人。
拍攝這場戲用了45天。
某知名汽車公司為本片提供了300輛車,結果在拍攝結束時,300輛車全部被毀。
在完成拍攝後,高速公路佈景被拆掉,所有木材被運往墨西哥,用於建造100個低收入家庭住房。
眾所周知,《黑客帝國》系列是一部科幻動作電影。
大部分的場景都是電腦特效,但為了營造難得的“真實感”,劇組硬是建造了真實高速公路。
也就是所謂的——只要能實拍,就實拍。
《盜夢空間》
儘管影片中有很多夢境幻覺場景。諾蘭還是堅持實景打造。
他說,”我始終覺得最重要的,是在攝像頭前做足功課,下真功夫。”
影片預算1.6億美元,拍攝足跡遍佈全球。
劇組和演員經歷了摩洛哥的酷熱,體驗了加拿大的大雪紛飛,還去了東京、巴黎、洛杉磯。
其中有一場戲,是在夢境中,火車駛過紐約街頭。
劇組拉了一輛10噸重的火車到洛杉磯街頭。
封閉道路,運用人工降雨等手段,完成貨運火車橫掃市中心的情節。
《甘地傳》
從1958年開始,阿頓伯羅就在籌劃拍攝《甘地傳》。
他一共籌劃了20年。
之後又用了3年,請了80個英國演員和100名印度演員進行電影拍攝。
其中有一場戲,是為了拍攝甘地的葬禮。
足足請了30萬群眾演員,實打實拍出了這人山人海的葬禮現場。
大約有20萬群眾演員是無償演出,只有9萬多人按照合同收取了小額報酬。
拍攝時間是在1981年1月31日,正好是甘地逝世33週年紀念日。
劇組動用了足足11個攝製組,一共拍攝了超過兩萬英尺的膠片。
最終《甘地傳》在1982年上映,獲得了八項奧斯卡獎。
《賓虛》
這絕對堪稱影史最為巨集大和危險的電影之一。
為了打造真實的海戰場景,米高梅製造出以假亂真的古羅馬時期戰船。
整部電影拍攝的道具數字就令人驚愕——
18英畝的外景場地,1000組建築物,43臺攝像機,18輛戰車,78匹經過特殊訓練的賽馬。
在經典的戰車比賽場景中,動用了15000名臨時演員。
在1958年上映的《賓虛》拿下了 11座奧斯卡獎,創造了當時的吉尼斯世界記錄。
《賓虛》全美票房高達7000萬美元,挽救了當時即將倒閉的米高梅。
02在以上介紹的七部電影裡,有3部都是來自諾蘭導演的電影,而且這三部全是奇幻片。
當然還不包括諾蘭最新的電影作品《信條》。在片中炸了一架飛機。
原本這場戲是打算用縮微模型加布景,輔以視覺特效來拍攝。
不過有一天,劇組在加州勘景時,發現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價格還行,於是諾蘭就買了一架來實拍。
事後他自己也說有點“衝動消費”了。
03那麼問題來了,花了這麼多錢拍真實場景,對於誰最有利?
答案是演員。
大部分電影為了省開支,會讓演員在一堆綠佈下表演,然後加上特效。
在這樣環境下,演員只能靠“憑空想象”。
他們做出的任何表情都是“猜”出來的,想象自己置身在一個爆炸現場,會有怎樣怎樣的反應。
這是“不夠真實”的。
而諾蘭導演是讓演員置身在真實的“火燒麥田”、真實的“飛機撞貨倉”現場。
《信條》中的演員伊麗莎白·德比齊回憶說:“當時是凌晨兩點,導演讓大家全都穿上外套,站在機坪上,眼睜睜看著飛機撞向大樓。”
哪怕是沒有參演這場戲的演員,諾蘭亦會讓他們親臨現場,真實體驗。
演員所做出的每一個反應都是最真實的,真實就是最棒的“演技”。
場景、演員都是真實的,觀眾就能獲得最震撼的觀影體驗。
這就是“燒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