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戲曲片並非出自共和國電影首創,但確實是影史進入到“共和國電影”之後,才迎來它的攝製高峰的。“文革”十年中出現的樣板戲,恰是這一型別片裡的一個複雜現象。它們有著濃重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作為當時舉全國之人力、物力等多方資源拍攝的影片,它們集中了當時的一流專業人士。不少電影都是一拍再拍,有好幾個不同版本。有的甚至是邊放映邊修改,不同城市的觀眾,在同一時期看到的影片,區域性很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創下世界影史怪談。而大部分影片在銀幕版之前,還都由各地電視臺拍攝過電視版本。比如《白毛女》,最先的電視版導演就是後來拍攝電影版的桑弧。

第一部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的導演是謝鐵驪。楊子榮和少劍波由童祥苓和沈金波出演。童、沈均出自梨園世家,童最初是馬派老生,沈則是高派老生,早年還在天津挑過班,後來又都拜在大師周信芳的門下。《智取威虎山》使兩人成了觀眾眼中的超級明星,但境遇卻並不如意。尤其是童祥苓,因為姐姐童芷苓成名早,知道江青早年在演藝界的一些事,童家成為較早被迫害的那批京劇界人士。童祥苓又年輕氣盛,為姐姐頂撞過張春橋,出演楊子榮只屬於“戴罪立功”,每天除了拍戲,還要接受勞動改造。劇組裡不明內情的人,有的卻誤以為他是江青嫡系,拍攝中還經常整他。

1971年問世的《沙家浜》則是另外的情形。它的導演是導過《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的武兆堤,編劇中有二十年後成為短篇小說泰斗的汪曾祺。這部戲起初與“文革”無關,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受到毛澤東的關注,連最後的劇名都是毛澤東親自定的。

和其他時代的電影一樣,樣板戲主演們在觀眾中的口碑和境遇,也存在著天壤之別。同為《紅色娘子軍》,舞劇中洪常青的主演劉慶棠因該戲的走紅,升格成為文藝界的實權人物。而京劇中洪常青的扮演者、馬連良的高足馮志孝,卻因為扮相受到一部分觀眾的質疑。其實就幾部京劇樣板戲主演的演唱功底而言,馮是最有專業水準的人之一。

1972年拍攝的《奇襲白虎團》則是當時比較受觀眾認可的戲曲片。主演宋玉慶、方榮翔都是隨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藝人。宋玉慶扮演的志願軍偵察排長嚴偉才,比浩亮《紅燈記》裡扮演的李玉和更具備李少春的神韻,劇中方榮翔扮演的團長唱段也是膾炙人口。不過瘋狂追捧該戲的觀眾們並不知道,該劇的導演尚之四和編劇之一孫秋潮,那時已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和“牛鬼蛇神”。

在此之後,還有《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等,造就了李炳淑、楊春霞、李光、李崇善等“文革”後的重要京劇名角。

樣板戲電影是在反常的歷史條件下,被強行設定為內地觀眾“唯一”的銀幕娛樂的(尤其是1970年-1973年這四年間)。這樣做,導致了日後觀眾的兩極反饋。單純懷舊者認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發展了京劇的美;而那些對當年慘痛歷史記憶猶新的當事者,則會因那熟悉的、打了雞血般亢奮的旋律和唱段,重溫舊日的不堪回首。

對此,王元化先生曾在一篇訪談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在正常的年代查禁樣板戲不是聰明的辦法;一味強調“樣板戲是別人創造而被‘四人幫’竊取,所以不是反動的”也有失理性,畢竟樣板戲所貫穿的“三突出理論”和鬥爭哲學,背後聳立的依然是十年“文革”的Wraith。聰明的辦法是今人在播映時“應對樣板戲做點剖析,使聽眾觀眾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它是什麼時代的產物。”我個人同意元化先生的觀點,併為今天影視和舞臺一直沒有實施這一做法感到遺憾和不安。

603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精彩電影推薦第六期(動作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