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方言電影有沒有可能取代普通話,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頂流?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電影採用方言敘事,尤其是2018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不下10部的方言電影上映,無論是上海話、武漢話、南京話、四川/重慶話、貴州話還是東北話,好像全國各地的方言都要扎堆兒在大熒幕上找個機會秀一下。

包括今年熱映的《八佰》,以及最近上映的《金剛川》,戰爭題材電影中都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方言,甚至完全使用方言敘事,難道方言電影真的要替代普通話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頂流?

方言電影這種以往被視為“小眾”的電影形式,為何被電影市場熱捧?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方言具有極強的代入感極強,是地域文化的縮影

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而“聽”的講究除了音樂外,語言也是一方面。而方言的魅力在於有些風土人情和文化是普通話所不能概括的。

方言具有煙火氣,生動而鮮活的,它所帶來的戲劇效果,不像普通話那麼單薄,更契合電影裡小人物的生活底色。尤其是在喜劇題材上,諧音、抖包袱、甚至只是一句當地人才懂的“梗”,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笑”果。

2018年,饒曉志導演的作品《無名之輩》中,任素汐飾演因為車禍導致全身癱瘓、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的女子馬嘉祺,在兩個低配劫匪誤闖家門之後,她憑藉彪悍的毒舌將人物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帶來酣暢淋漓視聽效果。

試著體會一下,如果馬嘉祺罵的不是“憨皮”而是“山炮”、“傻逼”或者“小癟三”之類的,是不是就差了點生猛的感覺?“憨皮”,念出來粗俗、市井,帶著濃郁的嘲笑譏諷和鄙視的意味。

而《受益人》中吳海(大鵬飾),何嘗不是靠“婆娘”“幹代駕”“曉得”這些重慶方言中特有的詞彙,塑造了一個有賊心卻沒賊膽的小人物。他滿臉黝黑,不修邊幅,頭髮凌亂,從電影的開頭就奠定了基本的人設和劇情的大致走向,方言交鋒間既讓人忍俊不禁,也渲染了巴蜀地區小人物的生存現狀和某些共同的地域性格。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方言,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文化的“活名片”。

只要一張嘴,就能快速啟用觀眾頭腦中該地域的“人物”模型,這個人物模型中包含:地理位置、氣候特徵、飲食文化、風土人情、長相特徵、性格特徵等,尤其是有過該地域旅居經歷、或者社交圈子裡有來自該地區的人,都會更快速地產生代入感。

導演個人的鄉土情懷

熟悉賈樟柯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就是——不變的方言對白。不管是汾陽話、大同話,還是太原話,賈樟柯電影裡,山西話才是通用語,也正是這一個個來自山西小縣城的人物,構成了“賈樟柯電影宇宙”。

賈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陽,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賈樟柯對山西方言的執著,從他的第一步作品就已經初露端倪。自《小武》入行到《江湖兒女》,《海上傳奇》《時間都去哪了》《三峽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兒女》,賈科長用他慣用的山西方言,用電影的藝術形式,讓世界看到了山西,看到了山西人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導演刁亦男也很痴迷方言敘事,但與賈樟柯不同,他並不執著於某個地域的方言。由他導演的電影《白日焰火》故事發生地是哈爾濱,全片演員講東北話。

而《南方車站的聚會》,則取景武漢,胡歌、桂綸鎂、廖凡、萬茜、奇道全程使用武漢方言演繹。通過對潮溼南方的視覺復刻,令武漢方言生猛的力量感與這個華中地區的黑色故事具有了美學上的統一性。

隨著青年電影人的介入和成長,他們大多先從講身邊的故事和身邊人的開始。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80後導演徐磊的處女作,作為一個河南人,故事取材於他家親戚的真實事件,演員全都是河南農村村民,主演是他父親。

該片講述了超英與佔義為好友樹河尋找肇事司機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影片採用河南方言和樸實的鏡頭畫面真實還原了北方農村的社會面貌,也將河南農村的生活場景真實地呈現於觀眾面前。

80年出生的饒曉志,則是貴州人,由他執導的電影《無名之輩》全程使用貴州方言,投資成本僅3000萬,卻狂攬7.94億的票房,成為2018年度實至名歸的“黑馬”。不但該片獲得第10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獎最佳影片 ,饒曉志與雷志龍也憑藉該片共同獲得最佳編劇提名。

2018年最後一天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全片講貴州凱里方言。導演畢贛出生於1989年,熟悉他的影迷都知道,凱里話不僅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特色,在他的處女作《路邊野餐》中凱里話就已登場。

資本在背後的助推

在中國電影發展中,陸續出現過諸如《秋菊打官司》、《一九四二》、《瘋狂的石頭》、《讓子彈飛》川話版等頗具分量的方言電影。

時間線拉到近兩年,不僅使用的方言種類更加豐富,方言電影所涉及的題材也更廣泛,除了常見的喜劇片之外,犯罪、家庭、歷史等各類主題幾乎全都能找到。

方言電影的不斷增多,與其商業價值密切相關:

2006年,《瘋狂的石頭》用350多萬的製作成本,換回了2500多萬的票房,

5000萬成本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斬獲2.82億票房;

投資成本僅3000萬的《無名之輩》狂攬7.94億的票房;

地方投資出品方的助推,驅動各地電影勢力的培育和孵化,增大影視創作投資促成了大量的有地域特色、用方言表達、又最能反映本地風貌的影視作品的出現。

但市場仍然被二八法則支配著,大多數方言電影票房都無法過億。

賈樟柯第九部劇情長片《江湖兒女》,票房僅6994.7萬;

曹保平執導的《狗十三》,票房僅5126萬;

擁有頂級流量的楊冪參演的《寶貝兒》,票房2472.4萬;

全程採用潮汕對白,在珠三角掀起觀影熱潮的《爸,我一定行的》,儘管票房達到了4706.6萬,卻並沒能“吸粉”到珠三角之外的地方。

故事講得好,方言就是錦上添花;故事講不好,方言或許就成了譁眾取寵的笑料。

END

60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糖衣陷阱》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