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9年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國內外的上映,該部影片迅速火爆了起來。該電影以巨集大而精妙的故事設定,表達和傳播了中國價值觀的家庭親情觀念、愚公移山的人文精神、集體英雄主義、故土熱愛情結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犧牲精神,展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彰顯了中國文化自信的力量,成為中國科幻電影攀登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滿足了中國觀眾對中中國產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有人說,《流浪地球》一經上映便圈粉無數,贏得社會廣泛好評,其原因除了其高超的拍攝技巧、檔期選擇的恰當等因素外,它的影片價值觀的表達更是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影片柔性地將中國價值觀的家庭親情觀念、愚公移山的人文精神、集體英雄主義、故土情結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引入到了人類未來世界,在體現了中中國人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導向同時,還拓展了人類對美好未來憧憬的視野,傳播了當下主流意識形態和國家正面形象,得到觀眾們的廣泛認同。繼而在國內甚至是國外掀起了一波波中國科幻熱的討論。《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3D科幻電影在國內外同步上映,開創了中國硬科幻電影的新紀元。該影片受到國內外媒體的一致好評。其中,《紐約時報》稱其標誌著中國電影工業躍入太空時代,是中國電影工業黎明的新開端[1]。還有外媒感嘆:“終於不再是隻有美中國人拯救地球了。”好萊塢科Phantom片呈現給觀眾的理念一直都是美中國人在拯救地球,其充當著傳遞美國普世價值及塑造國家形象的工具。美國電影世界傳播實踐對中國電影業對外發展有借鑑性。中國電影的“出海”對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以及構建新時代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那今天咱就從這部電影的幾個方面來講講這部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大門開啟之作的大熱片了。
一、從敘事情節上的中國式表達來看,《流浪地球》為現今的科幻作品隊伍添加了新成分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片《流浪地球》是根據劉自慈欣同名小說中的“地木危機”部分內容改編的,其設想太陽某一天發生災變,燒燬地球,人類即將失去世代棲居的家園,為了逃離這場災難,人類在地球裝了上萬個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 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影片並非美國式的遇到災難而逃離地球去探索新世界的科幻,而是中中國人眷戀故土、思戀家鄉的情感注入,是中式靈魂的“帶著家園去流浪”。人類的起源在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根”,災難面前,永不放棄這片熱土,這就是中中國人對故土家園熱情的展現。同時,“流浪地球計劃”在實施過程中,親情凝結成為中式敘事線索之一,無論是劉培強為了岳父(韓子昂)和兒子(劉啟)能進入“地下城”而請纓前往太空工作,還是韓子昂對劉啟的疼愛以及對無血緣關係的孫女(韓朵朵)的一視同仁,甚至是劉啟因爺爺不幸落難而與王磊的爭鬥,都是親情的無盡表達。在我們中中國人的眼中,即使家人間不理解、不認可,但我們心裡都裝著彼此,彼此掛念著、關心著,只要家還在,一切都會有的。這種情感是西方人所無法理解的。另外,影片中的春節元素、道路交通提醒、災難中北京國貿、上海地標東方明珠塔等,都是中國獨有文化的象徵,讓觀眾觀看時會覺得非常親切,達到了審美契合的預期,也這使得長期見慣歐美式科幻的觀眾們眼前一亮。諸多中國式的表達使得《流浪地球》這部影片在加國際科幻作品隊伍的同時注入了新鮮的成分。
二、影片在科幻敘事策略上加重了中國價值觀傳播,用電影來講述中國價值觀。
(一) 家國情懷的傳頌
“家國天下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信仰,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則是傳統倫理的典型特色。”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延伸是國。《流浪地球》不僅講述了祖、父、子三代人“守家”“回家”“護家”的故事,更展現了中中國人為了人類共同居住的美好家園通力協作、勇於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闡釋了幾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家國情懷。
而影片《流浪地球》講的是“搬家”的故事,只不過這個“家”是地球。在西方科幻災難影片還在探求“諾亞方舟”式的逃離地球時,中中國人以其獨特新穎的思維,尋求對整個地球的遷移。這種遷移的驅動力來源於中中國人心中的故土情懷,在我們看來家是萬水之源,是情感的集結地,家的感受在中中國人心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使在影片顯示的地球墜入木星的最後七天裡,仍舊是讓大家回家“抱抱自己的父母,親親自己的愛人和孩子,與家人團聚”。現實中,“七天”正是中國春節的七天假期。春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過年了,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人們目的地只有一個:家。災難來臨之時,我們沒有選擇集體逃離,沒有絕望自棄,而是通過中國式的團結合作、奉獻犧牲來保護好地球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在影片中為了挽救家庭、國家,韓子昂奉獻出運輸車並親自駕駛,劉啟、韓朵朵參與到王磊的支援小隊重啟地球發動機,他們赴湯蹈火、勇於犧牲、守衛故土的勇力與決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家國情懷。
(二) 別出新裁地將中國傳統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巧妙地融入了科Phantom片中,讓國內外觀眾眼前一亮。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國先輩們為後世子孫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象表達。《流浪地球》的核心與愚公移山精神高度契合。面臨人類共同的災難,人們靠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在地球建造了上萬個行星發動機,通過一百多代人的努力,將地球推離到別的星系去生活。影片中,劉培強與俄羅斯宇航員馬卡洛夫暢聊未來生活時,約好要帶孩子一起去貝加爾湖釣魚。老馬說等到湖水由冰變成液態至少也得2 500年後了,劉培強則說:“沒事,我們還有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有孩子,終有一天,冰一定會化成水的。”當老馬最後犧牲時,心理上認同了劉培強所言,說道:“劉,我相信你的那句話,總有一天,冰會化成水的。”愚公移山精神的三個要素,即鮮明而高遠的巨集偉志向、持之以恆的行動和堅不可摧的頑強意志、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決心,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愚公移山精神給予人類的“希望”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闡釋。影片將“希望是什麼”貫穿始終,“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是非常珍貴的物質,只有堅定希望的信念,才不會失去方向,正如影片最後所述“不論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正因為看到了希望,劉培強犧牲後,其兒子接替父親,又開啟了新的啟程,為地球續航。影片如此敘事,也蘊含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之意。
三、影片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引起了觀眾朋友們的情感強烈共鳴,更與時俱進,傳播了現在中中國人民的國際價值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絡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影片預設的未來,人類面臨共同的災難,為了抵禦災害,世人共謀解決方案,最終成立“聯合政府”,全人類不分種族和國別,團結一致,在聯合政府的指揮下,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這種解決方案極具中國特色。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崇尚和諧,面對地球毀滅的場景,西方電影中往往在刻畫“個人英雄主義”,試圖以一己之力拯救全人類;而《流浪地球》則迥然不同,影片以全人類群策群力為視角,人們響應聯合政府的召喚,共同投入到地球拯救行動中,充分展現了福斯的力量,是中國式“集體主義”的精神體現。影片中,無論是空間站膚色各異的宇航員還是地面的救援隊,都各自說著本國語言,並通過智慧語言系統實現無障礙交流,彼此之間和睦相處,儼然就是一個和睦大家庭。這與新時代中國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理念十分相似,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我們人類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遇到重大災害需要的是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在影片的細節上得到了很好地演繹。地震中,劉啟被困,警察冒死相救,得救後劉啟又救助了蒂姆,二次地震中,剛子捨身救助韓子昂;十四年前地球停轉第十七天,眾人在水下托起韓朵朵;“火種”計劃中,Navigator空間站冷藏三十萬人類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種子、儲存全球已知動植物的DNA圖譜、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韓朵朵全球呼喚後,各救援隊前往蘇拉威西三號“轉向發動機”處一起戰鬥,點燃木星;全球發動機在眾人共同努力下,讓火焰達到引爆點;聯合政府最終選擇“希望”,認同劉培強的冒險拯救行為。
縱觀影片的細節朔造,我們會發現影片通過如此眾多的細節描述,旨在宣介這樣的一個主旨:即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世界各中國人民應當竭盡全力,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努力為全球發展做出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世人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流浪地球》是中國災難敘事科幻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展現了在波及全球的災難來臨的時候,中華文化和中國思維如何應對。在影片的具體敘事過程中,展現了中華文化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突出了中國“類”文化的價值取捨。
影片展示的是未來地球面臨的災難需要人類共同去拯救的故事,但更多地是要引發世人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思考,“世界各中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中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至此長長的影片分析也就說完了,若有不全之處還希望影迷們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