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國家,最好是多看它的電影。”
這裡所說的,自然是要那種不偏頗、不刻意的好電影。
《一次別離》顯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它讓我們非常親密地接近了伊朗這個神祕的國家。
“宗教”、“面紗”,這是大多數人對伊朗的印象,而這部電影從普通人的生活視角,更加細緻地敘述了這兩個特質是如何奔騰在伊朗人的血液裡的。
電影的開始,一男一女想要離婚,原因是一個想離開這個國家,另外一個堅持留下來。兩夫妻面對鏡頭喋喋不休地爭論,直接就把這個論題拋給了觀眾。
當然,牛皮的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把這種深刻的社會論題巧妙地埋進了一個緊湊的故事裡。妻子下定離開的決心,把整個家庭的“麻煩”都扔給了丈夫。他們之間也許還有愛情,也許還彼此需要,妻子只是想用暫時的“別離”,讓丈夫主動挽回這段婚姻,一同下定想要離開這個國家的決心。
不過丈夫同樣固執,認為花錢聘請護工就能完美解決來自家庭的“麻煩”。
電影就是用這種最簡單最自然的由頭,把“麻煩”激盪開來,用“宗教”和“面紗”兩種最突出的元素,描繪出這個國家、這個家的信仰和堅持,以及固執和難處。
同一件事,各自的角度總會不同,總有道理
“透不過氣來”,也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從頭到尾很少見到安靜的鏡頭。雖然基調緊湊,但故事情節清晰,內在邏輯嚴謹、可信,雖然觀眾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卻能通過故事很直觀地了解到伊朗這個國家的特別之處,以及人和人之間情感的共同之處。
給小樹帶來同樣“緊湊”的觀影感受的,還有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相對於收穫奧斯卡青睞的《鳥人》,《一次別離》所探討的問題不算深刻,但卻沉重,關於百姓生活的問題,總是充斥無奈,而關於無奈的電影在商業上的價值顯然不如附加喜劇屬性的《鳥人》,觀眾花錢進電影院去買歡笑的肯定要比去買眼淚的更多。所以《一次別離》的題材,在好萊塢製作中已經非常少見,更多會出現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中。
有幸的是,伊朗電影的發展有很多障礙,像好萊塢那樣商業至上的製作模式是不允許的,所以在《一次別離》這種題材才會在伊朗製作精良,觀眾們沉浸其中,關於生活的經歷以及顧慮都能碰上,同時還能感受到演員們殿堂級的表演功力。至於電影所夾帶的價值觀,這裡就不討論了,有不同信仰的民族自然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堅定的信仰,真可以是人的支柱
該片不大適合生活忙碌的中年男女觀眾,經歷過現實生活的洗禮,這種在大螢幕上又見識到現實生活的感受不會有多好。特別喜歡抬槓、喜歡推敲邏輯的人倒是可以好好看看,雖然我不大理解伊朗的斷案方式,不過當場各自辯護的場面還是有意思的,經常看得腦門發熱,恨不得自己上去懟幾句。
影片的最後,家中的大女兒流著淚水,面對法官的反覆詢問,口口聲聲說自己心中已經有了決定,卻仍是沒有勇氣面對父母作出回答——就好像大螢幕前的伊朗人民,面對“離開”和“留下”的抉擇,會有勇氣大聲說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