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剛川》上映,雖然電影看似拍得很熱血沸騰,但我卻是看得面無表情。
電影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同樣是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和《上甘嶺》、《英雄兒女》之間隔著八百個《八佰》。
為什麼我覺得《金剛川》不好看呢?
——不真實!
這個不真實不是電影的故事不真實,我相信人肉浮橋在北韓戰爭中是存在著的。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當年的神劇和今天的神劇有什麼不同?
有人會問:神劇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嗎?當年有什麼神劇?
其實不然。
我們為什麼吐槽神劇,因為它們不尊重戰爭,因為它們不尊重客觀規律。
比如被廣泛吐槽的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等。
但你想過抗戰神劇的鼻祖是誰嗎?
說了你可能不信,就是咱們奉為經典的《地雷戰》和《地道戰》。
有人可能要急眼了,“你怎麼能把抗戰神劇和《地雷戰》放在一起比較呢?”
不著急,咱慢慢地分析一下。
我在上文說了,抗戰神劇“神”在哪兒?
神在不符合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比如手撕鬼子、子彈拐彎、包子雷等。
這樣的問題同樣在《地雷戰》上也有,《地雷戰》我小時候看過,記憶猶新的一個片段是鬼子用掃雷機器掃到了某個地方,掃雷機器有反應,然後鬼子用手刨開,刨出來一坨屎。
我就問你扯不扯淡。
這樣的片段比比皆是。
在抗戰神劇霸佔熒屏前,曾經在大陸也上映過一部有點“神”的電影——《舉起手來》。
不知道為什麼在很多福斯觀眾心中,他們老是把《舉起手來》和《鬼子來了》混淆。
這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嗎?
《舉起手來》裡就有一個堪稱弱智的日本鬼子,由潘長江飾演。
而且電影裡,基本上沒幾個正常智商的日本兵。
這夠不夠扯淡?
為什麼我們在看《舉起手來》時,只是會心一笑,並不會覺得這個電影很侮辱智商,當然也不會覺得很生氣。
喜劇題材是一個原因,當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因為它夠“真實”。
這裡的“真實”,和說《金剛川》的真實是一個意思。
不是故事的真實,而是電影的真實。
同樣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鐵道游擊隊》,也很“神”,我們是把它當武俠片看的。
“爬上那飛快的火車,像騎上賓士的駿馬”,這句歌詞真的很貼切。
騎著單車飛火車,簡直可以和喬峰段譽一拼高低。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鐵道游擊隊》,我依舊覺得它和“神劇”還是有所區別的。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這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
這麼講吧,故事真實是編劇的功勞,或者直接一點是原作者的功勞;
為什麼今天有一些翻拍劇,很難達到前作的高峰,原因很簡單,不是劇本不夠好,而是導演太差勁。
導演差勁,那就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不會調教演員,致使演員演得差勁;
當然間接影響了底下的各個部門,他們也都瞎胡鬧、混日子,這樣一來,拍出來的影視劇自然一部比一部假。
這樣正是同樣和“神”掛邊的抗戰電影《地道戰》和今天的抗戰神劇會給觀眾截然不同的反饋的原因。
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神”,而是整體品質很差。
《地道戰》裡的農村也好、農民也罷,它給人的感覺就是農村、就是農民。
雖然這個故事你覺得好像不大現實,但演員的演繹,以及整個服化道的給力,可以將“故事的不靠譜”遮掩過去,從而達到瑕不掩瑜的效果。
今天的抗戰神劇,除了故事不真實,整個創作團隊沒有一個線上,這樣一來,“神”這個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成為了詬病。
這個定律同樣也適用於喜劇電影。
今天的很多喜劇爛片都是“師承”周星馳,惡搞、無厘頭、浮誇、屎尿屁。
可是周星馳可以憑藉他自己的導演才華和精湛演技,將這些缺點全部遮蓋在下面,並且放大他的技能讓觀眾捧腹大笑。
今天的喜劇爛片呢?
沒有周星馳的命,卻得了周星馳的病。
確切地講,今天的抗戰神劇應該稱之為抗戰爛劇。
“神”不是它唯一的槽點,就算它不“神”,也是個爛劇。
學習前輩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你們非得“取其糟粕,去其精華”。
這影視行業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