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血合唱團》,我們都是衝著劉德華去的。
華仔雖然之前演戲受過大傷,但這些年演戲、演唱會都絲毫沒有停下腳步。雖然他主演的電影品質堪憂,考慮到港片近些年本來優秀者屈指可數,華仔本來就是偶像演員與實力派兼修,華仔的影迷們支援為主,欣賞為輔。
看《熱血合唱團》,我們也是猶豫的。畢竟歐美電影《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珠玉在前,這類題材很難再找出新的創意讓大家眼前一亮。導演關信輝又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影片的品質還是打一個折扣的。結合香港近些年的現實,以及我們對港片的了解,我們都能猜出電影會怎麼演。
看《熱血合唱團》,我們主要是去支援港片的。今年從年初貫穿到年尾的疫情,香港並沒有像澳門、臺灣一樣控制得當,很多藝人失去了工作,開演唱會的陳奕迅甚至零收入,演藝業一片慘淡。我們看到的電影都是壓箱底的存貨,品質不高。
內地院線開放以來,內地尚有《八佰》撐場面,港片連個過十億的都沒有。香港導演陳可辛導演的《奪冠》(《中國女排》)算是北上作品,用了純內地主演。
什麼欠某某一張電影票的情懷故事早已成往事,港片已經漸漸失去往年的優勢。
觀影背景如此慘淡,但《熱血合唱團》除了香港背景和眼淚情懷,還是不爭氣,沒有給我們內地觀眾一點點驚喜。
其實,結合香港年輕人的現狀,這是描寫一部香港底層年輕人的電影。
“熱血合唱團”的學生,都是各個學校的“Loser”。他們家境不好,住的是村屋,生存空間狹窄。他們有的是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找的野男人還不斷拿錢賭博。他們有的是父親是“打工人”,打工酗酒打老婆。他們有的是從小就自閉,缺少家庭關愛。他們裡甚至有一個是“富二代”,上的是貴族學校,但從小被人比較,考了97分父母卻希望你考100分。
他們盜竊、打架、交男朋友自殺、自閉、抑鬱,道德操行基本不及格。
他們的未來似乎沒有任何希望。
他們是被學校和家庭遺棄的人,毋庸置疑。
就在這個時候,富有愛心的校長盧冠廷有了這個“關愛年輕人”計劃,希望通過合唱團的方式讓每個年輕人“Find your voice”。
電影會教你合唱的基本知識,每個人在開始都要找到自己的聲部,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女低,找到了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才能更好地表演。
合唱團的發展總會有波折,這些波折也是可以預想的。
盜竊的會被抓,打架的有開除風險,談戀愛的會被帥會自殘,富二代會被送去英國,就連音樂老師也有“黑歷史”。
等這些小矛盾一一解決,合唱團就來了首場正式演出,沒有指揮,只有合唱團這個大群體。
看到最後,你會被煽情到,你會感動。
但這種感動是來自於劉德華主演的公益廣告,而不是電影本身。
這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問題,雖然劉德華、吳鎮宇們一個個去支援新興導演和小成本製作,但這些電影本身並沒有太多驚喜。離開香港本土,沒有一個能打的。
臺灣電影近些年雖然大師式微,但《大佛普拉斯》、《血觀音》、《Sunny普照》每一部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驚喜,既表現臺灣社會的問題,貧富差距、國民黨爭遺毒、關愛刑滿釋放人員等等,又有藝術價值。這些電影真正可以走出去,成為華語電影的代表。甚至再精雕細琢一下,與《寄生蟲》也是可以一爭高下的。
香港電影呢?
他們或著迷於政治隱喻表達,如陳果的《三夫》。他們或靠香港電影的老本行“追車與爆炸”(《掃毒》、《追龍》系列)吸引內地觀眾的票房,卻毫無人性思想表達。他們或迷失在北上的境遇裡,像爾冬升、杜琪峰這些年都沒有亮眼的佳作問世,在內地院線裡露個臉而已,根本找不到自己。
當然,這些年香港電影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動員劉天王、吳鎮宇支援香港本土年輕導演的創作。他們有的是跟著爾冬升們的編劇、剪輯,有的是剛從國外演藝專業學成歸來,缺的是資本投入,但更缺好劇本。
但香港電影也是以娛樂為主,癲狂警匪大行其道,稍微嚴肅一點的作品必須往黑澀會靠攏,好劇本都被莊文強和郭富城們搶走了,哪輪到年輕導演和演員染指呢。
這就演變成了惡性迴圈,老導演和老演員們繼續在吃老本,耗盡內地觀眾的耐心和票房。年輕導演們沒有出頭之日,好不容易拉來一部投資,卻因票房慘敗而折戟了。
其實,這類問題內地電影也大量存在。
內地電影的資源主要集中在第五代導演和喜劇演員(+吳京)手裡。
你細看最近今年過十億的商業電影作品,要麼開心麻花、吳京、黃渤、徐崢、陳思誠,要麼張藝謀、馮小剛。
管虎已經不年輕了,且與黃渤、馮小剛聯絡千絲萬縷,這才有了《八佰》。
更年輕的導演們在First電影節裡的孵化計劃裡,但很少孵化成功的。
文藝電影資源呢?則集中在婁燁、王小帥、賈樟柯手裡。
《大象席地而坐》是個悲劇,慘烈的例子說明年輕導演的突圍是多麼地不容易。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我們離出色的文藝電影越來越遠。
王小帥們說我們掌握了文藝電影的資源,也就掌握了文藝電影的天花板,得獎也必須從他們的工作室裡產出。
年輕導演們又想到了犯罪懸疑類電影,饒曉志的《無名之輩》們是個成功的範例。
他們從《瘋狂的石頭》開始,瘋狂地抄襲《兩杆大煙槍》,想通過移植或者本土化,來打造新的票房點。
《烈日灼心》、《追凶者也》成功了,《風平浪靜》失敗了。
下一個是誰呢?
我們沒有看到內地電影型別的百花齊放,只看到拍一部算一部,上一部算一步,看天吃飯。
我們也沒有看到香港電影有任何希望,最黑暗的時刻即將到來。誰來敲響喪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