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的第15屆威尼斯電影節中,後來被無數影人推崇的《七武士》獲得了銀獅獎,同屆獲得銀獅獎的還有費里尼執導的《大路》、馬龍白蘭度主演的《碼頭風雲》以及溝口健二導演的《山椒大夫》。《七武士》在這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雖然也得到了金獅獎提名,但最終並未獲獎,同時落選金獅的還有維斯康蒂導演的《戰國妖姬》。在這屆超強的威尼斯電影節中, 看花了眼的評委們把金獅獎給了義大利導演雷納託·卡斯特拉尼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隨著時間的流逝,《七武士》的光芒愈發璀璨,而那部中規中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早已被人遺忘。
1954年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海報
這部66年前拍攝的電影開創了一種劇情模式,召集多人後共同完成任務的群戲模式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好萊塢曾多次翻拍《七武士》,最著名的是1960年的《豪勇七蛟龍》,2016年安東尼·福奎阿又翻拍了一版《豪勇七蛟龍》,香港也曾翻拍過一版由鄭少秋主演的《忠義群英》,此外還有很多其他跟風模仿之作,比如《十二金剛》《凱利和他的英雄們》(戰略大作戰)、《血染雪山堡》《納瓦隆大炮》《野鵝敢死隊》《十一羅漢》等,影史上有一定影響力的此類電影可以數出十來部,雖然也有商業上相對成功的,但沒有一部達到了《七武士》的高度。
之所以跟風之作無法達到《七武士》水準,不僅僅因為這部長達3小時27分鐘的電影紛繁而不雜亂,人物眾多而不臉譜化,細節豐富而場面卻恢弘壯烈,還因為這部電影承載了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以及黑澤明個人對於武士精神的理解,相比那些模仿跟風的電影,這部《七武士》除了劇情高潮迭出、引人入勝之外,電影中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都跟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出場的所有武士都性格鮮明,甚至連村裡的幾個主要的農民都賦予了各自的性格特點,這部電影在視聽語言上也相當成熟,電影的每一分鐘都有可圈可點之處,3個多小時的電影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黑澤明曾表示自己最滿意的兩部作品,一部是《生之慾》,另一部就是《七武士》,恰好這兩部電影都是由志村喬主演的,但兩部電影表述的內容卻一正一反,形成了互文。
志村喬主演的《生之慾》
《生之慾》的主旨是“生的追問,欲的訴求”,片中的主角脫離了渾渾噩噩的群體,為回報社會而獨自奮鬥,在人將死之時獲得人生意義的感悟,而《七武士》則恰似《生之慾》的反向映象,是黑澤明對日本全民所崇尚的武士精神的反思,武士們因信守承諾、堅持道義選擇了為農民而戰,戰鬥中脫離了群體的個人都無法活下去,最終死傷大半,結局倖存武士的無奈也消解了此前努力的意義,所以勘兵衛才會說出那句著名的臺詞:這次也算是打敗仗吧,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
最後的贏家是農民
《七武士》的歷史背景
在更進一步分析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成功之前,有必要對日本武士的沒落進行簡單的了解,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從電影所處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片中人物的行為動機。
日本武士與歐洲騎士都產生於公元八世紀,但兩者出現的動因和肩負的職責卻迥然不同,騎士是西歐列強強化國家軍事力量的產物,通過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組建起一支強大的,以騎士為領導核心的部隊,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殖民擴張;與此相反的是,日本武士是土地紛爭激烈化的產物,土地被私人佔有後,中央的權威被大大削弱,擁有土地的貴族們都擁有了足以和中央抗衡的軍事力量,武士的存在主要就是為了保護貴族們和他們的領地。戰國時代,統治者需要武士開疆拓土,武士受到極大的重視,待遇也遠好於平民。公元1192年,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專權的時代正式來臨。
1603年由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所建德川幕府,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18世紀後期, 豐臣秀吉和德川幕府時代,武士們的特權被進一步放大,還頒佈了《刀狩令》,沒收了農民手中的武器,要求農民們專心務農,農商等必須尊重武士的尊貴地位,武士還擁有“格殺勿論”的權力。
1867年10月14日,德川慶喜辭去將軍職位,統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倒臺。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詔書,要求德川幕府交還土地,1871年開始廢藩置縣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廢藩置縣這一舉措的目的就是削弱地方貴族的勢力,而武士群體成了改革所針對的重點物件,改革對於武士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政府還提出“徵兵制”,目的在於建立一支忠於天皇的“皇軍”作為常備軍隊,這導致武士最重要的職能被取締。
1871年9月23日明治政府出臺“散發脫刀令”,1876年又出臺了《廢刀令》,全名為《大禮服竝ニ軍人警察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帶刀禁止》,規定除皇室成員和軍、警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攜帶武器,連續頒佈的兩次“廢刀令”徹底激怒了武士階層,代表武士利益的西鄉隆盛抓住機會,掀起了反抗政府的鬥爭,明治政府對於這些敢於反抗的武士毫不手軟,西興隆盛兵敗自殺,他也被稱為“最後的武士”“大義之人”,此後,武士這一群體徹底沒落。2004年湯姆克魯斯的那部電影《The Last Samurai》(譯名《最後的武士》《末代武士》)中的渡邊謙扮演的森勝元就是以西鄉隆盛為原型。
西鄉隆盛
《七武士》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戰國年間,大約是1467——1615年,正是豐臣秀吉在位之時,此時也是武士擁有極大特權的鼎盛時期,距離因頒佈《廢刀令》而導致武士沒落的1876年還有近300年的時間,所以電影中的歷史背景並非很多人理解的武士行將消亡的歷史時刻。
一碗白米飯就能請來武士
而《七武士》中農民以提供白米飯為條件,請求落魄武士對他們提供保護,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僅僅只是吃飽飯這麼微薄的報酬對於武士階層來說,就等於是在羞辱他們,本來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但黑澤明對落魄武士的武士道精神給予了崇高的敬意,雖然已經意識到將以7人來對戰強盜們的40騎,但落魄武士們仍然毫不畏懼的接受了這個難度極高的任務,因為對於一個真正的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揹負責任和完成任務,武士應該對死亡無所畏懼,死亡不過是盡責和完成任務的手段而已,而沒能完成任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情。
但“七武士”全都是失去了領地和主公的武士,這意味著他們不知道應該侍奉誰,他們只是單純的懷著完成任務的責任心去保護農民,其實他們的命運極其脆弱,隨著政治局勢和國家政策的動盪而隨風飄搖,他們不像農民根植於土地,農民們的想法和做法是亙古不變的,他們只要想方設法保住土地,就能保住他們的一切,當流浪武士落單時,他們可以為了一套盔甲和一杆槍而痛下殺手,當面對強悍的匪徒時,他們卻軟弱到將糧食甚至妻子雙手奉上,就算是承諾幫助他們的武士,也可以揹著這些武士把酒和好吃的東西藏得妥妥的,所以農民雖然看上去是被強盜擺佈的弱勢群體,但黑澤明依然毫不留情的對這個群體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導演在電影中也借菊千代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農民的懦弱、自私、偽善、殘忍。
《七武士》的角色分析
電影中七名武士的名字分別是:島田勘兵衛、久藏、岡本勝四郎、片山五郎兵衛、七郎次、林田平八和菊千代。
我們可以注意到他們中有些人的名字,如久藏、七郎次、菊千代等都是沒有姓氏的,說明這些都是臨時的名字,當時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姓氏,武士在建功立業後,才會由天皇或者上級賜姓,比如豐臣秀吉原名叫羽柴秀吉,天皇賜姓豐臣。按照勘兵衛的推算,菊千代明明是一個十三歲女孩的名字,這也暗示菊千代原本就不可能屬於武士階層。
在電影中,七名武士也在黑澤明的精心安排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武士精神。
勘兵衛
勘兵衛是七武士的領袖,他是黑澤明所推崇的正統武士道精神的代表,他機智勇敢、具備超強的領導才能,但從未打過勝仗,最終沒能擺脫變成浪人的命運,他的原型就是劍聖上泉信綱(1508——1577),電影中他拯救孩子的情節幾乎跟傳說中一樣,相傳上泉信綱經過一個小村落時,發現村中發生騷亂,因為一個強盜劫持了小孩作為人質,於是上泉信綱於是剃掉頭髮假扮僧人,用飯糰誘惑並制服了強盜。在“散發脫刀令”頒佈之前,武士剃掉頭髮是對武士身份有極大影響的,這也說明勘兵衛為了拯救平民不惜拋棄所謂的武士身份,也正是由於他心懷正直,勇於奉獻,所以才會答應農民的請求,並用自己的方式集結了7名武士,在面臨最激烈戰鬥之時,他還不忘讓大家放鬆心情,而在擊敗強盜時,他也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很清醒地意識到農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他是黑澤明心目中完美武士形象的具體化,代表了武士精神理想化的一面。
五郎兵衛
五郎兵衛在七武士中的角色就像是參謀,他因為對勘兵衛人品和性格的敬佩而成為七武士的一員,他輕而易舉就識破了堪兵衛設計的進門測試,說明他的謀略和智慧是超高的,五郎兵衛後來成為勘兵衛的顧問和得力助手,作為勘兵衛的副手幫助勘兵衛排兵佈陣,在最需要的時候衝鋒陷陣,最終戰死沙場。電影並沒有讓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勘兵衛死去,但是五郎兵衛與勘兵衛頗有相似之處,其實五郎兵衛就是勘兵衛在作戰技巧和謀略上的另一種投射,他作為武士道精神裡不再被歷史接納的一部分而代替勘兵衛被敵人殺死。
七郎次
七郎次代表著友誼和忠誠,他從一開始就作為勘兵衛的老戰友和老朋友,接受了勘兵衛的邀請加入進來,影片也提到七郎次與勘兵衛曾離別多年,但一見面就仍然像老朋友一樣,對友誼的忠誠更顯示了七郎次作為武士的道德準則。而七郎次也是勘兵衛的另一種投射,跟五郎兵衛代表的謀略和戰爭技能不同,七郎次代表了勘兵衛的經驗、忠誠和友誼,影片借七郎次與勘兵衛之間的對話展現了勘兵衛之前的經歷,他能最終活下來,也是導演特意安排的,他身上投射出來的是勘兵衛那些並非服務於戰爭的性格、能力和經驗,這些都是可以被和平年代接納的,所以在影片結尾,他和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勘兵衛一起活下來了。 久藏
久藏代表著七武士最強的戰鬥力,久藏的名字中有個“藏”字,他的原型也借鑑自日本著名劍俠宮本武藏,一擊必殺的絕技無疑致敬了宮本武藏決戰巖流島的傳說,久藏武功高強,不費吹灰之力一擊決定對戰的結局,輕輕鬆鬆從敵方奪來火銃,更值得稱道的是,久藏武藝高強卻從不炫耀,立下戰功之後就默默去旁邊休息,這才是武功高手的境界。而久藏最終在戰鬥中犧牲,也意味著武士賴以謀生的最重要技能——武功在今後已經起不了決定性作用了。
平八
平八無疑是七武士中最樂觀的,七郎次也是最接近平民的武士,成為浪人後,他靠砍柴為生,熟練的砍柴技巧說明他經常從事這樣跟武士身份完全不符的農活,那面象徵著七武士的旗幟就是他縫製出來的,很難想象一個武士會精通砍柴和縫縫補補的裁縫工作,說明他已經從內心裡徹底放棄了武士的身份,而在七武士中最早死去的就是林田平八,這也是對後面武士們結局的暗示,也許對於武士來說,他們的前途並不允許他們過於樂觀,平八在電影進行到2小時19分的時候被槍打死,是武士中第一個死於槍下的,實際上後來所有死去的4名武士全都死於槍下,而且每個死去的武士都是因為脫離了集體才死亡的,這也是導演有意安排的,說明武士再也無法用自身的武功抵抗現代化的火槍,武士這個群體也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勝四郎
年輕的勝四郎代表了武士道精神的成長與未來。從他把錢悄悄送給給被偷走大米的農民就能看出,勝四郎來自富裕家庭,另外也說明他對農民懷有深深的同情和憐憫,他非常年輕且沒有任何戰鬥經驗,勝四郎第一次看到久藏在對戰中殺死對手時,被嚇得目瞪口呆,也讓他對武功高強的久藏非常崇拜,當他請求勘兵衛做他老師時,勘兵衛並沒有馬上答應,但後來卻一直都在保護他,教導他,所以在最激烈的戰鬥中,勘兵衛並沒有讓他出戰,正是認為他還沒有足夠的戰鬥經驗;勝四郎另一個不成熟的地方是他和志乃的戀情,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志乃的不同,他真正的轉變,要一直延續到故事的結尾,曾經的戀人志乃並沒有和他卿卿我我,而是回到農田裡做農活,這時他才意識到他與志乃並不屬於同一個階級,而代表正在學習和轉變中的武士的勝四郎也是最後活下來的三名武士之一。
菊千代
菊千代很明顯不是武士,電影從始至終也都沒有認可他的武士身份,那面旗幟中唯獨只有他一個人被標註為三角形,而不是其他武士的圓形,在電影最後,插在他墳墓上的刀的方式也跟其他武士不同,他武功不行、馴馬不行、站崗不行,完全不是一個合格的武士,沒能通過勘兵衛的進門測試也說明他相當缺乏作戰經驗,他的刀比所有武士的刀都要長很多,也許這樣他才會更有自信,而他背刀的姿勢與所有武士都不同,武士一般是把刀挎在腰上的,他則是把刀扛在肩上,甚至在不知道哪裡撿來的武士家譜中選擇名字時他也錯誤的選擇了一個女性的名字,這說明他對武士這個群體極不了解,但他在與農民打交道的時候卻得心應手,幹農活時極其熟練的手法也暴露了他應該是出身於農民家庭,可是他卻痛恨農民的狹隘而想進入武士階層,他對別人說遺忘了自己的名字,其實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農民身份,而介於農民和武士之間的狀態,又讓他在兩者之間能順利溝通,還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兩者存在的問題,他既了解農民的想法,又可以用武士的行為模式去幫助農民,電影中他無意中透露了自己是孤兒,最後與強盜同歸於盡,也算是完成了他對兒時變成孤兒的那段痛苦經歷的復仇。
《七武士》的視聽語言
《七武士》之所以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除了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精妙的人物角色設定之外,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呈現出來的成熟、紮實且出色的視聽語言極大的提升了這部電影的藝術水準,電影中處處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整部電影如行雲流水般,但仔細研究,卻能發現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設計感,連電影開頭的字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橫七豎八的字幕彷彿要掙脫銀幕,既象徵著七名武士各自不同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點,也象徵著戰國時代的亂世紛爭。
橫七豎八的字幕
影片中精心設計的構圖比比皆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強盜出現在遠處的地平線上,直接把電影帶入史詩電影的氛圍;強盜第二次登場也是在地平線上出現,人數眾多的強盜在地平線湧出時令人屏氣靜息,感受到無形的迫力。
強盜第一次出場
強盜第二次出場
電影剛開始,遭到強盜威脅的村民們無助地跪坐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圓形,代表著他們的團結,這個圓形後來也成為那面旗幟上代表武士的形狀。
農民們跪坐成圓形
年輕的勝四郎和志乃相愛的那個時刻,畫面背景中的木頭組成了一個三角形,相愛的兩人此時是平等的,沒有階級差異。
兩人的關係現在是穩定的三角形
電影的畫面有時候甚至還承擔著表達情緒的作用,勝四郎和志乃在一起的晚上,他們兩人身旁熊熊燃燒的篝火暗示著他們之間激情四射的愛情。
兩人之間熊熊的篝火
火光代表他們此刻的心緒
就連空鏡頭也在表達情緒,鏡頭在拍攝賊人劫持小孩的草房子時,可以看到強烈的風吹著草和灰塵,無形中平添了一絲焦躁不安的情緒;農民們被風吹拂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周圍的樹其實並沒有被風吹動,黑澤明在電影中多次使用了人工製造出來的風去表達畫面中人物躁動的內心情緒。
草屋前颳起了風
有時候,畫面還承擔了敘事的功能,這部電影中極少出現單個人物的特寫,大多數時候畫面中有超過2個以上的角色,甚至3、4組角色充滿了畫面,經常用一個畫面就把所有人的表情、動作以及反應都表達得明明白白。
四組人物在同一畫面
在菊千代和武士們向村子行進的那個鏡頭裡,菊千代在後面很遠的距離跟隨著武士們,無法融入到他們當中去,導演用這種畫面把並非武士的菊千代和其他武士用這種方式區分開來。
用畫面區分不是武士的菊千代和其他武士
黑澤明還精心設計了每個角色的站位,很多鏡頭畫面中人物的位置和周圍的景物構成了美妙的平衡。
美妙的構圖
為了突出人物造型,黑澤明給主要人物設定了特定的動作,其中勘兵衛的動作就是用手摸頭,這種身體語言賦予了這個角色謙虛、謹慎、沉默寡言、思維縝密的性格特點。菊千代也有很多大大咧咧的動作來表現角色的個人英雄主義和不拘小節的性格。
黑澤明還在勘兵衛斬殺劫持小孩的賊人和久藏比劍的兩場動作戲中把高速攝影的慢動作和正常速度的動作剪輯在一起,通過對比,巧妙的讓慢動作延長了觀眾的驚訝情緒,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手法黑澤明在他早期的《姿三四郎》中也用過,即便這種手法不是他發明的,也肯定是最早使用的,後來張徹和吳宇森在他們各自的動作片中把從黑澤明這裡學到的慢動作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電影美學。
吳宇森後來也學到這樣運用慢動作
電影的最後一場大戰前,小雨變成大雨掉落在地上那堆熊熊燃燒的篝火上,這是以一個象徵意味極強的鏡頭,水與火的交戰預示著接下來武士和強盜的那場激烈的雨中決戰。
水與火的交戰
不過即便是如此高水平的電影,其實還是有若干穿幫之處的,比如菊千代在河中捕魚的那場戲,剛剛捉到的魚卻一動不動,明顯是事先藏好的魚,據說三船敏郎在演這場戲的時候把魚藏在自己的兜襠布里,趁著潛水的時候悄悄掏出來,再裝出剛捉到的樣子;
抓魚的時候其實穿幫了
另外,強盜要進村子時胸口中箭的那場戲,中箭的演員胸口凸起,看上去像是墊了一塊厚厚的木板,之後還有村民背後中箭的場景,據說那些箭並不是道具箭,是真正的箭,專門請了射箭運動員來射的,看來表演動作戲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雖然電影有穿幫的地方,但其實也並不是那麼明顯,甚至如果是不知道那些幕後花絮的話還是很難看出穿幫的。
演員胸前有厚厚的木板
戰後日本電影的崛起
千禧年之際,這部《七武士》被日本《電影旬報》評選為世紀最佳百部日本電影第一名。
《七武士》
可以說,《七武士》不但是日本影史最佳、亞洲影史最佳,也位列世界影史最佳之列,雖然黑澤明的另一部古裝《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的聲譽超過了《七武士》,但《羅生門》最大成就是在敘事方式上進行了創新,從電影的整體性、表演的豐富性、故事的完成度、娛樂性和電影的影響力來說,《七武士》無疑更勝一籌。
《羅生門》海報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湧現出以黑澤明、今村昌平、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大島渚、木下惠介、新藤兼人、市川昆、佐藤忠男、稻垣浩、中山貞雄、阿部豐、內田吐夢、今井正、山本薩夫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導演,先後有《羅生門》(黑澤明導演)在1951年獲第2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地獄門》(衣笠貞之助導演)在1954年獲第2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宮本武藏》(加藤泰導演)在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和《山椒大夫》連續三年在威尼斯得到最高獎或最佳影片獎,市川昆的《緬甸的豎琴》和稻垣浩的《無法鬆之一生》也分別在威尼斯獲獎,還有衣笠貞之助拍攝的《地獄門》獲戛納電影節大獎,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在柏林獲獎,今井正的《暗無天日》在莫斯科獲獎,這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推動了日本電影在戰後的廢墟中迅速復甦、崛起,幫助日本在文化上建立了自信,創造了一個屬於日本電影的黃金年代,從此也成為世界電影大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