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973年,一部名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外國電影,開始在國內影院上映。

當時還沒有進口片的概念,國外電影統一被叫做:譯製片。

雖然譯製片進入中國很早,但還沒有哪部電影能夠像《瓦爾特》一樣的影響力。

跌宕起伏的劇情、鮮活豐滿的人物,迥然於中中國產戰爭片的精彩刺激,徹底折服了中國人。

影片在當時可謂萬人空巷,在幾代觀眾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1977年,由原班人馬打造的另一部二戰題材電影《橋》也得以被引進公映。

同樣的演員和相似的題材,讓很多觀眾誤以為這是《瓦爾特》的續集。

但實際上這部電影要早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於1969年。

這部影片至今仍是二戰電影中的經典名作,同樣也是幾代中國觀眾心中的國民記憶。

本期「被時代遺忘的進口片」,讓我們來重溫一部半個多世紀前的神作!

《橋》

Most

這部電影是由前南斯拉夫的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

在今天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南斯拉夫」這個只存在了74年的國家。

然而南斯拉夫卻在電影史上留下了留下了濃厚的筆墨,締造了很多不朽的經典。

在前南斯拉夫電影史上,曾有特有且經典的電影型別——

游擊隊電影。

其中的代表作正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與今天介紹的這部《橋》。

可能當時的南斯拉夫人自己都無法相信,國內觀眾對這部電影達到了痴狂的地步。

在那個精神食糧匱乏的年代,《橋》點燃了中國青年對英雄主義的崇拜。

以至於上映之後,很多地方的影院一票難求,甚至於到了用一件軍大衣換取一張電影票的“瘋狂”地步。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至今都能將電影中大段大段的臺詞進行背誦。

先說故事。

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

此時,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納粹勢力仍不死心。

為了挽救危局,歐洲戰場的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土。

為了能夠順利地讓士兵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樑。

考慮到這座交通要塞的重要軍事意義,德軍為了保衛大橋做了嚴防死守。

不僅集結重兵駐紮在橋頭碉堡,橋上放置了電網預警,大橋附近還設有地雷區。

此外還安排了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軍營中,可謂戒備森嚴。

與此同時,盟軍方面為了阻擊德軍,決定炸燬橋樑。

如果能炸掉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反之可能會導致五千人的犧牲。

上級選中了代號為“老虎”的游擊隊長,要他在七天後早上八點炸掉這座橋。

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軍人,老虎接下了這個艱難的任務。

但他提出了一個要求——

執行任務的隊員,自己要親自挑選。

從這個設定不難看出,影片雖然是戰爭片,但本質上更接近動作冒險的設定。

老虎招募的第一個隊員就是老兵迪希。

他性格沉默寡言,擅使飛刀,人狠話不多。

迪希的高冷加上扔飛刀的動作時的瀟灑,曾引得無數熱血少年們爭相模仿。

據說當年很多男孩看完電影后,天天在家拿小刀扎木頭。

隨後,老虎又找到了爆破專家扎瓦多尼與他的助手,年輕的士兵班比諾。

這兩人亦師亦友,又是戰場上的搭檔,配合非常默契,此時兩人正在山崗山安裝炸藥。

一邊忙著手裡的活計,一邊還互相打趣,兩人邊走邊哼唱著民歌《啊,朋友再見》。

這是這首歌在影片中的第一次出場,卻成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插曲之一。

這首歌原名叫做Bella Ciao,是一首源自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地區的游擊隊民歌。

歌名的原意為「再見了姑娘」,原曲更強調了一種戰爭年代下的浪漫主義,但國內在譯製這部影片時,將其翻譯為“朋友再見”,不僅不不違和,反而更加突顯了電影主題的深刻。

這首歡快的小調,既是游擊隊員們友誼的證明,也是日後悲劇的伏筆。

得知要炸一座對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大橋,扎瓦多尼和斑比諾當即答應加入小隊。

小隊的第五位成員是,曾經參與過建設大橋的游擊隊員曼納。

老虎悄悄來到了曼納的家,希望通過曼納的關係找到設計橋樑的工程師。

因為游擊隊員物資人力都有限,所以要想一擊即中炸橋成功,必須靠工程師幫忙。

然而德軍方面也預判到了游擊隊會有此計劃,所以早就派人頂著工程師的一舉一動。

此時,德軍派祕密警察,也就是蓋世太保,找到工程師的家,打算將其抓走。

好在老虎帶著游擊隊及時趕到,成功除掉了蓋世太保,並救走工程師。

故事至此,「炸橋小分隊」成員基本湊齊,他們立刻向著目標出發。

在路上,老虎隱瞞了要炸橋的事情。

可沒想到,話多的爆破手扎瓦多尼說漏了嘴。

工程師一聽他們是要炸自己辛苦設計完成大橋,當即就要撂挑子,不肯加入炸橋小隊。

這也成了工程師與隊長老虎之間的核心衝突,併為這場行動增加了意外因素。

路上,游擊隊要經過德軍的佔領區。

為了避免與德軍部隊正面交鋒,他們選擇冒險穿越一片沼澤地。

而熟悉這片沼澤的是,當地一個名叫拜塔的人。

然而來到拜塔的家,卻從他姐姐口中得知,拜塔被德軍抓走了。

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德軍居然來到了附近搜查,游擊隊員躲避不及展開交火。

情急之下,老虎只能帶著隊員和拜塔的姐姐一起,冒險走進沼澤地深處。

跑到半路,不肯炸橋的工程師趁隊員們不注意,悄悄躲進沼澤地的水草叢中。

等到老虎發現工程師跑路後,趕緊調頭回來找人,結果撞上了追來的德軍。

面對尾隨而來的德軍,班比諾為了掩護戰友脫險,孤身留守阻擋頑敵。

最終,在彈藥打光的情況下又不幸身負重傷,終於被德軍給包圍了。

老虎知道不能讓德軍活捉班比諾,於是下令讓讓扎瓦多尼扔炸藥,炸死班比諾。

看著昔日的同袍戰友,扎瓦多尼不忍親手炸死如兄弟般的戰友,卻又不得這麼做。

這一幕也是影片裡最動人的一幕,戰爭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當年很多觀眾在看到這一幕時,都被感染得熱淚盈眶。

失去隊友的扎瓦多尼情緒失控,衝著工程師大吼:

都是為了你,我一定要炸掉你的橋!

為了擺脫德軍的追殺。

游擊隊成員在迪希的帶領下,來到了他以前躲藏過的據點。

可沒想到,德軍居然早就埋伏在此,當即活捉了小分隊的所有人。

負責審訊他們的德國軍官名叫科斯,人稱貓頭鷹,是個精明狡詐的角色。

面對審訊,游擊隊員們一言不發,都不願意交代。

可沒想到,這個貓頭鷹居然是個算命的,只看了看隊員的手相,就講出所有人的履歷。

隨即,他下令明天一早處斬游擊隊員。

然而到了行刑當天,貓頭鷹卻幹掉了負責行刑的德軍,並解救了游擊隊員們。

原來,他是被安插到德軍內部的諜報人員,一直奉命等待接應游擊隊員。

逃出虎口的游擊隊員們,在貓頭鷹的德軍身份掩護下,一路躲過德軍的追查。

終於來到大橋附近,老虎準備在行動前向上級傳送一封電報。

在曼納的介紹下,他們躲藏在當地的聯絡員丹尼洛的家中。

可沒想到,德軍居然收到了情報,提前包圍了丹尼洛的家,想要將游擊隊一網打盡。

幸虧老虎機警,發現德軍的蹤跡,最終衝出包圍。

按照計劃,他們需要到當地的一所修道院裡取炸橋用的炸藥。

然而沒想到當他們趕到的時候,修道院已經被德軍佔領,

多虧一個修女敲鐘示警,才讓游擊隊逃過一劫,躲進了附近的山洞中。

經歷了連續兩次被德軍搶佔先機後,游擊隊內部懷疑有人是叛徒。

然而,這樣一隻臨時組合成的隊伍中,似乎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叛徒。

首先被猜忌的是拜爾塔的姐姐,尤其是貓頭鷹,一口咬定她就是內奸。

最終游擊隊成員們決定處死拜爾塔的姐姐。

而貓頭鷹藉口說可以弄到炸藥,獨自離開了山洞。

走出山洞的他,聽到身後傳來的行刑的慘叫,於是安心地戴上了德軍軍帽。

隨即他回到了德軍的營地,向軍官霍夫曼報告游擊隊的行蹤——

原來他才是那個內鬼!

之後,貓頭鷹帶著一支德軍小隊來到山洞,想要將游擊隊一鍋端。

可沒想到,當德軍走進山谷,卻被埋伏在此的游擊隊員們打了個措手不及。

原來,老虎早就看穿了貓頭鷹才是內奸。

理由是當初要在行動前聯絡指揮部的事情,他其實只告訴了貓頭鷹一個人。

可德軍很快就趕來包圍他們,這意味著貓頭鷹洩露了的情報。

所以設下將計就計的計策,假裝要處死拜爾塔的姐姐,實際上是為了誘敵深入。

隨後,老虎活捉了貓頭鷹,並換上納粹的軍裝,一路大搖大擺開進大橋軍營。

直搗黃龍的游擊隊成員們順利進入碉堡,活捉了軍官霍夫曼,並威脅他集合士兵以便讓游擊隊安放炸藥。

而經歷了這幾天的相處後,工程師被游擊隊成員們冒死抗擊德軍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決定幫助游擊隊炸橋,並將大橋的核心位置告訴他們。

然而,就在計劃將要成功的時候,卻出了紕漏。

有一名士兵發現了碉堡內的異常,前往檢視,結果撞上游擊隊拿槍指著霍夫曼。

這下導致雙方開始交火,混亂中,貓頭鷹更是趁機拉響了警報。

收到警報的德軍士兵立刻回撤,與游擊隊員們展開交戰。

緊急關頭,游擊隊長老虎親自參與阻擊德軍,為隊員炸橋做掩護,打死了貓頭鷹。

可德軍士兵畢竟人多勢眾,游擊隊員們漸漸獨力難支。

混戰中,曼納戰死,而負責安放炸藥的扎瓦多尼也中槍身受重傷,他在最後一刻將炸藥安裝完成。

而一直在猶疑和逃避的工程師,在看到德國軍隊的蠻橫與殘忍後,終究被游擊隊員的光輝所撼動,他堅定地拿起了啟爆器,與這座自己親手設計大橋一起化為灰燼。

一場爆炸過後,游擊隊成員老虎和迪希以及拜爾塔的姐姐三人。

經歷了一場血戰過後的三人,告別永遠留在這裡的戰友,默然地走向遠方。

影片最後的畫面,老虎和德軍的軍官不約而同地感嘆:

可惜,這真是一座好橋啊……

所謂經典,是無論多少年之後再次看到,依然會讓螢幕前的你熱血澎湃。

這部拍攝於51年前的《橋》,無疑正是這樣的電影。很多人評價說:

這是時代的電影,也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

影片由哈伊魯丁·克爾瓦瓦茨執導,他也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導演。

主演則是南斯拉夫功勳演員,全名是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也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瓦爾特。雖然可能很少有人記得住他的本名,但他所飾演的經典角色卻永遠留在了觀眾心中,瓦爾特和老虎兩個角色就是他的標籤。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電影,影片和當時國內觀眾看到的戰爭片完全不同。它不像蘇聯戰爭電影那樣追求巨集大莊嚴的史詩風格,也不同於同時代的中中國產戰爭片相對模式化的劇情人物設計。

南斯拉夫的戰爭電影明顯有著好萊塢型別片的特質,《橋》既有戰爭片的槍戰,又有諜戰片的驚險,影片的故事主線始終緊緊圍繞著“炸橋”與“守橋”的主線展開,並安排了很多衝突和困難,藉此過程中塑造了每一個鮮活的角色。

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少校老虎,當初不願毀壞自己設計的橋,後來親手炸掉了橋的工程師,不苟言笑的刀子手,爆破專家扎瓦多尼,在沼澤地犧牲的青年游擊隊員班賓諾,反派人物有德國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博士,狡猾的德軍上尉貓頭鷹,每一個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現實中的這座大橋位於黑山共和國(當年屬於南斯拉夫)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峽谷,真正的名字叫塔拉河峽谷大橋。大橋始建於1940年,在二戰中炸燬,而且正如影片裡的情節,建造大橋的工程師當年的確參與了炸橋行動。

戰爭結束之後,大橋被重建,由於橫跨在塔拉河大峽谷上,所以氣勢恢巨集,加上週圍景色壯美,現在已經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但是導演沒有將這段真實的歷史處理地過分悲情。

儘管影片的主角也經歷了壯烈的犧牲,但在影片大部分的情節中處在一種浪漫主義的氛圍當中,前半段的敘事節奏暢快輕鬆,沖淡了作為戰爭片的殘酷寫實性,體現了一種真正的戰爭浪漫主義。

即使是現在看來,這部影片的情節也依舊不落俗套。

同時,電影對於人性和戰爭的深度反思,也遠超同時期的影片。

影片有太多動人的情節,無論是班比諾在沼澤地上跳躍的身影,還是工程師拉響炸彈後那個濃煙遮蓋的畫面,亦或是走出硝煙的游擊隊員走在山崗上的剪影,都堪稱經典場面。

而電影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片中的那首插曲《啊朋友再見》,被人傳唱至今。

時至今日,很多上了年紀的朋友再度唱起這首歌,依舊會覺得熱血澎湃,而這也是影片永遠的魅力所在。

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侵略者闖進我家鄉;

啊游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游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我實在不能再忍受;

啊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

你一定把我來埋葬……

PS:本文將會開啟一個全新的系列,追憶那些兒時記憶裡的「經典譯製片」。譯製片在當年是時代的特殊產物,因為那個年代極少有觀眾能夠聽懂外語原聲,所以幾乎很多外國電影都是通過譯製配音的方法,被國內觀眾所熟知。

譯製片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的水準忽高忽低。儘管當年的配音風格比較模式化,卻成為幾代觀眾中永恆的記憶,像《人證》、《追捕》、《卡桑德拉大橋》、《佐羅》等等都是以國配譯製片的風格為人所知。

到了現在,雖然它們早已不在,卻也是一段永遠值得珍藏的寶貴回憶。

所以看這類懷舊片子,務必要看國語配音版才有內味兒!

282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扎剪《正義聯盟》荒原狼形象為何與韋登版不同?因為這才是荒原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