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影視雜談# 雨三灣:那是因為德中國人有的選,那是因為你說的那些列強,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可以用,我們也不想用炸藥包去炸坦克,我們也不想用步槍和機槍去打飛機,如果我們有選擇的話……

上面這段話,是電視劇《戰火熔爐》中“武器控”趙和;在面對已經犧牲連長遺留下的德式駁殼槍時,一番如何過時的技術用詞滔滔不絕,結果被老紅軍代理指導員雨三灣猛然打斷,並一頓扎心地“懟”。

說實話,別說被懟的趙和無話可說,筆者也是即心疼,又為曾經年少無知的麻木而無地自容。他們的確是無可選擇,但依然要決絕地向死而生。反觀我們的今天,可以選擇的真是太多了,有時僅僅因為生活事業上丁點的不如意、不順心,那矯情禁不住地就想生長。看來,離堅強真的是差太遠,更別說是咱們當下的青年人。

這部電視劇其實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這段歷史更加好奇,好奇於他們無可選擇地去與公認最強大的對手作戰,竟然還能有那樣“雄赳赳,氣昂昂”的豪氣,沒有一絲怯意。

那個曾經在緬甸與美軍共同對日作戰的“解放”老兵趙和,通過他每一場親身的戰鬥,逐漸從一個“武器控、技術控”的悲觀傾向者,過渡到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大無畏者。但是他開始也搞不清連長為什麼總是愛打那些看起來壓根就沒有勝算,也沒有給自己留退路的仗?為此還滿腹清高,怪言怪語一副不合群的狀態。劇中這一對認知上的“矛盾”交織,成功地吸引了我一定要看個究竟。

這就是該劇有別於其他類似題材的地方,一切戰爭場景、人物個性的展現和刻畫,以及情節線索均是圍繞上述“矛盾發展”而層層展開,讓觀眾能夠隨著趙和的視角,跟著他的認知過程逐步深入,最終實現引導著觀眾們和他一起來共同思考著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何而戰,為何要去他國領土,與一個如此強大的對手作戰”。而電視劇《戰火熔爐》最後兩集的幾段對白給出了答案。

“我們來這不是來送死的,而是讓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著”

劇中雨三灣的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具體詮釋了“保家衛國”四個字,但趙和在與他的戰友們朝夕相處中,卻十分具體地感受到他們的家鄉和親人得以翻身後,所獲得的實實在在地喜悅與收穫,甚至在與他們鬧家常當中,感受到他們對現狀格外珍惜。

重頭戲在於,在趙和負傷回國期間,他親身感受到老百姓和當地政府,對負傷歸來的志願軍種種尊敬、崇拜和額外福利的溫暖,這與他當國軍時候的感受完全是兩重天,他的表情寫滿了這種驚愕與感動。凡此種種那些群眾崇敬的眼神、笑臉、行為,都寄託了人民對這些保衛他們和平的軍人,一種深深地依賴與感激。

當趙和拿著一大堆地方政府與民眾給他的各種物資福利,免費看完電影卻遇上兩位學生,其中一個自發虔誠地要他簽名,此時趙和瞬間感受到了這“保家衛國”的一切含義。於是在簽完名之後,他極為正式地給那個崇拜他的學生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沒過幾天,他就再次返回北韓戰場,決心與他的那些戰友生死與共。

劇情發展到最後兩集時,三灣明顯感受到了他的變化,竟然自己想不通的;連長為何要把自己置身於死地,也要主動破壞和阻擾敵人的部署?他趙和卻想通了,也不知不覺地讓他徹底變成了連長那樣的人。

於是,他義無反顧告訴了大家,他選擇留在漢江南岸打阻擊,是沒有任何生路的阻擊戰 ,為的就是通過犧牲小我來給其他兄弟部隊爭取更多時間撤退。

最後,筆者查閱了一下歷史,而真實的歷史記錄中,倒是比劇中情節更為壯烈,那就是前身從長春起義改編的志願軍第50軍,擔任了漢江兩岸的阻擊任務,實現了頑強阻敵50個晝夜,獲得了志司嘉獎和彭德懷元帥的表揚。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口裡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說:“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北韓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北韓奮不顧身的原因。

以上就是劇中趙和回國療傷,到處都能聽到的廣播!遼闊征程,向死而生!我們需要英雄,向英勇無畏的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1040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長篇電視連續劇《喋血斜陽島》(19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