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迷影君曾經多次推薦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
這位被粉絲親切地叫做老東木的導演,今年已經90歲高齡了。
入行超過六十年,耄耋之年的老爺子依舊保持著旺盛的藝術創作力。
近些年,東木大爺保持著一年一部的穩定創作頻率,更厲害的是還佳作頻出。
本以為《騾子》會成為老爺子的息影之作,沒想到東木大爺去年又帶來一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用實力證明自己寶刀未老。
影片先後榮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佳影片和美國電影學會年度十佳影片等大獎。
老實說,這部電影迷影君也早該推薦——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Richard Jewell
影片延續了東木老爺子近年來的創作方向,故事取材於真實的新聞事件。
影片以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為背景,講述第一個發現炸彈的保安理查德·朱維爾在此次事件中所經歷的人生起伏。
主角理查德·朱維爾(保羅·沃爾特·豪澤爾 飾),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小保安。
大齡未婚,身材肥胖,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不善與人交流。
可以說,理查德就是一個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普通人,放在人堆裡都找不出來那種。
相信誰也不會將這樣一個小人物,同拯救無數生命的英雄聯絡在一起。
雖然做著保安的工作,但理查德一直有個夢想,成為一名執法辦案的警察。
他偏執地熱愛執法者的工作,並且長期學習,默默地為成為警察而做著知識儲備。
為了心中的理想,理查德在工作方面從來一絲不苟。
可也恰恰因為他總是過於敬業,經常出力還不討好,被批評做事死板。
理查德原本在一所大學任職當保安,做事不懂變通的他,經常因為執法嚴格而被學生投訴。
不論理查德怎麼解釋,校方領導還是決定讓他走人。
此時正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即將盛大開幕。
理查德於是被招募成了奧運會的安保人員,負責在慶典現場維持治安。
事發當晚,當地正在舉辦一場盛大的表演,無數人擠在公園內歡慶。
理查德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負責維持周邊的秩序。
比如:
制止了幾個在廣場上摔瓶子玩的熊孩子。
原本這只是一個基層保安的日常工作,但工作從來一絲不苟的理查德卻注意到了危機。
就在執勤的時候,理查德發現公園的一個長椅底下放著一個揹包。
憑藉著多年職業的警覺,理查德認為這個揹包肯定有問題,並立刻報警要求警方封鎖現場。
附近巡邏的警方一開始沒當回事,結果萬萬沒想到,揹包里居然真的有炸彈。
警方迅速組織人員撤離並封鎖現場,但炸彈還是爆炸了,並造成2人死亡、111人受傷。
不過,好在理查德的發現上報得及時,才讓更多的人倖免於難。
就這樣,理查德從一個普通的小保安成為了拯救無數生命的英雄,而被媒體曝光。
正當理查德沉浸在成為英雄的光環之下時,情況卻急轉直下。
負責督辦爆炸案的FBI探員肖恩,將懷疑的物件指向了發現炸彈的理查德。
理由是——
他認為理查德是那種一直尋求所有人關注的人。
而且理查德完美符合了警方對於炸彈客的犯罪側寫:
不得志的白人男性,是前警官、軍人,渴望成為英雄。
再加上理查德此前任職過的學校,有不少投訴理查德的資訊記錄。
於是,肖恩判定——
這起爆炸案不過是理查德自導自演的犯罪陰謀,理查德就是嫌疑人。
帶著這樣的偏見,FBI內部成立了針對理查德的調查小組。
於是,僅僅三天過去——
理查德就從救人英雄,變成了輿論口中的“嫌疑犯”。
雖然案件還沒有調查清楚,也沒有證據表明理查德與案件有關,但一邊倒的輿論壓力卻已經將理查德定了罪。
因為——
相比英雄被捧上神壇,人們可能更喜歡看英雄跌落神壇。
群情激奮之下,FBI的調查也越來越離譜。
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對理查德進行非法監聽、跟蹤以及各種誘供。
而向來老實巴交的理查德,即使面對警方的不公正盤問,也仍舊會盡力配合。
殊不知,在FBI眼裡,他已經被徹底定性是“罪犯”了。
以至於在警方、媒體的壓力與福斯的謾罵之下,理查德的生活幾近摧毀。
最讓理查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自己明明是救人英雄,怎麼會被誤會成嫌犯?
幸運的是,理查德的身邊還有一位願意相信他的好友,律師沃森(山姆·洛克威爾 飾)。
沃森與理查德相交多年,對於這位曾經的同事的性格和人品也非常了解,並願意相信他。
在得知警方的種種作為之後,沃森決定為理查德洗清冤屈,為英雄正名。
他先是帶理查德去做了測謊,結果理查德以最高級別通過,證明他並沒有說謊。
不僅如此,還有證據。
在案發前,真正的嫌疑犯曾經在公園附近的一個電話亭,向警方打過兩次電話。
而這個電話亭離理查德當時執勤的公園並不近,也就是說——
理查德根本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安排好炸彈再去打那個電話。
之後,沃森帶著理查德媽媽舉行了一場媒體釋出會,向公眾宣告自己的兒子是無辜的。
最終在沃森的幫助之下,理查德終於自證清白。
在警局內,這個唯唯諾諾了一輩子的小人物,人生第一次向執法者提出質疑:
你覺得下次有保安看到一個可疑的包裹,他或她還會打電話報告嗎?
我覺得不會。因為他們會想——
我不想成為另一個理查德·朱維爾,所以我就跑開好了。
故事最後,距離爆炸案發生三個月後,FBI才最終宣佈理查德是清白的。
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最難得的是,作為導演的東木大爺的掌控力依舊非常穩。
整部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只是老派而平穩的古典敘事手法講述了一位凡人英雄的悲歌。
就主題而言,影片的故事和東木大爺之前的《薩利機長》非常相似。
兩者都是在講述共同的命題——
成為英雄的代價以及對公權力的批判與反思。
理查德的遭遇背後,看似是種種偶然行為造成的不幸,但實則卻蘊含著一種必然的邏輯。
小人物在面對強大的權力體系的無力,司法權力的失控與濫用,無良媒體的推波助瀾,乃至於圍觀看客們的偏見與輿論。
這一切的因素,最終導致了正義與英雄的消亡。
這不僅僅是理查德·朱維爾一個人的哀歌,更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的集體悲歌。
美國大法官休尼特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正義只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但問題在於,遲到的還是真正的正義嗎?
現實中,理查德本人於2003年死於心臟病,鬱鬱而終的他年僅44歲。
而這場案件對理查德所造成的的名譽損害和心理影響,註定無法挽回。
但也許東木老爺子不願意影片太過殘忍,電影的結尾仍舊充滿溫情。
影片最後,經歷了如此荒謬的一切,理查德依然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人。
他如願以償地穿起了制服,實現了自己成為警察的理想。
如果說《騾子》是東木大爺人到暮年的一次溫柔自省,那麼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則是這位好萊塢老炮兒的夫子自道。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裡,老東木卻一如既往地用審慎的態度反思著現實與人性。
一如電影海報中顯眼的那句標語:
世界終將知道他的名字,以及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