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人的確是上了年紀,如果,上學期間滿是豪情萬丈的夢想,那麼,初入社會就只剩柴米油鹽的現實。
這樣,所站的角度不同,重溫那些經典影視劇的感受也就不同,比如,同樣是評分9.2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每個年齡段看它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
作為中國歷史劇型別的扛把子,至今都還保持著9.2分的高口碑,而每當一部清宮戲播放出來後,很多人總會用這兩部劇來做一番比較。
後來,清宮戲從朝堂混跡到後宮,從政治角逐轉變為妃子爭寵,而那劇集越拉越長,注水現象越來越嚴重,索性,大部分觀眾也就只能不停回顧且不停感慨,歷史劇終究沒落成偶像劇,以史為鑑也就成了笑話。
很多人會用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和焦晃飾演的康熙作比較,但在我看來,這是毫無意義的,兩人的演技都無可挑剔,只是這兩部電視劇的出發點不同,因而呈現的康熙形象也就不同。
陳道明飾演的康熙,重在表現個人的成長,從順治削髮為僧後的被迫提前匆匆上位,康熙的人生,必定得有所依靠有所寄託,各種救星的出現,成了康熙成就偉業的前提。
而焦晃飾演的康熙,此刻處於權力的頂峰,功績已然成就,這個時候,他不再僅僅是君王,更多的還有父親這個角色,所以,人物性格中就多了幾分滄桑和孤獨。
首先,先來看看《康熙王朝》這部劇,它完全可以用熱血沸騰來形容。
從孝莊太后的霸氣出場輔助康熙繼位,到康熙和魏東亭聯手收拾鰲拜的毫不猶豫,少年康熙算是用扳倒鰲拜,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孝莊太后是康熙的第一個救星。
當然,這種蛻變總有種傳奇色彩在裡頭,尤其是康熙感染天花那段,蘇麻喇姑也就成為了他的救星,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康熙雖然困難一個接著一個,但都在恰當的時候,會安排一個力挽狂瀾的救星出現,就像是升級打怪一樣,只要有輔助,也就能通關。
從集數安排上,也能看出這部劇的重心,前四十多集,全部說的都是康熙的豐功偉績,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征服準噶爾丹,這可都是經過濃墨重彩的刻畫。
而對於他後期坐穩江山後的朝堂爭鬥,只用了幾集一筆帶過,比如索額圖和明珠的黨派之爭,再比如太子之位的爭奪,舉辦了個千叟宴,這就算是收尾了。
所以,《康熙王朝》還真就是隻重熱血的成長,更具有唯我獨尊的傳奇色彩,我想,這部劇的名字完全可以改為《康熙演義》。
按照爽文套路,康熙就是那最聰明的,而群臣昏暈,還得康熙自己去平庸之輩中挑出那麼幾個濟世之才。
吳三桂叛變了,周培公被發現了;要收服臺灣滅鄭經了,姚啟聖從馬場被提溜出來了,施琅也從臺灣給忽悠回來了;要弄準噶爾丹了,先用藍齊兒探探路,然後大阿哥無能,康熙就親自出徵;要弄明珠和索額圖了,就派出了李光地親自辦理。
反正這意思就是,我是伯樂,這天下沒我不行,我可以開掛,我有主角光環,管它什麼封建王朝制度的約束,根本就不在乎那些歷史細節的處理,只要大局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其餘的就按照英雄進化史來寫。
觀眾看的很是興奮,對於《康熙王朝》也非常喜歡,大概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陳道明老師演技的確過硬。據說,當初劇組曾想讓姜文來演康熙,但在我看來,兩人風格完全不同,從姜文之後在電影《關雲長》裡飾演曹操,就能反向看得出,陳道明更具有康熙的威嚴,一舉一動皆有帝王之相。
尤其是朝堂呵斥群臣那段,當下時代也可用來作為警示——
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咱們這爛一點,大清國就爛一片。你們要是全爛了,大清國各地就會揭竿而起,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禎皇帝朱由儉,吊死在煤山上才幾年呢,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宮後邊,天天地盯著你們吶!正大光明這四個字,說說容易,身體力行又何其難吶!
另一方面,康熙的形象塑造,給了觀眾遐想的空間,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想象成康熙,這就是這部劇帶來的情感共鳴,也是年輕人初次面對生活愛有的天真幻想。
誰都有個皇帝夢,更何況,陳道明飾演的康熙那叫一個霸氣,誰不服幹誰,還誰都死心塌地的喜歡他,這大概就是歷史和演義的區別。
歷史真刀實槍,演義常有意淫。
回頭看看《雍正王朝》這部劇,它整體氛圍偏向壓抑,無論是前半段焦晃飾演的康熙執政,還是後半段唐國強飾演的雍正繼位,從頭到尾都充斥著江山難坐的無力感,以及君王身邊無親人的孤獨感。
如果,把《康熙王朝》比作初出茅廬準備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那麼,《雍正王朝》就像是經歷浮沉看透人世的中老年人。
國庫欠款難以追回,地方貪汙腐敗盛行,攤丁入畝無法推行,科考舞弊無法根治,而太子兩度被廢,四爺和八爺又爭得不可開交,朝堂風起雲湧,家人互相猜忌,已然沒有了單純,剩下的全是陰謀。
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即便你是皇帝,有時候都無能為力。
康熙被自己兒子們的爭位搞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雍正上位了,沒想到又留下了一堆爛攤子,畢竟,康熙長年東征西討,打的都是銀子。
可再看看臣子們,年羹堯翅膀硬了,開始目中無人,隆科多首鼠兩端,誰有好處跟誰,李衛倒是忠誠,可因為手段過於流氓,得罪不少人,十三爺倒是可靠,可惜太短命了,鄔思道足智多謀,可基本都是篡位的陰謀,最後還得選擇在能被雍正監視的地方隱退。
狡兔死走狗烹,帝王家從來都是最絕情。
其實,《雍正王朝》裡有一場戲最能體現出雍正所處的困境,那就是老八聯手其他人對雍正的逼宮,還搬出八旗議政制度,試圖架空雍正,要不是張廷玉,雍正恐怕都難以應對。
你看看,這還是皇帝嗎?簡直就像是坐在火上烤的羔羊,誰都想咬一口。四爺只有十三爺,在鄔思道輔助下,他奪得了皇位,可這又如何?還不是千百年來,因為真假聖旨的事情,引來諸多非議,所以,雍正贏了嗎?未必!
《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好的一點就是,它刻畫出了真正君王的困境,不再只有傳奇,更多的是封建制度中的掙扎,它沒有依照現代人的思路,給予雍正超乎想象的處事能力,也沒有如同《康熙王朝》那般,每有一個問題的出現就有一個救星對應。
所以,我才會說,年少可能喜歡《康熙王朝》,因為裡面有拯救世界拯救蒼生的夢,而年老可能更喜歡《雍正王朝》,因為裡面有現實的無奈和生活的孤獨。
說實話,這兩部電視劇都是當下歷史劇無法相比的經典,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演員演技,百看不厭且耐人尋味。
這大概是真的用心製作了,這樣的良心現在的影視圈很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