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出生的李仁港,應該是隸屬於97迴歸年之後嶄露頭角的一名香港導演。當然,之前他已經參與了電影製作,但真正的出道時間點,使他與陳德森、陳木勝、林超賢、葉偉信、麥子善、麥兆輝及阮世生、葉錦鴻、葉偉民、樑柏堅、鄭保瑞、羅志良、馬偉豪、谷德昭等名列香港新生代導演行列。
他的拍片經歷,典型地帶有“北上”導演的軌跡特徵。
其特徵是:先在香港導演電影,後“北上”大陸拍攝合拍片,而之後,進入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標誌性的作品,就是今年導演的《攀登者》。
他與林超賢的拍片方向有著驚人的相似。而林超賢也因為參與到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躍升為香港北上導演中成績最為顯著的頭部導演之一。
李仁港導演的《錦衣衛》拍攝於2010年。影片目前在豆瓣上的口碑很差,只有5.9分,似乎是不及格,但當年的票房業績還是可圈可點的。該片是當年春節賀歲檔票房冠軍,趙薇憑藉此片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海影評人獎和中國農民電影節三個影后桂冠。
從技術上,影片也得到了幾個獎項,獲得上海影評人獎優秀中國產片和美國有線頻道ACTIONFEST最佳打鬥場面獎 。
但影片的盈虧情況卻很尷尬。據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中國電影產業年度報告》提供的“2009——2010年度部分兩地合拍片盈虧表”顯示,《錦衣衛》成本8000萬元,內地票房15000萬元,片方分賬按
40%計算所得6000萬元,這部電影片方顯然是虧損的。
儘管如此,《錦衣衛》公映至今已經十年,我們因為對李仁港《攀登者》的好奇心,重新找出了此片,或許可以看出,為什麼多年來,李仁港在“北上”導演中一直不溫不火,似乎一直隱沒在不斷拍片但卻默默無聞的狀態之中湮沒無光。
我們不妨比對一下李仁港從2008年之後的拍片歷程,可以看出,他的所有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高。
2008年,導演《見龍缷甲》,豆瓣評分5.3分,票房:6395萬元;
2010年,導演《錦衣衛》,豆瓣評分5.9分,票房:14186.7萬元;
2011年,導演《鴻門宴》,豆瓣評分6.3分,票房:13972.2萬元;
2015年,導演《天將雄師》,豆瓣評分5.9分,票房:74417萬元;
2016年,導演《盜墓筆記》,豆瓣評分4.7分,票房:100453.1萬元。
截止2019年10月23日,李仁港導演的《攀登者》豆瓣評分為6.5分,票房為105465.5萬元。
可以看出,在李仁港北上之後近十年拍攝的電影中,《攀登者》的豆瓣評分是最高的,而票房也突破了上一部影片《盜墓筆記》其個人所創下的自身電影最高票房紀錄。而有意思的是,《盜墓筆記》也跌破了他拍片評價在豆瓣上的最低記錄。
如何看待李仁港導演?
他為什麼拍片沒有什麼反響,很少聽到他的名稱凌駕於他的電影之上?
連他自己都在這次《攀登者》的觀眾見面會上,以開玩笑的口吻稱吳京搶了他的風頭,觀眾眼睛裡只有吳京,而沒有他這個導演,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下一部電影不能再讓吳京擔任主角了。
《錦衣衛》由李仁港編導,可見,李仁港還是掌握了影片的主創權柄,這樣,他拍的電影,便不僅僅提供了導演一職,還負有影片的故事創意的導向責任。縱觀李仁港的影片,為什麼在眾多的港片中,處於中游水準,乏人問津,恐怕與李仁港所編創電影的題材太過老套、陳舊、沉悶有關。
儘管他本人號稱對“三國故事”有著欲罷不能的興趣,今生一定要把三國故事搬上銀幕一回,這樣也就有了《見龍缷甲》的問世,但是三國故事太過耳熟能詳,沒有什麼興奮點,不管你在電影裡為這個題材增添進什麼個人的闡述新意,都會讓這個題材缺乏引人一觀的誘惑力。
之後,李仁港導演的一系列影片,都可以看出,他是拾歷史的牙唾,如《錦衣衛》這樣的題材,早已在港片中有類似的故事與情節演繹過;《鴻門宴》的故事,也是一個影視作品裡被嚼爛了多少遍的饃,即使李仁港對這一歷史事實重新作了圖解,但整個電影的乏味感還是會薰走觀眾;《天將雄師》表現的是漢朝時的西域故事,同樣也沒有什麼引人關注的熱點效應。
《盜墓筆記》是內地題材,受觀眾的關注度立刻上升了幾個點位,頓時放大了電影的票房,達到了李仁港導演電影中歎為觀止的最高票房。但電影的缺陷也相當的明顯,整個電影幾乎沒有人物刻畫,人物性格支離破碎,故事情節老套無聊,因為李仁港提供的是一名香港導演的技術手段,所以整個電影一旦在技術視效上與好萊塢電影放置在一起進行評判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部電影有著太多的對好萊塢電影慣用元素的學舌與沿用,而卻缺乏好萊塢類似電影的渾厚力道。所以,這個電影也創下了李仁港導演生涯中的最低豆瓣評分紀錄。
《攀登者》是主旋律題材,從介紹來看,電影投資方是因為找不到能夠準時完工的國內導演,才讓李仁港臨危受命的。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攀登者》是一部雙贏的影片,一方面,憑藉本片,李仁港創下他本人執導電影票房的最新紀錄,而對於電影的投資方,十億票房也能夠基本滿意。上影在影片達到7億票房的時候,宣稱已經賺錢。因此這部電影在李仁港的影像轉化之中,足可以讓電影的投資方長舒一口氣。
《錦衣衛》的故事乏善可陳,它的主體框架,放置在明朝期間王權爭奪的大背景之下,皇帝的叔父覬覦皇權,必須找到憑據,這一憑據就是皇帝的玉璽。因此,皇權之爭,最後轉化為玉璽的歸屬之爭,在這麼轉換之後,俠客便有了用武之地,因為奪取寶物給俠客這些執行者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緣。電影由此展開了它的故事衝突,用李仁港的話說,實際上相當於公路電影,因為追蹤玉璽必然導致各種江湖豪客尾隨著玉璽的去向而展開一路的追殺,把電影裡的路程從京城拉扯到邊陲,完成了電影的公路電影特質的結構模式。
《錦衣衛》雖然故事吊不起胃口,但李仁港在影片中體現出的技術卻具有典型的港片導演的基本風範。
這種技術基本配備,使得李仁港能夠迅即地被萬金油一樣應用到任何題材中來,所以,他才能夠《攀登者》這樣的主旋律影片裡如魚得水。
李仁港以不變應萬變的基本導演功夫在哪裡?
下面我們大致依從《錦衣衛》裡的一些主要特質,作一個簡單的概括,並來看一看,這種特質,是如何持之以恆地保持著,在他之後的電影尤其是在主旋律電影裡發力的。
一、 運動鏡頭,製造靈動感。香港導演非常注重鏡頭的動感,因為鏡頭一呆板,便無法吸引觀眾的注意,所以香港導演從一出道起,就深諳觀眾的心理,因為他們打造的是娛樂片,如果無法吸引觀眾的注意,那麼,這一部電影就失敗了。
這樣,香港導演對鏡頭的運動感非常注重。如果鏡頭上缺乏運動感,香港導演還想方設法、別出心裁地另謀格局,尋找讓鏡頭運動的創新之道。
香港導演程小東雖然被稱為識不得幾個大字,但他對鏡頭的感覺卻非常敏感。他介紹過他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擔任武術指導的一些經驗,那就是他覺得一般銀幕的人物,都在畫面的下部,而上面則是空白的,單一的構圖,會造成畫面的單調,所以,他在影片裡讓人物從畫面的上部滑下來,增強畫面的充溢感。可見,程小東提出了一個思路,就是讓鏡頭顯得滿溢充實、運動無所不在,這是讓畫面引人入勝的一個有效方法。
應該說對畫面的靈動性的營造,是香港導演打造娛樂片時已經深入到骨髓裡的基本旨歸,或者叫本能吧。、
李仁港在《攀登者》拍攝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運動鏡頭的大量運用。在登山隊攀爬雪山的時候,電影採用航拍鏡頭,掠過登山隊的佇列,這可以視著李仁港的標誌性的運動鏡頭,就是影片裡的人物在縱向上運動,而鏡頭在橫向運動,兩種不同方向的運動,讓畫面產生移步換影、瞬息萬變的效果,非常地引人注目,讓觀眾的目光須臾不能離開。
而在登山的近景鏡頭中,李仁港同樣採用了這種快速的運動鏡頭。當表現登山隊滑墜的時候,隊員從高坡上下滑,電影鏡頭並沒有停止不動,反而迎著隊員的下滑速度,逆向快速向上推進,下滑與推進速度擦肩而過,產生了一種極度緊張的氣氛,也構成了這部電影裡的獨特的登山場景的危機四伏的壓力與張力。
而這種氣氛的營造,恰恰來自於李仁港在動作片裡多年曆練的習慣性操作。
在《錦衣衛》裡,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人物的行走,還是馬隊的前進,都配合著鏡頭的抬升或下降,形成了影像裡的縱向運動與鏡頭的平面移動,連綴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空間裡的靈動的運動場景,讓整個電影一直處於一種通透的活躍狀態,這是港片導演在鏡語上的共同執守的基本守則。
而相對而言,李仁港對這一套手法的運用,可謂是合規中矩,他在整個電影裡,從沒有什麼鏡頭的賣弄,一切服從於電影的內容需要,所以,個人覺得,李仁港雖然沒有像徐克、程小東那樣的驚豔的鏡頭設計,但他在電影鏡頭的營造上,基本藏掖住了鏡頭的人為造作,深藏在電影裡的整體敘事上,以銜接的流暢感服務於整個電影的內容敘事。
國家電影局最近幾年一直把大陸導演送往好萊塢去學習,但是個人認為,李仁港的這一套不著痕跡的導演技法,如果被一個初出道的導演深諳並熟稔的話,那麼基本可以勝任一部電影對導演一職的功力需求了。
二、 機關設定,製造渾厚感。李仁港是美工出身,所以他很注重電影裡的道具的設計、畫面的質感,並圍繞此而製造場景的驚奇。
在《攀登者》裡最為驚豔的一場戲,是登山隊在山半腰上駐紮的時候,突遇暴風雪,帳篷被颳走,電影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緊張激烈的驚險場面,圍繞著登山梯這一道具,和成了一組梯子下滑、撞擊石頭、阻止下滑、拖拉石頭、終於停止下滑等一系列連續動作,讓這一段場面呈現出風馳電掣、緊張激烈的視覺效果。
《盜墓筆記》雖故事平庸,但場面卻很震撼,電影圍繞古墓裡的巨大機關,展開了一場視覺奇觀,李仁港的處置功力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在《錦衣衛》中,我們看到在最後一場終決戰中,圍繞著大殿裡的搏鬥,充分運用了道具的存在,而造成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搏擊衝突,尤其是電影裡,擅長用機關裡的繩索所製造出的連瑣功能,一方面是機關的環環相扣的出擊,一方面是後面牽連出的繩索的拖拽,組接起來,就形成了鏡頭裡的邏輯呼應。
在《攀登者》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設計,因為登山隊是被登山繩聯絡在一起的,一遇到風險的時候,這種捆在一起的聯動效應,一如武俠片裡的機關設計一樣,能夠產生一種一波未止、一浪又起的層層疊疊的驚險浪潮,製造出了電影裡的一幕幕層出不窮的波谷險境,這種推波助瀾的危險的接踵而至,構成了李仁港電影裡緊張危急的一種常態化敘事手段。
因為在《錦衣衛》這樣的電影裡,這種緊張太過遙遠,也過於陳套,所以很難讓人感同深受,這也導致了李仁港電影常常被人詬病,評分也普通低於及格分,但是當這一套技法用在現實題材的主旋律影片裡的時候,還是能夠達到一種強烈的震撼效果。
當然,這種效果也有負作用,就是過分驚奇化,而失卻了真實感。即如《攀登者》裡的驚險場面,雖然緊張激烈,但明顯地給人一種武俠片動作平移的感覺,讓人出離現實題材所需要的真實感,反而有害於現實題材影片的情境再現。雖然導演技法帶來了好看,但卻違背了事實,這就是香港導演給主旋律影片帶來的一種矛盾性困撓。在《我的戰爭》《建軍大業》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出香港導演身陷在這種無奈的尷尬之中。
三、 動作設計,製造節奏感。李仁港的最大特點,就是隱藏自己的存在,讓電影裡顯示不出導演的強烈的個性,而是讓觀眾成為畫面的取捨者,這其實是一個好導演的真正的素質。
《錦衣衛》裡,鏡頭的處理方式,堅持突出人物主體,採取簡潔明快的敘事手法,交待人物的行動對應。而動作場面,更是在呼嘯而至的互動搏擊中,展現出刀槍劍戟的對壘效果。
李仁港的動作設計,沒有徐克那麼誇張,也不像程小東那麼飄逸,這使得他的電影可能沒有這些知名的香港導演那麼一下子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李仁港的動作場面還是非常紮實有力,呼呼生風,一板一眼中,能夠把動作的聯動與互動清晰地傳導給觀眾。他對動作細節的掌控能力,也是他在《攀登者》裡能夠打造出非常有力的動作效果的一個基礎底蘊。
我甚至覺得,如果一個導演要學習基本的武打動作片技法的話,李仁港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而李仁港在拍攝動作片的時候,也非常注重後期的剪輯,因為只有這種剪輯上的連綴,才能合成出電影影像上的良好觀影效果。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我們從《攀登者》回過頭來看《錦衣衛》的時候,會發現李仁港的基本功底還是很紮實的,他所運用的一些動作片的基本功力,早就已經相當的完備,只是他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好的題材,能夠將這一套技法應用得新鮮透徹、淋漓盡致,而《攀登者》給予了他這樣的一個機會,使得我們在驚歎《攀登者》裡酣暢的導演技法的時候,重新去回看他之前導演的影片,尤其是我們關注的這部《錦衣衛》的時候,會發現他有著爐火純青的技巧。這正是我們最終得出李仁港過去的導演手法,因為被他的電影的陳腐的內容所遮掩而嚴重被低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