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正在上映。
由於是部非常明顯的文藝片,同時背景還是特殊年代。
電影的票房不算特別亮眼,但是觀眾口碑是著實不錯的。
豆瓣評分開畫8.1,現在雖然降到7.9了。
但是這在中中國產電影當中,絕對屬於高口碑的電影了。
雖然現在豆瓣評分公信力大降,看過的觀眾都表示電影拍得不錯。
主要就是張藝謀把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拍得真摯而又動人。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張藝謀能拍好文藝片為何拍不好商業大片。
這個問題有機會再單獨分析,本篇是打算分析一下張藝謀電影生涯,一部非常特殊的商業大片。
2016年上映的《長城》。
《長城》揹負著張藝謀,中國電影界和美國電影界,甚至是當時全中國觀眾莫大的期盼。
最終電影上映過後,口碑和票房成績都不盡如人意。
張藝謀為何拍不好《長城》呢?
《長城》的先天不足單純從電影本身分析,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分析的地方。
因為電影上映的時候,再到後來的分析已經是鋪天蓋地了。
其實我們只要追本溯源,還是很容易理解這部電影為何會失敗的。
簡單的說,《長城》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是部“合拍片”。差不多相當於“買辦公司”的性質,只是這是電影而不是一家公司。
張藝謀大概相當於這個專案的經理,話語權和掌控力還是蠻大的。
但是公司的經營與這個大專案的根本性一些東西,導演肯定是不能動的。
張藝謀能夠做的,也就是在這個專案上面修修補補。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答案也確實如此。
《長城》這個專案其實很早,早在2010年之前就有這個專案了。
當時主導的也是“傳奇影業‘,但只是前期籌備的階段。
這部電影第一次正式對外宣傳,時間是2011年夏天。
當時還不是萬達聯手傳奇影業,而是華誼兄弟與傳奇影業組建制片公司——傳奇東方。
當時《長城》的主創,也和後來的不同。
導演是《血鑽》《最後的武士》的導演愛德華·茲威克,編劇是長期全作的馬歇爾·赫斯科維茲。
當時的演員陣容,男主角是《吸血鬼獵人林肯》的本傑明·沃克、“超人”亨利·卡維爾和章子怡。
後來,這個專案黃了,沒有延續下去。
原因多半是“傳奇影業”被萬達收購的事情。
公司高層的變動,自然會影響旗下商業專案的推進。
這個專案後續還有很多複雜的操作,反正最終找到了張藝謀做導演。
張藝謀雖然是這個專案的經理,對於這部電影有著各種修修補補。
比如美國編劇最開始寫的那版劇本,守衛長城的只有幾百個士兵的特種部隊。
張藝謀說這不行,“至少要十萬。幾百個兵你放到長城上,非常渺小,後來就變成十公里的戰線。”
因為這個提議,後面就延伸到了“鶴軍”、“鷹軍”“虎軍”“熊軍”和“鹿軍”等等不同軍種。
雖然我們現在回望這個設定仍然感覺不是太好,但至少比之前外國編劇的“幾百士兵就能守長城”要科學些。
其它一些設定也是如此,張藝謀有所修補。
當中張藝謀修補得最好的片段,當屬祭拜將軍唱秦腔那段。
這畢竟是個外國公司主導的大專案,根本性一些東西是不能動的。
比如《長城》必須啟用西方男主角的視角,最終拯救“電影裡的中國文明”的文化核心等等。
《長城》有5個編劇,結果沒有一箇中中國人。
這些西方人編劇的東西,放到其它弱勢文明和國家電影裡面可以。
但是放到歷史和傳統文化繼承完全,近現代飽受列強侵略,最終重新崛起的現代中國語境當中。
無論從哪個方面,它都是彆扭的。
中國現代不是西方拯救的,古代歷史更和西方無關。
哪怕它是個架空的奇幻故事,但是裡面的根中國觀眾就不會接受。
不管怎麼拍,它最終是不可能拍得好的。
張藝謀為何會接《長城》張藝謀在接下《長城》的時候,可不可能知道會拍成爛片?
答案是隻能問他本人,但確實他有可能就知道。
那麼,張藝謀為何還會接下這個專案呢?
按照現在網路熱詞:對方給的實在太多了。
當然這是個玩笑。
張藝謀接下這個《長城》是抱了一個很大的理想和夢想的。
《長城》上映的時候是2016年,接到專案的時間只會更早。
我們把時間定在2015年,當時中中國產電影環境市場是如何的?
那就是電影票房雖然崛起很快,但是市場上盡是”疼痛青春“,各種改編熱門小說ip,請流量明星主演的商業大片的天下。
當時的中中國產電影工業,可以說是很差的。
別說和美國好萊塢比了,和亞洲的日韓相比都被吊打。
《長城》這個專案誕生的時候,它是企圖借美國電影工業,包裝中國文化故事成功對國外進行傳播。
最終形成一種中美合拍商業大片新模式的希望在。
正如張藝謀當時採訪時所言:
“2000年時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美國上映才2000家影院,但《長城》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有4000家影院會放映。”
這部電影說到底是一個美國投資,請來中國導演前來拍攝的商業大片。
這個專案主導的是美國的“傳奇影業”,主要班底全是美中國人。
劇本是美中國人按照英文劇本的規律,籌備7年寫就的西方似的型別片。
整個電影班底來自好萊塢的攝影、美術團隊,以及兩大西方代表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和“維塔工作室”。
《長城》這部電影,首先它是一部好萊塢工業生產線上的合格產品;其次才是所謂的“中國文化故事大片”。
張藝謀的夢想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結果明顯失敗了。
中中國產電影不需要外中國人拯救美中國人,甚至是外國為何拍不好中國故事?
這和汽車、電腦、手機等這種科技產品不同。
不管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產品,只要人家的硬體和軟體更好的,消費者直接換個產品就行。
但影視流行文化就完全不同,它對於消費者而言有著明顯的文化隔閡。
美國好萊塢大片拍得好的,中國觀眾會非常喜歡。
這些年中國拍得好的中中國產商業大片,中國觀眾同樣非常喜歡。
但是美國好萊塢拍中國故事的商業大片,絕大多數都是拍不好的。
中國觀眾自然也就不喜歡了。
如同前幾個月劉亦菲版《花木蘭》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外中國人拍中國故事的電影為何拍不好呢?
上面解釋《長城》失敗的時候,已經解釋過原因了。
中國有著豐富而又悠久的歷史文明,同時文明文化繼承非常的完善。
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都有著“中華文明”獨有的系統性的東西。
我們的古代文明就講究的是“人定勝天”,講究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近現代遭受侵略的時候,中中國人也是自己反抗,革命,不斷尋找現代化的道路,最終建立了獨立而強大的新中國。
中國經濟崛起過後,流行文化開始迅速發展。
不管是關於傳統文化的古裝作品,亦或者現代作品。
它自然都應該是中中國人的視角為主,同時還有符合中中國人的文化觀,審美觀的價值觀等東西。
可外國主導的電影,不會放棄自己市場和高傲的態度。
他們主導拍的電影,自然會蘊含著自己的價值觀。
而以西方為主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與中國觀眾南轅北轍。
最終拍出“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電影。
可以說實在太正常了。
ps:其中當然有《末代皇帝》《功夫熊貓》和《花木蘭》動畫版等好的。
但這在大量外中國人拍中國故事的電中滄海一粟,絕大多數都是那種”不中不洋“的商業爛片。
尾聲《長城》的爛確實不應該讓張藝謀全背了。
這部電影本質上就是個中外合拍的“買辦性質”類的專案。
張藝謀雖然是個專案經理,為專案做了很多修修補補的工作。
但是整部電影很多根本性的內容,絕不是張藝謀能夠左右的。
但是——
張藝謀肯定也是有責任的。
伯光君認為張藝謀最大的責任,便是還是認識上的不足。
沒有認識到中國文化故事是無法用外國工業包裝的,指的是外中國人占主導地位的影視工業來進行包裝。
這條道路國內無數導演拍了很多“不中不洋”的古裝爛片。
再到張藝謀聲勢浩大的《長城》帶來的失敗,徹底讓中國電影人清醒了過來。
說來諷刺的是。
2016年,張藝謀的《長城》上映,口碑品質和票房雙雙失利。
2017年,吳京導演的《戰狼2》火成中國電影史的神話。
此後《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
這些中中國人自己主導革新的工業大片,它就迅速崛起了。
中國歷史事實一直就在證明。
中國和中中國人從來不需要外國來拯救。
《長城》和中中國產商業大片的例子也證明了。
中中國產電影不需要外中國人來拯救。
-
1 #
-
2 #
問題是中中國人拍的商業片在藝術成就上有超過張的商業片英雄 十面的嗎?!
-
3 #
讓一群完全不懂中國歷史、文明的西方人,來講中國歷史故事,本就不現的。這不是在宣傳、弘揚中華文化,而是詆譭。不知當時張導為何會接手《長城》,但竊以為此是他電影生涯中的最大敗筆。
-
4 #
長城不是爛片,它只是不夠好而已。作為商業大片,他的觀賞性是足夠的。
-
5 #
長城根本就是科幻怪獸片中國頂尖級水準,說爛的肯定要麼沒看過,要麼看的是ts搶先版
-
6 #
長城,從故事的角度其實挺不錯的。而且願意給《流浪地球》鼓勵分,對《長城》那麼苛刻實在是有點太偏心了
-
7 #
希望張導再拍部,武俠片了舉手…
-
8 #
我沒那麼高的欣賞水平,長城在我眼裡不算爛片
-
9 #
長城很好,我和老婆一直認為這部電影值得看。
-
10 #
其實就是不該用《長城》這個名字,假如用《饕餮》或其他什麼名字可能就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工業片了。
-
11 #
人家至少敢於嘗試,張註定在中國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
12 #
長城比無極好的多得多
-
13 #
一個搞裝修拍的片子。
-
14 #
去搜搜張導為什麼接長城!就不會問這麼個問題了
-
15 #
形式以及強加於人的思考大於內容,這是所謂五代導演的通病。無極。
-
16 #
兩部主要都是女主不行
-
17 #
長城雖然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爛,畢竟是國外公司投資的,版本被剪輯亂七八糟,什麼時候來個導演版應該不錯。
長城在我這裡從不是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