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電影《趙子龍》上映。該片由賀軍翔飾演趙雲,楊舒楓飾演劉備,李田野飾演關羽。演員方面,都屬於正在成長的新人,知名度相對不高。不過,這部電影的開局氣勢不錯,只是最後的趙雲突然魔改開掛,讓人大跌眼鏡。因此,說這部《趙子龍》是半部好片,不為過。
該片開局的故事,都是較為符合歷史真實的,沒有戲說的成分。黃巾之亂後,諸侯紛爭,趙雲退守老家,面對蒼生艱辛,依舊無能為力。東漢末年的亂世,在這部《趙子龍》當中畫面感呈現的較為不錯。尤其是那些“無義戰”,死傷之慘重,通過電影語言的方式呈現出來,對影迷是具備歷史震撼意義的。
乃至於接下來的故事,也較為具備歷史質感。趙雲落魄離開常山,進入劉備的屬地,兩人再次見面。劉備雖然仁義,開倉救助百姓,但依舊面對糧食不夠吃,馬上就要斷頓兒的危險。這部電影的開區域性分,有著非常不錯的煙火氣。面對這種困境,劉備更是為自己投袁紹給出理由“我一人受屈辱,換得全城百姓活命,又有什麼不好呢”?
顯然,這部《趙子龍》當中,嘻嘻哈哈的劉備劉玄德神態,非常適合正史乃至於《三國演義》當中,讀者對於他的既定印象。而這種委曲求全、全為百姓的精神,雖然與正史可能有不小的出入,但至少符合小說《三國演義》的設定。而這種仁義社稷的施政綱領,也正是中國古代歷來所追尋的主流價值。這些層面上講,這部《趙子龍》的精氣神是立得住的。
電影《趙子龍》真正進入故事高潮階段,則是趙雲血戰長阪坡,營救劉阿斗。這一段,也是大量影迷耳熟能詳的。老編這一代,讀原著,聽袁闊成的三國評書,對這些段落,早已是倒背如流。而青年一代,也十分熟悉三國。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早就是中小學的推薦書目了。這部小說有各種青少年版本。但老編賣弄一句,長阪坡、當陽橋等等,還是看原著帶勁,漢語言的精彩,全在裡邊了。青少年版,差遠了。
當然,青少年版的小說,這些部分,也是尊重原著的。而這一次,到了《趙子龍》當中,卻讓人“虎軀一震”了。原來,在這部電影版本當中,趙子龍面對強大的敵人,無法戰勝,最終竟然魔幻開掛了,把自己已經死掉的弟兄們全部召集起來,跟敵將來了一個生死大決戰了。不僅僅趙子龍被魔改,敵將也是被灌入了某種藥物,從而力量大增,怎麼打都不疼了。
這麼改的好處,就是可以利用網路電影慣用的那種上天入地開掛式的打鬥方式,實現所謂的大場面,大陣容了。而這麼改的壞處,則是一下子把前邊樹立起來的歷史真實質感全部丟棄了。一部電影的價值,主要就在於它能夠承擔多少的社會學價值。進行魔改,胡編亂造,也就只剩下視覺場面上的價值了。
其實,如果原原本本地拍攝一下趙子龍血戰長阪坡的戲份,也是會非常好看的。這種突然開掛魔改,多少讓人摸不著頭腦?該片的編劇導演難道不知道這種胡編亂造是對電影藝術的最大傷害嗎?也許,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我們的網路電影從業者們,已經魔改習慣了,以為網路電影必須如此,若是不能這麼搞,就不好看了。放眼當下的網路電影作品,也確實如此,清一色的魔改加持。
但是,這種魔改,不僅是對作品本身歷史底色的戕害,更是對青年觀眾的一種誤導。魔改本身,是一種低智的行為,是建立在幼稚審美基礎上的胡編亂造。當年大量的爛俗網路小說,因為創作者自身能力的匱乏,才用魔改的方式進行故事的編造。應該引起注意的,則是當年閱讀這批爛俗網路小說的讀者,很多人,並未真正接觸更為優質的文學作品,因此造成,審美層次一直停留在這種階段。
像《趙子龍》這樣,故事的高潮部分,突然來了一次魔改,主角開始升級成了神一樣的角色,可以呼風喚雨叫戰死的部隊了,這本身就是胡鬧,更是容易對部分青年觀眾造成誤解的。歷史題材,還是應該秉持一些嚴肅意識,通過正經地呈現,去表達歷史觀點和進步價值等等。這類突然間的魔改,讓一部好電影就這麼墮落了。
-
1 #
-
2 #
網路電影嘛,可以理解
-
3 #
宣傳畫中片名為什麼趙是簡體,龍是繁體?
於和偉是時候出演孫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