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10年前看完《鬼子來了》的震撼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幕,馬大三脫臼的嘴巴塞著布,頭在地上,看到的畫面由黑白變血紅。這種貫穿全片的震撼,是我在任何一部電影都沒有感受到的。
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值《讓子彈飛》熱映,那真是對姜文佩服的五體投地,於是在網上找姜文的其他電影出來看,《鬼子來了》便出現在了我的螢幕上。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河北掛甲臺的馬大三,雖然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但是日子過的還算平靜。某個夜晚,游擊隊綁了一個日本兵花屋小三郎和一個翻譯官,放在了馬大三家裡,說8天后除夕夜取人,結果是一晃半年,也沒人來接。這期間殺了這兩人也不是,放了這倆人也不是,最終翻譯官說服了馬大三送他倆回去換糧食。在日本人送糧食過來,和村民聯歡時卻痛下殺手,為了報仇,馬大三最終揮起了早該揮起的屠刀。
故事簡簡單單,很多時候都會讓你哈哈大笑,可是越看越覺得後背發涼,電影荒誕卻真實,它的荒誕卻像一把鋒利的刀,一刀一刀在我們的心上劃出一道道口子,血流出來,匯聚一起就成了結尾的畫面。
電影雖荒誕卻真實,極盡諷刺意味,和我們以往看的抗日神劇天差地別。中國人的愚昧無知(送日本人回去換糧食),善良可愛(過年給花屋吃頓好的),懦弱(想殺了花屋卻都不敢)迷信(信鬼神),表現得淋淋盡致。
城裡說唱藝人的唱詞,前後內容天翻地覆,他們心裡只有恐懼,沒有仇恨,他們只想生存,而不在乎領導是誰。這又何嘗不是掛甲臺的那些村民的想法呢?
同樣的,電影中的日本人花屋被綁之後,武士道精神附體,天天尋死覓活,不過在馬大三家生活半年後,人性顯現出來了,開始想生存,感激村民的照顧,卻最終又加入惡魔的隊伍。不知道那些日本兵看了此片之後是什麼感覺,一遍遍的洗腦,讓他們變成了魔鬼,他們的人性是不是還在自己心底?
還是寫寫《鬼子來了》幕後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1.電影拍攝之初,姜文憋足了勁,雖然國內被禁,但是在日本卻意外的上映了。不過在上映前,許多暴力集團發傳真到發行公司,威脅片中日本演員人身安全。
2.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聲音,但是該片在日本上映後,反響很好,票房30多億日元,讓日本人打從心裡佩服姜文,該片在日本甚至獲得了“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最終,姜文最初的願望“讓日本人心服口服的正視自己侵華的歷史”得以實現。
3.雖然電影國內沒上映,但是在戛納電影節還是獲得了兩項大獎,原來是姜文偷偷拿了片子遞到了戛納。當電影局知道訊息後一切已成定局。許多人說這是電影被禁的原因,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