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出生於1943年,也許是當代最有個性的導演之一。
雖然柯南伯格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是一個很典型的B級片導演(大概率是因為他的《變蠅人》),不可否認柯南伯格很強調感官的刺激與視覺衝擊,但僅僅將其作為一個B級片導演來看,實在是低估了柯南伯格。
柯南伯格執導的電影中大部分是恐怖片,但他的恐怖片卻善於把想像世界的殘酷同現實生活的平庸結合在一起,強調噩夢的恐怖是源於它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再結合柯南伯格對昆蟲學的研究、對醫學以及生物學的興趣,造就了他獨特的審美品味。因此他的電影中總是充斥著大量的血肉與液體,而且全部經由道具師製作,絕不採用數碼特效。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電影,是柯南伯格拍攝於1983年的電影:《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
值得一提的是,《錄影帶謀殺案》的男主角也是1984年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主演之一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
更有趣的是,伍茲在《錄影帶謀殺案》裡扮演的角色和在《美國往事》中扮演的角色一樣叫馬克斯(Max)。
《錄影帶謀殺案》的主角馬克斯是一家小型電視臺的臺長。為提高收視率,馬克斯四處蒐羅帶有色情或暴力內容的劇集。
他讓自己的科技宅下屬盜用衛星訊號,收到了一檔名為Videodrome的節目,內容為寫實的暴力虐待場面,馬克斯看過這套節目後無法忘懷,對其他劇集也喪失了興趣。
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馬克斯與一位電臺女主播相識並相戀。這位女主播有著受虐傾向,在馬克斯家中與之觀看Videodrome的節目後,同樣被吸引了。
第二天,女主播奔赴Videodrome節目可能的拍攝地匹茲堡欲參與制作。這令馬克斯非常緊張,他順藤摸瓜得知了Videodrome節目的創始人布萊恩教授的居所,決定登門拜訪。
然而馬克斯卻尋而未遇,只得空手而歸。到家卻發現布萊恩教授寄來的一份錄影帶,緊接著詭異的事情便開始發生了,這份錄影帶似乎是“活的”。
將錄影帶放入電視機後,整個電視都似乎變成了“生物”,它有呼吸,有器官,而且不斷暴露出肉體的一面。
而他自己的身體似乎也發生了變異,他的肚皮敞開了一條縫,可以將錄影帶放置在其中,馬克斯本人變成了一臺人體錄影機。
馬克斯堅信布萊恩教授寄來的錄影帶可以引發幻覺,或者是腦瘤之類的疾病。便怒氣衝衝地再度拜訪,卻得知布萊恩教授已經死去了……
接下來的情節更加撲朔迷離,馬克斯的手與一把槍融合,其女友又好像被吸進了電視機裡,成為了二維的影像,Videodrome的掌管人是一家鏡片店的老闆,他發明出了一種陰極射線管讓馬克斯去體驗……
柯南伯格的電影就好比是一場兩個小時的幻覺與噩夢之旅,其中充斥著陰鬱不詳的氣息,以及人體與機械的相互異化。
要解讀《錄影帶謀殺案》,就不得不提起一部重要的社會學著作: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在1967年發表的《景觀社會》。
這本專著極為超前地預言了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社會發生的新異化。馬克思所提到的人-物異化已經過時了,人-景觀的異化將會取代它。
確實如此,當影像媒體愈發風靡的今天,人已經變成了社交軟體以及電視節目(抖音、快手、B站)上的“景觀”。
比方說當政府要封殺某個人,往往不會把他抓進監獄,而會抹殺他的“景觀”,比如封其微博賬號,禁播其參演的影視劇等等。
在今日,當一個人的景觀陷入了失語,他本人的存在感就歸零了。
同樣,《錄影帶謀殺案》也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人與影像媒體的異化。影像媒體變成了有呼吸有生命的活物,人卻和錄影機與槍械嫁接起來。
這也許是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催生下產生出的“新肉體”。
柯南伯格總能以殘酷而冷峻的視角直指當代社會的核心問題,他的電影就像一把手術刀,深入時代的每一絲肌理。
因此觀看他的電影,往往需要越過“B級片”的表面,把握這些視覺衝擊之下的深刻內涵,這才是真正走進一個導演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