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我是昨天下午才在網上看到《大秦帝國之天下》這部劇要在今天播出的訊息。當時最感奇怪的是,這劇怎麼還改了名字叫“大秦賦”了。

後來查了一下改名的原因,看到三種說法。

一是要過審的話,片名裡不能帶“帝國”兩個字。

二是《大秦帝國》系列原著作者孫皓暉因為之前兩部(《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與自己小說差別太大,於是版權到期之後不再同意劇方使用“大秦帝國”的原名——所以《大秦帝國之天下》或曰《大秦賦》相對於之前三部等於是另起爐灶的完全獨立作品了。

三是可能因為新出臺的限制集數政策,這樣七十八集的大劇只能分割成兩部,而第二部則用了“天下”這個名字,叫做“大秦賦之天下”,所以,“大秦帝國之天下”自然是需要改名的了。

第一種原因不敢妄揣。綜合來看,第二個原因恐怕是其中最重要的。

因為今晚我大概看了兩遍《大秦賦》的片頭,既沒有看到“大秦帝國”的任何字樣,更沒有看到孫皓暉先生的名字。

之前的三部劇,孫皓暉真正參與的是《大秦帝國之裂變》,並且是唯一編劇。全劇氣質蒼涼古樸,除了趙季平辨識度極高的配樂,孫皓暉無疑也是功勞極大。據說他小說原本就是劇本,因為找不到投資,才不得不改成了小說《黑色裂變》。

後面幾部包括《大秦賦》,作曲都是趙季平的兒子趙麟。趙麟也有不錯的作品,比如03年的《射鵰英雄傳》,但聽他為這幾部“大秦”劇所作的配樂,無疑與趙季平的《裂變》是有差距的。

《大秦賦》值得被關注,主要還是因為近幾年同類劇實在是鳳毛麟角。這類劇自然是擁有一批固定受眾的,且因其題材而自帶先天熱度。

而其這幾年的式微,除了政策限制之外,供給側無疑也有問題。

《大秦賦》第一集主要的情節是呂不韋帶嬴政之父公子異人逃離趙國回到秦國。中間穿插若干攻城、對陣的戰場大戲。

劇中對於戰陣的表現相當硬核,服化道具也超出前幾部遠矣。《裂變》戰爭戲,騎將的馬上無影腳有些雷人,道具也略欠考究,但從場面到群演卻都很有力道;《崛起》中的長平之戰比《裂變》裡的戰場規模大了很多,然而卻顯得凌亂倉促,完全沒法看。

《大秦賦》裡的秦軍士兵裝束則完全依照兵馬俑形象,甲衣也上了漆。趙軍騎兵追殺呂不韋、公子異人,遇秦軍結陣的場景,亦著意突出了趙人“胡服騎射”的成果。在趙軍騎射“放風箏”的戰術之下,秦軍立刻折損大半。

這一集中的戰場戲,除了表現自己“錢多”且“有考證”的特點,也試圖讓場面奇觀與主角建立聯絡。除了前面所說的“騎兵追殺”一場戲,攻城的場面也與追殺逃亡的主線相穿插。

可惜這種對照在第一集中用了至少兩次——第一次用能體現用心,第二次再用就顯得技窮和乏味了。

《大秦賦》第一集中呂不韋帶公子異人出趙國,可以對照《裂變》中白雪等人救衛鞅出魏國。呂不韋、白雪都是商人,一為史實人物、一為虛構人物,但卻用了相同的故事套路。所不同的是,《裂變》中除了完成劇情任務之外,還不忘表現戰國古道俠烈之風——看守衛鞅的魏國官員艱難做出抉擇後,決定放走衛鞅,然後自盡;《大秦賦》則是完全的簡化,呂不韋在城門口一番口舌,城門令便放他出了城——瀆職的城門令被隨後趕來的趙國追兵拿下。

實際上,故事到此,本不必如此倉促。呂不韋是商人,多錢善賈、長袖善舞,離開趙國,自可以有更巧妙的辦法供創作者想象。實際上對應此節的原著小說《大秦帝國·陽謀春秋》裡,處理方式也是大大好於目前我們所看的結果。

後來成為秦孝文王的安國君有子名“ 傒”,在史書上幾無事蹟。《大秦賦》第一集讓他出場,要他作為公子異人的對手,上演一場奪嫡大戲。目前來看,這種情節的出現,似乎也有偷懶的嫌疑。

當然在各種帝王戲裡用濫了的“奪嫡”戲碼倒並非不可以再用,比如《軍師聯盟》講曹丕與曹植的奪嫡戲,就頗為清新。

至於公子傒與公子異人的權鬥,是糟爛還是清新,還要等看過後面幾集再做評判。

《大秦賦》第一主角無疑是嬴政,但第一集在大量的戰場戲,以及呂不韋一行被追殺-陷入絕境-遇到救兵的迴圈套路之外,對嬴政的著墨委實不多。

這也能理解,在他成年之前,第一主角的任務,還是得由段奕巨集的呂不韋來承擔。

但這樣看,第一集的問題卻更加明顯。

這一集結尾處,呂不韋、公子異人一起望向咸陽城牆,呂不韋向他承諾,要幫他拿下整個天下。如此看來,兩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傳統史書中所言的“奇貨可居”之外,還有建立在然諾、共勉基礎上的朋友情誼。

可惜這部分情誼,卻在燒錢的戰場大戲、追殺逃亡的迴圈套路,乃至虛構的奪嫡佈局中,被稀釋掉了。

最後補充一句,歷史上的秦都咸陽城,可能是沒有城牆的……

381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54歲劉嘉玲流產戲尷尬被嘲沒演技,這部豆瓣8分電影證明她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