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新片被點名,陳凱歌的虛無理想情懷,該放手了

《演員請就位2》落下帷幕,當看到陳凱歌的短片《寶貝兒》的時候,閒雲心裡咯噔一下,陳導恐怕要攤上事了。果不其然,隨後諸多官媒點名陳凱歌的《寶貝兒》,直指要害:別以身試法,實施代孕技術或可構成犯罪。

2天過去了,陳凱歌並未作出任何迴應。

這事要完全怪罪陳凱歌,貌似不太合適,畢竟在內審樣片中,陳凱歌也拍攝了警察進入醫院進行調查的鏡頭。

問題出在為什麼播出版中,偏偏又減掉了這一幕?

是陳凱歌剪輯權的喪失?還是節目組或者陳凱歌有意為之?

這恐怕只能由當事人給我們答案了。

但這些年,陳凱歌作品總是用虛無理想化主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寶貝兒》從導演角度看,應該是陳凱歌比較得意的作品。

一直追求意境表達的他,在短短30分鐘的時間裡,儘可能地訴說著自己關於社會的一些思考。比如女人和男人的主導地位、比如酒託、代孕和一些底層人的掙扎。

胡杏兒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從此生活陷入低谷,在陳宥維開的酒吧裡當酒託、婚託,她生活的目的就是買一個代孕出來的孩子。任敏飾演的角色是一個為了錢,幹了代孕勾當的女孩。

怎麼看,她們都不算是正面人物,但在陳凱歌的美化下,她們成了影片裡的主角。

一如下圖中三人的位置。

任敏和胡杏兒背對背,成為畫面的主角,暗示著兩人都在幹不為人知的勾當,各懷心事。陳宥維的男人角色成了附屬品,全程被兩位女人的思維方式所影響,在胡杏兒傷心的時候,默默地遞上了一杯酒。

女人是整部影片的主角,每當出現男女同框畫面的時候,這種表達出來的意思非常明顯。

閒雲一直認為,陳凱歌對於劇本的把控有種非常痴迷的狀態,甚至高過了當導演,除了僅有的幾部,比如《霸王別姬》《黃土地》,陳凱歌幾乎參與他每一部電影的編劇工作,而且署名都是妥妥的第一編劇。

這樣做的好處有一個,就是幫助他更加牢固地掌控電影的製作,更加便利的表達陳凱歌自己的思想。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導演成了一言堂,沒人能、也沒人敢挑戰他的權威和合理性。甭管他說的是不是合理,演員都要無條件地服從。

陳凱歌會在《演員請就位2》中,不厭其煩的跟演員們講戲,極其追求細節,一個動作、一個臺詞,都要按照他的理解和要求來進行。

比如指教張海宇一定一邊喝啤酒,一邊說臺詞。

張海宇只能按照陳導的要求,邊喝邊說,卡了無數條,直到陳導滿意為止。

也許陳凱歌想追求老演員邊吃飯邊說臺詞的感覺,這沒問題。

但是真正的生活中,誰能做到邊喝酒邊說話呢?

嘴裡面含著水跟含著飯說話,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不相信的大可一試。

但不會有人去質疑陳導,因為他的權威性,沒人敢挑戰。

上一個質疑他的李誠儒,強不強?還不是被陳凱歌好一頓諷刺?

再回到短劇《寶貝兒》。

短片《寶貝兒》的編劇工作,陳凱歌有沒有參與,我們不得而知。但影片的結尾,充滿了陳凱歌電影的典型特點——擺出一個問題,然後戛然而止。

《寶貝兒》聚焦的是胡杏兒、任敏、陳宥維三個人的一些掙扎,高潮則是任敏生下孩子,胡杏兒抱走的一幕。看起來這是最完美、最美好、最理想化的結局,女人得到孩子,男人並不介意,然後會給另外的女孩以愛情。

貌似皆大歡喜。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只出現了下面一句話:“代孕是.....明令禁止的行為”

這就有點投機取巧了。

如果想要表達主人公的掙扎,或者由代孕產生的一系列反應,其實完全可以從知道代孕或者抱走孩子的那刻起進行拍攝。

但影片過於描述兩位女主前面的艱澀和痛苦,難免有美化的嫌疑,同時也讓影片看起來虎頭蛇尾。

有人說,影片是短片,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這說明,你沒真正的看過陳凱歌的電影。

陳凱歌在多部電影中,都有這樣一種通病,用虛無、浪漫、理想主義來表達他的思想。

常用的手法,也是擺出問題,戛然而止,把思索留給觀眾。

《霸王別姬》後,陳凱歌最好的作品《和你在一起》就是如此。

主人公劉成(劉佩琦飾演)為讓從小拉小提琴,非常有天賦的兒子劉小春(唐韻飾演)成名,帶著他到北京拜師學藝,先後碰到了陳紅、王志文和陳凱歌飾演的角色,王志文飾演的江老師像一個隱居的大師,陳凱歌塑造的餘教授則是殿堂裡的權威。

跟著餘教授就能成名成腕,餘教授為了刺激劉小春的感情,給他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他不是劉成的親兒子,他是在火車站被劉成抱養的。

在極度壓抑下,劉小春做出了最後的選擇,放棄成名的機會,跑到火車站給老爸拉了一首小提琴,兩人擁抱在了一起,但他的眼睛裡依然充滿了渴望,臉上並沒有多少感情。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陳凱歌並沒有揭示劉小春這個天才小提琴手,最後能不能成功。

但陳凱歌替他做出了選擇,普通人就得去追求親情感情,那些成功的機會,就留給那些庸俗的有錢人吧。

看起來非常高尚,人物動機也非常感人,但這種理想化的存在,證明了陳凱歌對於普通人的認知總是一廂情願,其實——我們更渴望成功。

親情,我們並不會因為成功而失去。

最近的《白晝流星》備受批評——本質上也是理想化狀態的外放,引起觀眾的不適。

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一對少年流浪兄弟、問題青年,積習難改,就因為目睹了神舟飛船成功著陸,內心產生了極大震動和洗禮,命運就此改變。

為了讓這倆問題孩子幡然醒悟,在見到飛船著陸這個高潮後,陳凱歌還增加了李叔生病倒在了大沙漠的片段,想要再次昇華。

然而,這種理想化的設定,觀眾並不買賬。

且不說,兩個孩子怎麼能闖進飛船著陸點,單說飛船降臨和留守脫貧致富之間,到底誰先誰後更加的合理?

追求藝術的理想化,反而看起來更加的虛無縹緲和不現實。

從觀眾的角度看, 也就難以信服。

陳凱歌的長處在於用大量的篇幅進行影片鋪設,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思想,其實非常簡單。

《和你在一起》《荊軻刺秦王》《無極》等等,都是如此。

《荊軻刺秦王》無非是要呈現秦王的偉大——並不否認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

《無極》更甚,陳凱歌用了116分鐘,去刻畫一個奇幻世界以及各種情感糾葛和選擇,想要通過莎士比亞式的對白,講述一段深奧玄妙的哲理。結果被胡戈一句惡搞,直接破功:“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但陳凱歌這些年卻一直執著於此,生怕觀眾看不明白。

更怕觀眾不理解他的深奧。

然而,觀眾理解的點和他要表達的點,並不相同。《寶貝兒》就是如此,陳凱歌大概是希望關注代孕這一類人群的難處。但觀眾會直接給出一個反饋:代孕違法。

陳凱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過度完美的理想,會因為沒有觀眾這個基礎而顯得特別虛無。

趙薇在《演員請就位2》上的作品《劇場》,也說了,觀眾其實什麼都知道,他們不是傻子,只是有時候不說。“在藝術面前,其實是人人平等的。不是因為你的藝術修養有多高,你講的話就一定對。也不是因為你毫無見識,你就沒有審美與判斷。”

陳凱歌並不是一個沒有思想深度的導演,他很想把對生活的感受都裝進去,只是袋子裡太多理想化的東西,跟觀眾眼中的現實相比,總顯得格格不入。

陳導,這種理想情懷,真的該放放了。

1562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大哥演配拿遍大獎,二哥風頭曾蓋過李小龍,爾冬升底氣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