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s女兒許曦文再次登上熱搜。
她為某品牌拍攝了一組主題為“超模臉,厭世顏”的照片,照片中的她衣著個性,氣場全開,極具表現力。
許多網友都被這種高階的美征服了。
“好好看!我吃這種顏。”
“太有氣質了!”
現在的許曦文是很多時尚品牌的寵兒,她的衣品和氣質讓她走上了璀璨的超模之路,可她並非天生如此。
幾年前,汪小菲還在綜藝裡吐槽小s的女兒穿得像保姆,可這個女孩始終在追求美,修煉美,最終破繭成蝶。
會審美的孩子,終將與眾不同。
其實,我們的一生中,小到拍照穿衣,大到人生選擇,沒有一樣不被審美左右。從小培養健康、完善的審美觀是對人生最好的投資。
研究表明,2-----5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這是孩子審美髮展至關重要的時期。兒童教育家孫瑞雪說,“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幫助孩子懂得美,就是教會孩子生活。
因為,會審美的孩子才會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會打扮的孩子有多棒
近日,孫莉在微博上晒出了女兒多多手繪的旅行日誌,再次收穫一大波羨慕。
雖是一頁小小的手帳卻顯示了多多不俗的美術功底和審美趣味,孫莉看後也不禁感慨,“想起去年的旅行,彷佛就是昨天”。
年紀尚小的多多是一個妥妥的才女加美女。
她有才,通繪畫,會書法,能走秀,能配音,還彈得一手好鋼琴。
她愛美,8歲塗口紅,9歲打耳洞,13歲染頭髮,在追求美的路上無懼爭議。
可爭著議著,一個更自信大方的黃多多誕生了。這些年,她每一次閃光的時刻都伴隨著得體的妝容、出挑的穿搭,這些外在之物讓她的一顰一笑更有底氣。
她是一個會打扮的孩子,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或許有人會說,豐盈的內在才是人的底氣,關注外在美的人都很膚淺。
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在醜陋的皮囊裡尋找美麗的靈魂呢?
猶記得李小璐的女兒甜馨剛出現在綜藝裡時,因為長相不出眾衣品也一般而被網友們群嘲,“醜”“土氣”成了她的代名詞。縱然父母有著耀眼的光環也沒能幫她避開網路暴力的陰影。
而現在,甜馨長大了,五官長開了,也更會打扮了,每次的街拍都備受稱讚。以前嘲笑她的網友也會說,“甜馨真是越來越美了。”
同一個孩子,就因為外在的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不要小瞧穿衣打扮,它傳遞出來的資訊可不一般。
人們習慣通過衣著來揣測一個人的身份、家境、性格、修養等資訊,並由此決定好惡。
而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不斷形成、完善的,經常接收來自外界的積極反饋內心才會變得Sunny自信。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米麗考格斯蒂爾在研究中發現:
根據他人的外在特徵來判斷對方性格的傾向,從孩子3歲起就開始了。
審美可以影響孩子的人生,它並不是一句虛話。
況且,美麗的外表和富足的心靈並不衝突,二者兼得,未為不可。
孩子打扮就是不務正業?這是對美育最大的誤會
幾年前看《虎媽貓爸》的時候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
趙薇發現女兒塗了指甲油,當即就要給她擦掉,女兒奮力反抗哭喊著,“不要,我就要化妝!”
趙薇邊擦邊說,化妝的孩子最難看,不化妝的孩子才是最好看的,我都是為你好,你懂不懂?
女兒爭執不過只能哭著說,“媽媽騙人!”
這恐怕是大部分中國家長對待孩子打扮的態度了,一談到孩子化妝打扮就如臨大敵。因為在這部分家長的認知裡,打扮就是不務正業,就是壞孩子,好孩子應該衣著樸素,一心學習。
殊不知,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影響一個人生活品質的卻是審美能力。缺失了審美能力,再多的知識、金錢,再高的地位、權勢都無法彌補。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更為重要。
孩子愛打扮了,美育的契機也就來了。
馬雲十分重視“育”的作用。在《重回課堂》的演講中他說,“中國的教相當好,但是中國的育實在太差,體育、音樂、美術,這些東西基本上我們的中小學就沒有重視過。其實老師讓學生一輩子最容易記住你的,是從音樂、美術、體育裡面告訴他做人的道理。”
“音樂、體育、美術這些東西,讓一個孩子真正成為一個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
深以為然。
提出美育概念的席勒也說過,審美可以完滿人性。
孩子愛美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壓抑、摧殘孩子的愛美之心實為扼殺孩子的天性。
不妨把打扮孩子當成美育的途徑,在打扮的過程中同孩子一起感受美,領會美。
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
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美育的問題上都很苦惱,沒錢、沒能力、沒時間似乎都是美育路上的攔路華。
其實,美育就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讓孩子有接觸美的機會
偶然在一檔綜藝的預告裡看到了戚薇的女兒lucky,瞬間就被圈粉。小姑娘一出場就自帶光芒,活脫脫一枚行走的時尚icon。
爸爸叫她去換衣服,她利索地換上牛仔套裝拉著她的小箱子出現在鏡頭前,明星範十足。
看到媽媽化妝,她眼睛都亮了,“媽媽你好漂亮,我想要這個口紅,想要這個睫毛,想要這個化妝品。”
當工作人員問她想做什麼工作時,她毫不猶豫地說,“做化妝品。”
雖然才3歲,但lucky的時尚品味遠超一般人,戚薇也誇她,“品味不輸於我。”
其實,lucky的好品味並非天生,而是長期耳濡目染培養出來的審美直覺。
還記得一個細節,lucky在車中哭鬧,爸爸怎麼也哄不好,這時戚薇對lucky說,“媽媽口紅還沒擦,你幫我選一個顏色好嗎,你看媽媽這一身,配什麼顏色比較好看。”
說著,遞給lucky一捧口紅,lucky瞬間就不哭了,專心地挑出一支口紅遞給戚薇,“媽媽塗這個吧。”
戚薇還在採訪中說,搭衣服、選口紅是lucky很喜歡做的事,她不僅愛給自己挑也愛給爸爸媽媽挑,連香水都少不了她的把關。
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可以影響人,也可以同化人。
自然,近美者亦美。
父母越懂美,孩子就越會美。
海明威說,“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無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
同理,如果你讓孩子接觸美、感受美,那麼這種感悟美的能力也會伴隨她一生。
尊重孩子的審美
愛美,是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追求美,是每一個孩子必經的人生歷程。
有位媽媽在文章中分享了她的美育觀點:尊重孩子的喜好,併力所能及地滿足她。
“她喜歡怎麼穿就怎麼穿,她想要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有些飾品乾脆買回材料,讓她自己DIY 。”
她說,孩子在搭配上也進過一些坑,但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平日,孩子也很樂意做些飾品送人,幫她插花、擺設家居,而這一切都是有趣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
想讓孩子形成獨立的、專屬的美學理念就要學會放手,放手讓他自己去看,自己去選,自己去分辨,自己去思考,只有這樣,他才會成為不依附於任何人的審美個體。
前幾天,我和閨蜜一起逛街,閨蜜帶著她不到4歲的女兒童童。
路過童鞋區,閨蜜看中了一雙單鞋,讓童童趕緊試一下,童童卻不太樂意,“媽媽,我不喜歡這雙鞋。”
閨蜜很不解,“為什麼呀,很好看的,你穿上就跟小仙女一樣呢。”
童童說,“我喜歡那一雙。”
順著她的目光,我們看到了ON SALE標誌下的一雙粉色鞋子,鞋面上印著小豬佩奇的圖案。
在童童眼裡,閨蜜挑選的這雙款式和品質都更上乘的鞋子比不上印著小豬佩奇的鞋子。
最後,閨蜜還是買了粉色的鞋子。童童當即就換上了,一路上蹦蹦跳跳。
這件事後,我就很欣賞閨蜜,當孩子和她在審美上產生分歧時她沒有干擾孩子的想法,而是選擇尊重。
審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每一次的選擇和探索中逐漸生成的,不讓孩子去嘗試就是扼殺他的美感。
蔡元培先生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而尊重孩子的審美,是美育的基礎,一個有信心的孩子是更懂美的孩子。
讓孩子明白,審美應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
有檔節目叫《不可說》,有一期的嘉賓是天然美女王諾諾和整容美女吳曉辰。
站在兩個端點的人圍繞“美”展開了一次對話。
王諾諾是逃避美,言辭之間總是否定外在美。
這樣的心態源於她小時候的經歷。
媽媽擔心太好看不利於她的健康發展便讓老師經常打擊她,沒想到打擊得太厲害了,讓她非常自卑。
因此,她刻意避開外貌對她的影響,她說,不希望別人用“美麗”“好看”這些字眼評價她,而是希望別人能關注她的內在。
可是,在節目裡,她注意到鏡頭拍她左臉時想換個位子,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左臉不好看。
明明是愛美的人,卻不敢承認,明明不缺顏值,卻總是自我否定。
而吳曉辰是追求美到極致。整容上癮,在臉上花了400萬。
每一年,她都會做一次大型手術,即使在整形專家看來她已經無處可整,她依然能挑出自己的缺陷。“因為每一年流行的樣子都不一樣,你也要跟著流行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頭兩年喜歡那種臉部填充下巴尖的,但是現在覺得五官平淡的比較耐看,那就再去變。”
究其原因,因為外貌不佳,她受過不少冷遇,而整容變美讓她看到了人生的出口,每一句他人的“你變好看了”都是她的歡喜。
兩個看似不同的人,其實一樣。當她們還沒確立起自己的審美理念時就被外力侵襲了,否定和質疑讓她們丟棄了自我的認知,不得已順從外界的好惡。
能力出眾如她們,缺乏了審美主見,在這條路上也走得壯烈又艱難。
我們無權評判別人的選擇,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有自己對美的見解,不因別人的話語而自卑,也不用他人的喜好來塑造自己,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更有力量?
在孩子審美髮展的關鍵時期,多給他鼓勵和讚揚,少一些控制和替代,讓他的思想站穩腳跟。
審美可以特立獨行,但不能隨波逐流。
愛美有度,家長還需把關
父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來要求孩子,但也不意味著放任不管,畢竟孩子的思想不是很成熟,有時候對美的理解會走上極端。
近些年,孩子間的攀比之風愈演愈盛,許多小孩把品味和錢聯絡起來,覺得衣服鞋子、包包配飾越貴就越時尚,甚至有些孩子不顧家庭經濟狀況強迫父母給自己買名牌。
審美不是虛榮,孩子要懂美離不開健康的審美觀。
侄兒7歲了,在一所私立小學讀書,同學們家庭條件都不錯,雖然年紀小但偶爾也會談論起爸爸媽媽帶他們去哪兒買衣服,買玩具,說出來的地方都是一些高階商場。
我一直擔心侄兒在這種環境裡會變得很物質,嫂子卻輕輕一笑,“他呀,隨我,不挑的。”
嫂子說,她帶著侄兒去買衣服,高階商場也去,路邊小店也去,只要衣服品質過關,樣式也喜歡,就會買回來,是不是大品牌並不考慮。
美國教育專家簡·尼爾森在合著版的《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孩子們是通過你怎麼做來學到自己的價值觀的,而不是通過你怎麼說。如果你過著一種物質至上的生活,孩子照你的樣子學,你就不要太驚訝。”
父母的模範作用,在審美中同樣適用。
審美是舒適而非勉強,是情趣而非功利,這其中的“度”還需父母向孩子展示。
吳冠中先生說現在的社會,“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看不到美的人生,是可怕的。
所謂“美”,包容萬物。肉眼可見的是外貌言行,藝術自然,肉眼不可見的是人生態度,價值取向。
可是,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美麗的靈魂,一個好的載體才會讓美麗更有價值。
好好打扮孩子,給他一顆追求美好的心,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
1 #
-
2 #
孩子就該穿的漂亮。
-
3 #
審美真的很重要,要從小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不要再說什麼外在美不重要啥的了,說實話,現在大家都這忙,誰能一眼看到你內心去。不還得,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馬爸爸的審美就很高明,一款衣服來一打,換個顏色就行了,心思這東西需要的地方太多了,會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