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尤其是剛從《演員請就位》中退出的李成儒老師,目前在《我就是演員》中擔任召集人,有這樣一位心直口快的前輩加盟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畢竟一個節目總需要敢於說真話的人。

然而《我就是演員》僅播出一期就狀況連連,甚至一條“為什麼這麼多演員參加《我就是演員》”的話題直接空降熱搜,且熱度居高不下掀起網友爭論。

這其實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非常有深度的拷問。

當歌手和演員這兩種職業再度被串聯了起來,娛樂圈這幾年慣用的遮羞布也隨之被揭開,背後藏著所有人都知道但卻不能說的秘密。

首先說說影視、音樂兩棲藝人的概念。

早年很多香港明星因為頻繁出入歌壇和影壇,故而被譽為“全能型藝人”,尤其是張國榮、梅豔芳那個時期這種情況極為普遍。

以至於現在還能叫出名字的老牌香港藝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家喻戶曉的歌曲或者影視作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千禧年。

客觀來說唱歌和演戲兩者並不分家,一位優秀的藝人真的可以同時在兩個行業裡做到很好。

但是近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來,娛樂圈似乎出現了新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歌手開始拍戲,而大量演員也出現在晚會、音綜的現場,看上去一切彷彿回到了早期香港藝人那樣的盛世,但實際上情況卻不容樂觀。

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現在的藝人轉型,原因和當年香港藝人完全不同。

如果說張國榮、梅豔芳這些巨星是因為單一的影視、音樂已經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故而雙管齊下成就多份輝煌。

那麼現在的跨界藝人就是因為實力不濟,在原本的圈子發展困難才主動尋求突破,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不言而喻。

我們不針對任何人,所以不單獨把李汶翰拿出來說,但是出道多年卻始終不溫不火,除了運氣問題之外也確實需要反思一下業務能力了。

縱觀這些年批次生產出來的男團/女團,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內娛在周邊產業尚未建設完全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飽和跡象。

而隨著時代不斷進步聽眾審美也在加強,現如今大家對於好的歌手要求已經變了。

過去最吃香的“偶像派”開始力不從心,反而是“實力派”慢慢佔據了上風,這一點在周深、華晨宇還有鄧紫棋、毛不易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之所以會反覆提及這幾位歌手,除了熱度確實很高之外,他們展現出來的實力足夠被拿來當成教科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如今顏值只能算次要條件,唱得足夠好才是最關鍵的殺手鐧。

只有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流量”恰恰就是這正在退去的浪潮。

另外華語樂壇更新換代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一年兩檔甚至更多的選秀節目,再加上其他類似的比賽和綜藝,一線以下的偶像數量過於巨大,這種情況下想要在歌壇出頭難如登天。

轉型成為演員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一定是很多偶像歌手目前的最優解,於是越來越多歌手開始扎堆衝進演員行列,參加《我就是演員》這種節目更是成為了捷徑。

可是到頭來業務能力不過關的idol既不像歌手也不像演員,只能如熱評中說的一樣當個“愛豆”。

對於這些被資本推上舞臺的年輕藝人,真的表示非常同情和理解,因為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他們想這麼做,而是公司要求必須這麼做。

但這並不意味著是“應該”的,依然有很多優秀的idol做到了。

比如早期歸國四子就紛紛轉型成功,包括新生代的頂流蔡徐坤,以及隊友王琳凱等人都相當優秀,既然有人可以做到全面開花那就證明並非“事不可為”。

最後真正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娛樂圈正在退步,藝人們平均水準正在下滑。

造星運動刺激了整個大環境的飛速發展,但卻沒有解決質量上的根本問題,這或許也是李成儒和郭敬明會發生激烈衝突的原因,對待藝人他們標準就有所不同。

希望大家能夠儘可能冷靜地理解這個現狀,歌手參加《我就是演員》的本質是偶像派迫切需要轉型。

而轉型的原因則是行業競爭壓力過大,光靠優秀已經很難成為走紅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點在《追光吧哥哥》和《乘風破浪的姐姐》裡也有所體現。

只能說浮躁的年代終究需要更多沉澱,而資本和藝人都已經等不及了。

再說直白一點就是割韭菜的週期越短越好,至於韭菜們怎麼想沒人在乎。

這些話相信圈內大多數人都明白,但卻始終藏著掖著不願意找出來說,亦或者說出來就是不合群,於是只能自己默默探尋出路。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而且需要資本、藝人、粉絲、路人的共同努力,加油吧各位。

4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追光吧哥哥:嘉賓表演太油膩,汪東城當眾懟地板,網友直呼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