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吳彤對這一質疑的正面迴應:「越來越多的青年演員流入影視行業,這個群體稱作『愛豆』,我希望在新一季引入這個群體,讓觀眾和業內看到新市場下的新演員的現狀,並給到這些新演員成長的空間。」
而這個話題,也由播前延續到了播後。在昨晚首播至今的38個微博熱搜上,這類話題仍然強勢霸榜。比如熱搜TOP1的#於正說李汶翰能力太差了# #姜潮 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我演技差了#,熱搜TOP4的#為什麼這麼多歌手參加我就是演員#。
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這一季的「題眼」——
如果說,第一季做的是「老戲骨」,第二季做的是「一線演員」,那麼,第三季與其說做的是「愛豆」,不如說做的是一群與前兩季有差異化的另一種型別的「演員」,他們介於入門與非入門之間,仍在徘徊、猶豫、試探,同時,他們又是市場的熱門,這種矛盾之下,排斥他們進入其實不如幫助他們進步。
演員之「道」:不懂人性,何談演技?首期節目看下來後,筆者是十分感動的。
我能感受得到,為了幫助立住本季意義,節目組其實做了很多努力。
整個節目其實形成了一個涇渭分明的「輿論場」,明顯劃分成為「兩種人」,一種是「入門的人」,包括了演技考核官章子怡、製片人考核官於正、表演指導郝蕾、張頌文、劉天池、演員召集人李誠儒,以及部分已經「通」了的演員,這群已然理解表演的人,彼此有一套互通的話語體系,有一個基本共通的審美標準;
另一種人則是「未入門的人」,以臺上的年輕演員為主,比如首期節目的李汶翰,他甚至還沒了解自己內心到底是否熱愛表演,更別談理解演員的本質、演技的藝術;比如王霏霏,她雖然熱愛演戲,但也仍在自我懷疑階段,來到這個舞臺就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成為演員?有沒有成為好演員的潛質?」
然而,恰恰是這兩種人之間語言體系與思維體系的區別、衝突甚至矛盾,才讓觀眾幡然醒悟到演員這個行當「入門」與「不入門」的確存在天壤之別,也才在對撞中,更讓普通觀眾感受到演員這個行當的「道」——
演員,是一個要有極強生命感悟力的職業。所謂演技,其實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社會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這才是很多年輕演員不入門的原因——對複雜人生缺乏理解。
不懂戲,本質是不懂人生。
這個「道」,幾乎貫穿在節目中的每一段表演中。
為什麼李汶翰演不好韋小寶?因為他所理解的韋小寶就是一個「丑角」,所以他的表演就是去做醜態、怪笑。但李誠儒卻指出,韋小寶之所以能夠又得到皇帝信任、又得到天地會信任、又有七個老婆紅塵作伴,這個人物的底色必然是真誠的、仗義的,而不是醜陋的。因為缺乏對人物本質更深度的理解,自然塑造不好深度的人物。
為什麼王自健演得好餘歡水?就是他抓住了這個小人物複雜的矛盾性,既浮誇愛吹牛,又柔軟保護家人。屋內戲的荒誕與屋外戲的走心,形成強烈反差,但又無比真實,這讓觀眾看到人的厚度。
這個「道」,除了這種形而上的、本質的道,還有很多演員之為演員的「道理」。
於正說,「專注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章子怡說,「誰不是一邊破碎一邊前行呢」。
節目之中,金句高能頻出。因為,這些入門的人,都是已經參透了演員這個行當的門道,所以都會在不經意間分享很多多年沉澱下來的肺腑之言,都是很有智慧、引人深思的。你會感受得到,這些人物之所以成功,的確是參悟了一行之道。
事實上,這些年在熱搜上、在熱議上,已經歪曲與標籤化演員這個行當,讓我們覺得演員就是一群享受高光但是內裡膚淺的「名不副實」的名人。但是,這個節目讓人看到,演員,絕非一個膚淺的行業。相反,想要做一個好演員,一定是對人性、對社會,有著深刻人文關照甚至哲學思考的,一定是有思想的人。
所以,節目名字的「我就是演員」在本季題眼與語境之下,也就顯得更加意味深長,尤其「就」字,是個篤定的、確信的表述,「我是演員」和「我就是演員」,一字之差、差別萬千,而這,也是節目組向每位年輕演員發起的直至內心的拷問。
演員之「術」:演技的門道在哪裡?道,是形而上的,術,則是形而下的。
這個節目,不只是一群「入門的人」對著「未入門的人」坐而論道,更多時候,則是躬身下場,以前輩帶後輩,手把手地打樣、教戲。
首期節目之中,最讓筆者感動的是幾位前輩聯合給李汶翰教戲,目前的他,是對人物情緒缺乏共情,對戲劇環境缺乏理解的零基礎,完全不得法門。於是,張頌文給他創造一個戲劇情境,關鍵詞是「家境一般」、「久未接戲但很努力」、「試戲被拒」,此刻突然接到母親電話如何反應。
他的表現,不僅蒼白、缺乏層次,甚至沒有面對手機鏡頭的對話感、真實感(然而,其實目前很多偶像劇年輕演員幾乎同款水平)。接著,前輩們讓他坐在臺下看張頌文是怎麼演的,結束之後,章子怡、李誠儒還非常細緻地給他講剛才那段戲好在哪裡?張頌文的一步三回頭的處理,表現他的留戀;疊衣服、還戲服的細節,表現他對演員行業的敬畏;蹲下來避開父親抹淚,則是這段戲的「戲點」。
所以,這季《我就是演員》才定義為一次「鍊金之旅」,因為這確實是「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既有打樣、對比,能讓年輕演員知道「什麼是好的」;又有點撥、講解,才能讓年輕演員明白「好在哪裡」。
其實,不止對於年輕演員是鍊金,對於普通觀眾也是科普。人們往往可以辨別什麼是好的演技、什麼是差的演技,但是好在哪裡?往往只是混沌的感覺,卻難有專業的認知,而這個節目中,這些「入門的人」則在這種「術」的探討中,把好與不好拆解的絲絲分明。
而這,也是這個節目的意義所在,如果他能夠從本質上提高國民演技審美,那麼,就不會在存在劣幣驅逐良幣,觀眾將會影響市場,淘汰無法跟上國民演技審美的劣質演員,創造優秀演員更大生存空間、發展空間。
所以,筆者非常理解以及贊同吳彤談本季啟用愛豆的觀點——因為這個正是目前影視市場面對的真實境遇、主要矛盾。
因此,筆者認為恰恰這一季的《我就是演員》不是「偶像劇」式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式的。
演員這個行業很特別,毋庸置疑,它必然是三百六十行中,上熱搜頻率最高的一行。
這個矛盾是該擱置還是解決?
《我就是演員3》選擇了後者,本季剛剛開始,很難說它到底能推動多少、改變多少,但是,它必然開始引起更多人對此的關注以及探討,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