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上映一週,很多媒體做了介紹與宣傳,並且鼓吹電影的“技術”點,目前電影評分7.1分。
但是相比於他的其他電影,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觀影結束後評價並不好看,對其進行抨擊?
在當代華語電影導演中,李安可以說是最特殊的一位。細數李安過往,也的確有很多值得圈點的。
在他的導演生涯中,李安拍片不多,卻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等。另外,李安還是電影史上第一位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導演李安在世界影壇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視的,他至今完成了14部電影長片,並且都取得了讓人稱羨的成績。
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09年《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7年《色戒》、2005年《斷臂山》、2003年《綠巨人浩克》、2000年《臥虎藏龍》、1999年《與魔鬼共騎》、1997年《冰風暴》、1995年《理智與情感》、1994年《飲食男女》、1993年《喜宴》、1992年《推手》。
但是歷史不代表現在,過去的水平依舊會被縮水。比如陳凱歌導演,一部《霸王別姬》後,再也沒有同水平的優秀電影可以匹敵。
那麼這部新電影呢?
畢竟這部電影的宣傳介紹是這樣的:
"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祕殺手的追殺,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而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一個50多歲的人,忽然遇到一個20多歲的自己還要來追殺自己,這怎麼聽都是一部妥妥的科幻大片啊。怎麼著也得是《原始碼》《黑客帝國》《重返20歲》(美國版)這種經過時光隧道、平行空間穿越回過去或者將來的科幻電影。
結果這部電影竟然是一部——武打片?
如果概括這部電影真正的劇情,我認為也許是這樣:
"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專業技術十分精良,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祕殺手的追殺,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在跑酷打鬥中,發現真相是:這名殺手是被克隆的自己,而背後的大老闆只是想要他的戰士永遠在戰爭中保留年輕、勇氣和無恥,這樣就能永遠保持戰鬥力。"
並沒有多少深度的故事設計,也註定電影思想內容的淺薄。
為了政治正確,電影中必須有一個亞裔、一個黑人和一個女性,背後的大BOSS也要是白人男性。電影的組合很豐富,但是故事內容卻並不豐富。女性角色的作用就是被主角保護,亞裔的作用也只是一個導遊(開車、開飛機、訂房)。全程都是男主角一人的英雄主義。
這便無怪乎觀影后網友們評價電影簡單。
比如豆瓣高票點評:
因為公道在人心,觀眾不會被糊弄。
"沒意思。不好看,不刺激,沒懸念,不科幻。"這是我看到的最能概括這部電影的評價。
我承認我是被電影的簡介吸引進電影院的(當然原聲電影比配音的便宜也是一個吸引點)。
如果刺激只是因為武打鏡頭,香港電影在二十多年前就做到了,香港邵氏老電影、成龍、李連杰的武打電影,哪一部不是真刀真槍的刺激。時隔二十多年後,還以過去的水平糊弄觀眾,行不通。
李安的武打夢,從他的第一部電影就能看出。
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中,就藉著主角之口說出:香港電影武打片不好看,那不是武打,那是瞎打。
李安所理解的武打片,是有著中國傳統功夫技巧的,比如太極拳的剛柔並濟,比如招招有套路。這的確是中國武術的優良傳統。
在《雙子殺手》裡,有很多武打鏡頭,每到激動之處,為了顯示功夫的厲害,多次運用慢鏡頭,在緊張的氣氛下忽然鬆弛。也許李安認為在武打動作中忽然慢放,可以表現技術精湛和氣氛的懸念。然而過分使用慢鏡頭,只會強行打破節奏。
這種強行慢放的鏡頭,與快速穿越幾大洲的環球旅行相比,更加顯示出節奏的混亂。
一直在跑酷的殺手
"沒有燃點",這也是一個值得吐槽的地方。對這個問題,個人感覺是因為太"貪心"。
李安也許太想在兩個小時內裝下太多東西了,所以一直奔跑、飛馳、穿越幾個大洲。看到電影裡數次私人飛機的畫面,我甚至想,這是不是給私人飛機做的廣告?這廣告也太硬了吧。
正是因為內容過多,節奏很容易被打擾:一下在美國,一下又到哥倫比亞,再一夜又到了歐洲。來回穿梭時,我除了記得夜空中呼嘯的私人飛機的轟鳴,並沒有在當時悟出頻繁轉場的目的。也許,只是為了:我拍這部電影可是去了很多地方,你看多用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視覺盛宴正在被開啟,它正向我們顯示著電影的無限可能。"
電影一直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但是如果一部電影只有“技術”值得鼓吹,什麼120幀的3D大熒幕,什麼親身感受的震撼,那隻能說明電影本身思想內容的淺薄。
且不說現在國內很多影院的螢幕根本做不出這個技術,導致觀影效果大打折扣。一味強調技術工具的作用,就要小心馬克斯·韋伯對"工具理性"的提醒:雖然工具在短期有顯著功效,但是長期來看卻會帶來更大的副作用。
不要把手段當目的。
電影畢竟是電影,是藝術內容與技術的結合。忽視技術手段或者忽視藝術內容,都是畸形走路。
就像有網友評價說:
這麼強調科技,難道李安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給觀眾看的,而是給電影院做技術宣傳的?請不要因為技術走的太快,忘掉了應該被重視的藝術、思想與內涵。只強調技術的革新,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電影思想內容的淺薄。
過於關注形式,便會忽略內容。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相比技術,更關心電影本身好不好看。
有客觀的觀眾評點:"鏡頭很不錯,劇情不出彩。"
撐不起劇情,影院觀看時,也只能獲得一時的爽感,但是還會再去影院二刷嗎?不會了。
只是可能目前還是可能,如果李安原本想建起一座新的可能性的燈塔,那麼現在李安只做到了把磚從別處搬來這一步,搬的還都是別人家的磚。
但是,你要說有沒有值得誇獎的地方?當然有。
"只有爛電影,沒有爛演員。"
這部戲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他們自己,當你看到電影時你也會感嘆:這就是他們自己,就活在這部電影裡。但是內容的簡單限制了演員,他們本可以更出彩。
最後,如果你問我這部電影好看嗎?
我會說:好看。
還值得再看嗎?
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