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萬達集團在官博上釋出了老總王健林的日程表。日程表裡顯示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一天之內要飛兩次,單日行程累計超過5500公里。
即便是每天飛來飛去,幾乎把自己當成了空中飛人,他的日程裡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各種簽約儀式外,也不會缺少健身這樣的"小事"。
對於自律這件事來說,每天定時定點做事好像早就融入了他的血液,於是,即便日程表裡密密麻麻都是安排,王健林出現在各種媒體的長槍短炮中也沒顯得多麼的疲憊。
同樣的情況,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堅持一天或許可以,堅持一週也不難,估計堅持不了多久,就覺得疲憊和乏味了,先不說別人,就說減肥這件事,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人高喊著,"六月不減肥,七月徒傷悲",才吃了一天沙拉,舉了一天鐵,看到美食那瞬間就放棄了。
古希臘有一句諺語說,自制(自律)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慾望的控制。
人類也的確和很多的動物、植物一樣,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但說到底,就像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所說,"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時間長了,我們自己就懈怠了,根本輪不到比天賦、比身份背景、比能力,我們連基礎的勤能補拙都做不到。
知乎裡有這樣一個問題,"人是怎麼廢掉的?"讓人驚歎的是,這原本是一個頗為"負面"的問題,卻引來了31萬人關注,瀏覽量高達1億人次!
或許會有人反駁,習慣與自律是差不多的意思,似乎自律聽起來更加高大上,並且更符合一個成功人士的人設,可說到底,沒人喜歡被強迫做事,哪怕是自己都不行。
當我們把一件事變成了像是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的習慣之後,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
早上早起讀書,是因為習慣於早上讀書,因為安靜,沒人打擾。
每天健身,不是因為別人說自己瘦了好看,而是自己習慣於健康的身體和智慧的頭腦相結合。
每晚覆盤,不是敷衍了事地告訴自己,你要努力啊,你要每天進步啊,而是習慣於提煉自己的思維,讓自己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換句話說,自律未必獲得自由,很多時候自律出於一種自我強迫,而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情,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改變一個習慣需要多久?或許很多書上會說是21天,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很多時候我們即便是堅持了21天,依然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慣性)。
現實生活中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某音上的小姐姐身材火辣,某手上的主播怎麼那麼沙雕,網X雲上的音樂讓人潸然淚下,某寶上衣服大減價,某多多的返券真香。
我們每天都在被無數的訊息狂轟濫炸,有人測算過,以正常人每分鐘眨眼10-20次計算,一天不停歇地舉著手機看15個小時,如果把視線內的內容摺合成圖片,高達11.68萬G,這幾乎相當於古人活了一輩子看到的書籍內容總和了。
自律(形成習慣)何其艱難!
最近大火的節目《追光吧哥哥》中似乎在人們視線裡消失了20年之久的陳志朋再度登上舞臺的時候被嘲又胖又油膩,可是曾經和他同個組合的蘇有朋,卻被人們奉為自律達人。
為了在一檔選秀節目裡唱跳,絲毫不擺自己是個德才兼備、功成名就的老藝人的架子,而是提前三個月開始練習、減重,於是再次登上舞臺的時候,人們絲毫看不出時光在他身上臉上雕刻的痕跡,也看不到離開唱跳舞臺十數年之久的窘迫和不適應,只有一個唱跳藝人的敬業與遊刃有餘。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這樣看待自律: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樸素而稀缺的真理,只是太少有人去踐行,而這也就成了成功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分水嶺。
自律或許並不能得自由,但將自律變成習慣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