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我就是演員》在選手陣容上頗具看點,不少缺乏演戲經驗的年輕偶像赫然在列,自然是看點十足、話題度滿分。
但整期節目看下來,令小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要屬黑馬選手潘斌龍,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潘斌龍一上場就劃開了綜藝表演那層懸浮的幕布,將觀眾帶入電影演員的節奏,這種質感和張力對於其他選手來說無疑是降維打擊。
他飾演的是《親愛的》裡的韓德忠,一手辦起尋親會,出錢出力找回了許多被拐兒童,但多年下來自己的孩子卻還是杳無音信,一場別人慶祝找回愛子的喜宴,成為了終於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潘斌龍把自己逼到一個極端,哪怕眼角的一條皺紋都盛滿了一個臨近崩潰的中年人的無奈和無助,全身都是戲。
一開始他狀態自若、神色如常,看似生活化、鬆弛的表演,其實暗藏了替朋友高興又滿心苦澀的情緒層次;
隨著戲劇衝突的推進,潘斌龍將韓德忠苦苦支撐多年、壓抑到幾乎麻木的性格放大到極致,說出解散尋親會的決定時,抿嘴搖頭皺眉,無措愧疚的狀態拿捏得極其精準。
而全線崩潰的絕望都落在秦腔的嘶吼裡,尤其是最後往牆上一靠臉一轉一擦淚,生生撕開了角色痛苦的面具,把情節推向高潮。
情感層次分明、緩緩疊進,細膩流暢而動人,真實而不著痕跡。作為2歲孩子父親的潘斌龍,把角色鍛造得像一座冰山,雖然只露出一角,留白處也能讓人感受到情感的洶湧,細細品味才發現,水面下巨大的冰塊撐起了他表演的槓桿。
相比於其他選手依然在“演”戲,人帶動戲,潘斌龍這種拋開自我、只輸出角色意志的表演則是戲主導了人,這種高手過招、無招勝有招的打法顯然更高階,拔得頭籌當之無愧。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演員可以和角色交換靈魂”。
很多人都說在《我就是演員》首場裡,潘斌龍的表演應該是首屈一指的。細細品味,如果說同場的多數演員更像是群體競演,潘斌龍堪稱是一個人撐起了戲劇的起承轉合,接連貢獻了無數個戲眼,只要他穩住,這戲就成了。
詮釋韓德忠這種隱忍內斂的角色比其他外放的角色要困難得多,有的演員釋放演技要靠激烈的情節衝突,而潘斌龍這場戲所有的情緒變化都在內心,只要有他的畫面,眼睛裡根本顧及不到別人。
而《親愛的》這類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成功與否,演員能否承擔起角色與大眾共鳴的情感樞紐,至關重要。潘斌龍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對作品的駕馭能力和精準的表演能力捍衛了演員的職業尊嚴,喊卡之後潘斌龍的動情表現,也擔得起章子怡曾經的名言“有演員的信念感”。
在潘斌龍身上一名優秀演員的職業素養也淋漓盡致地被展現,上場前為了貼近角色在酒桌上潦倒愁悶的狀態,他也小酌一杯;強大的“情緒記憶”能力,將自己與兒子分別的生活真實感觸調動到表演中,可以說是《我就是演員》上寫實派演員的代表。
在場的評委和對手都被他的表演折服,章子怡給出滿貫三星,於正表示希望跟他合作,兩人一致認為他的表演非常高階;王自健連連感嘆自己被他的表演帶進去了,簡直是個奇蹟;觀戰的李晟、金子涵幾度落淚……
本季《我就是演員》中將選手分為兩個陣營,“期待組”和“不期待組”,“不期待組”演員缺少熱度,是流量市場的淘汰品,潘斌龍就在這一組當中。他甚至自嘲道自己一直以來就是不被期待的演員,沒想到卻破格拿了滿級三星,大獲認可。從不被看好到驚豔全場,《我就是演員》上這一輪逆襲式的表現其實也是潘斌龍整個演員生涯的縮影。
很多人熟悉潘斌龍是從相聲、小品、綜藝、春晚等開始的,但其實演員潘斌龍也經歷了《西遊記女兒國》、《武林怪獸》、《煎餅俠》等多部作品的磨練,不管是在商業片還是文藝片中都有亮眼的表現,角色多面不受限,厚積薄發。
以黑馬之姿闖入電影圈的《無名之輩》裡,潘斌龍飾演痴情劫匪李海根,把底層小人物血淋淋的悲哀和癲狂演活了,成功將澳門電影節影爵收入囊中;他在《兩隻老虎》中飾演地頭蛇史劍,如實地還原了角色的蠢笨市井,讓觀眾大笑過後又回味出荒誕的黑色幽默意味。
塑造過許多感染力驚人的角色之後,潘斌龍依然說自己“不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天才,而是要靠努力的地材”,依然認為“自卑”是自己的底色,這樣“不起眼”演員大放異彩時,卻是無比的閃耀。
潘斌龍從來都不是靠顏值吃飯的演員,像生活中的你我他,但也正是這種適配度讓他與角色嚴絲合縫、完美貼合。表演方式大象無形,達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這種境界,這在娛樂圈也是少有和鮮明的存在。
在演藝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個年頭,潘斌龍的初心依然堅定。他曾說過:“我想演小人物的人生,因為這些小人物是一輩子都演不完的。”他不在乎角色的大小,只關心角色的塑造,被問到將來想演什麼樣的角色,“爭取做到把我放在哪部戲裡都不會讓你們齣戲”,他這樣回答道。
作為大眾“熟臉”,潘斌龍其實對於成名並沒有過多急切的渴望,他認定自己“才華和野心非常適配”,在《我就是演員》舞臺上的謙卑一如既往,不管是在李成儒點評時的恭敬還是感謝評委時的虛心,都讓人很難不心生好感。
拍攝《兩隻老虎》時,一場戲裡他被葛優扇了7個巴掌,只為了保持鏡頭裡的逼真效果,這份身為演員的信念感令人動容。
近兩年喜劇演員轉型演正劇幾乎成為了一種熱潮,似乎演員也有鄙視鏈,“正劇表演是陽春白雪、小品喜劇則是下里巴人”,而潘斌龍就是打破這個鄙視鏈的人。有的人選擇一刀切割,成為正劇演員後就與自己過去的喜劇演員生涯完全割裂,而潘斌龍依然從容地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型別裡自如切換。
憑藉《無名之輩》中的顛覆性演技走紅後,他依然回到了最初的小品舞臺上,繼續以喜劇帶給觀眾歡聲笑語,角色無大小、型別無高低,“戲”驅動心,這才是演員本色。
這匹漂亮的黑馬接下來將會帶來怎樣的表演,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