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相同的天賦下,全能有時候也代表著每一個都不精。這些年在娛樂圈中,偶像大行其道,一年都能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小鮮肉,偶像這個定位最早也是借鑑了韓國娛樂圈,在韓國娛樂圈中,偶像和演員是分的比較開的兩個職業,雖然兩者同屬藝人範疇,但事業針對粉絲群體卻不盡相同。
但是在國內,尤其是在魔幻的2020年,演員和偶像的界限卻很模糊,甚至以唱跳選秀出道的偶像,也能在出道之後以演戲為主,在其龐大的粉絲基礎上,你也很難指責這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最近《追光吧哥哥》和《我就是演員》播出,從節目性質能看出一個是選秀一個是演員拼演技,但魔幻的是《哥哥》裡不少都是演員出身的藝人,而《我就是演員》裡則不乏人氣偶像。
這一切的開始還要從《浪姐》的爆紅說起,作為大齡姐姐選秀節目,姐姐中不少都是演員出身,跟偶像沒什麼相干,甚至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如今流量偶像的運作模式。但卻因為參加了《浪姐》這檔選秀綜藝,不少老演員再次翻紅,《浪姐》也堪稱是今年最火爆的綜藝節目,緊跟而至的《奮鬥吧主播》、《追光吧哥哥》都走起了大齡藝人跨界的路子。
趁著這個熱度,馬上《浪姐2》也要上線,據網傳的陣容來看,第二季不乏張柏芝、董璇、李若彤這樣的老演員,這邊演員忙著參加選秀走紅,那邊偶像卻在排隊上節目拼演技,期望演技能夠被觀眾所認可,以便為之後進入演藝圈做準備。在前段時間剛結束的《演員請就位》中,雖然胡杏兒奪得了冠軍,但整季捧小鮮肉的主基調顯得有些明顯,一些導演給S卡的選擇在節目中也備受質疑。
而在最新的《我就是演員》中也有不少偶像出身的藝人出現,可以說沒有什麼演戲經驗的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實在達不到觀眾的期待,但不管是演員參加選秀,還是偶像參加演技類綜藝,本質上的反差吸睛導致不少觀眾趨之若鶩。但這種吸睛背後其實是演員的妥協和無奈,這些年偶像行業蓬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侵佔了演員本身的市場。
偶像跨界而來,攜帶的不僅是龐大的粉絲還有背後的資本,在熱度和實力之間,不少資本和片方都會選擇更有熱度和話題的藝人,自然也就在打壓只有演技的演員。所以不管是電視劇本身,還是如今的綜藝上,都能看到偶像大行其道的身影,在如今待播的劇裡,受期待有話題的幾乎都是流量藝人的作品,很少有人知道今年姜武、俞飛鴻、秦海璐都有新作品出爐。
相較於偶像去參加演技類節目,一些演員去參加選秀則有了點迫不得已的感覺,畢竟如果現在還能有人氣和別的機會的話,誰又願意嘗試自己年輕時都沒有試過的唱跳,還要被人吐槽油膩。他們的出現除了為了片酬之外,更多的還是為了能為自己在流量時代賺到一點熱度和話題,以方便自己繼續開展事業。
不管是哥哥還是姐姐幾乎都向現實妥協,重新以唱跳新人的身份再出發,看著外界清一色的油膩,哥哥們卻如此賣力,忽然還有點心疼的感覺。
如果說這樣的跨界真的能為娛樂圈帶來什麼的話,或許就只有觀眾們的目光了,不管是學了唱跳的哥哥和姐姐,還是在綜藝上比了演技的偶像,這種綜藝對於兩者以後的幫助似乎都不會太大。哥哥姐姐在擁有了熱度後也不會再去“油膩”的唱跳,偶像能不能接到戲,一定程度上也跟演技沒啥關係。
而流量偶像的興起更多的還是資本和觀眾的選擇,演員們想要適應除了也跟著自帶流量似乎別無他法,這也是哥哥姐姐們上綜藝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年才會出現演員扎堆選秀,而偶像卻爭奪演技桂冠這樣不太合常理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吸睛背後其實是一些老演員的妥協和無奈。選秀綜藝說到底還是年輕偶像的專屬,哥哥姐姐們的選秀在新鮮感後也不會長久,希望觀眾們也能更加註重演技,讓娛樂圈環境越來越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