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家好,我是快樂育兒的王榮輝Grace。

前不久,關曉彤又上了熱搜。

她參加金雞獎演員論壇,被問到參加《王牌對王牌》對她在演戲上的幫助。

她回答:“雖然我沒看過多少經典作品,但在節目裡看的這些影視片段,可以給她提供新思路。”

網友一聽立馬炸了。

說實話,關曉彤的起點並不低,出身演藝世家,4歲出道,5歲出演陳凱歌導演的《無極》,從小被大導演手把手教著演戲,也沒少參演優秀電視劇。

18歲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化藝術雙料第一,學霸的稱號當之無愧。然而,認定要吃演戲這碗飯的她,卻連經典影視作品都懶得學習研究。

也難怪粉絲恨鐵不成鋼,喊話工作室督促她多讀書;

嘲她不像個演員;

一邊是同齡的周冬雨捧回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獲得三大獎項大滿貫;一邊是關曉彤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至今還在綜藝中模仿影視片段。

被罵後,她在ins上發了一條動態迴應。照片中她帶著帽子,低落地坐在地上,配文“都特別好,只有我不夠好。”

從“國民閨女”到“我不夠好”,關曉彤這幾年,到底怎麼了?

想起《王牌對王牌》中,有一個環節,要求明星對話小時候的自己。

20歲的關曉彤,對著5歲的小傾城說:“你想被人貼上土大壯的標籤嗎?”

小傾城愣了一下,望著表情嚴肅的“自己”,捧著手中的白饅頭,搖了搖頭。

於是關曉彤語重心長地勸她,不要再吃了。

鏡頭中的小傾城,委屈地低下了頭。那時的她,大概還不知道“土大壯”到底是什麼意思。她也一定不會想到,15年後,她自己會因為吃被罵得狗血淋頭。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從前那個耿直的北京小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裡出錯的女孩。

因為媽媽說她胖,她就過午不食,只吃些水煮青菜;

因為網友吐槽她衣著暴露,她走紅毯不敢露胳膊露腿,卻依然被嘲笑“穿秋衣”。

哪怕是自己引以為傲的大長腿,被誇後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解釋:“我最近在長個子。”

那麼努力的改變自己的她,以為自己終於迎合了粉絲的喜好,可如今只能在一片罵聲中感嘆“我不夠好”。

說白了,眾口難調,無論你做什麼,有多少人誇你,就有多少人罵你。

想讓所有人都對自己滿意,後果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己。那個眼睛裡有光的小傾城不見了,如今的關曉彤,早已陷入“討好”的誤區:

既不能享受自己喜歡的,也做不好自己不擅長的。

就像心理學家Harriet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中提到的那樣:

“很多人覺得,‘討好’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

但實際上,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下意識去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但她忘記了,靠討好和迎合得來的粉絲,欣賞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螢幕上“完美無瑕”的假人。

因為,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還記得在李家琦直播間說相聲的金靖嗎?

她憑藉賣貨間隙隨口而出的段子,讓無數人捧腹大笑,被網友形象地稱為“人間開心果”。

但瞭解她的成長經歷後,卻覺得格外心酸。談及做搞笑藝人的初衷,她開誠佈公地說:“我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

小時候的金靖不善言辭,成績也不好,不僅總是被老師奚落,同學也不願意跟她玩。

有時候同學沒有被逗笑,氣氛冷了下來,她就會非常慌張,不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直到如今,她上臺表演節目前,還會一遍又一遍地問同事或搭檔:“我講的這個真的好笑嗎?”

按理說,火上熱搜的她應該變得更加自信,沒想到,她對自己的評價依然是:

“我好普通,我幹嘛了我,家庭也是中游,長相也是中游。”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對的自己評價體系,那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總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身上。

別人笑了,他就成功了;別人皺眉了,他一定哪裡做錯了。

可他沒有辦法控制每一個人的反應與想法,所以討好型人格,會漸漸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他們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別人而活。

想起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寫的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但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總與家庭息息相關。經過教育學家的研究跟蹤,以下兩種家庭,最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種 完美型家庭

看過一部紀錄片《零零後》,導演選取幼兒園裡的18個孩子,跟蹤拍攝他們的成長過程,一拍就是12年。

有一個孩子叫錫坤,成績優異,愛動腦,愛動手。

幼兒園的時候,他發現被丟到垃圾桶裡的東西都不見了,他立馬上手試驗。撿起一個東西丟進去,再想辦法把垃圾桶的蓋子蓋上,夠不到蓋子頂端,就繞到側面。

而他的媽媽,也是一個滿分媽媽。

從不阻止孩子的好奇心,不僅支援他搞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還解決他的“後顧之憂”,每天衣服該怎麼搭配,她都會替兒子安排好。

但,這僅限於對學習有用處的活動。

得知孩子的夢想是當魔術師後,她立馬給錫坤報了英語班,塞滿他的課餘時間。

白天,錫坤是那個完美家庭的完美孩子,成績優異,父母開明。

晚上,錫坤會躲在床單裡,任誰叫都不出來。他說,躲在裡面的感覺就像躲在子宮裡,在那裡才覺得安全和舒服。

當父母剝奪了孩子選擇人生的權力,也就剝奪了孩子實現價值的自由。孩子眼中的“做的好”,並不意味著能得到父母的表揚,長久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所以,像錫坤這樣依舊聽話的孩子,對家庭的感情更多是的畏懼,而不是依賴。也許他們的確會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但一定不會是自信的孩子。

·第二種 交易型家庭

常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如果考試進前三,爸爸就獎勵你零花錢。”

“媽媽只喜歡愛做家務的小孩。”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樣的父母愛孩子嗎?當然愛,可這樣的愛,在孩子眼中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爸爸媽媽的要求,他們才會愛我。

這些話,也往往很有成效,在親子關係種處於弱勢的孩子,總是會放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先完成父母讓自己做的事情。

可長大了以後呢?

朋友讓他一起去貓咖,哪怕貓毛過敏,也一定會去,不然就會失去朋友;

自己做了個喜歡的髮型,伴侶一個嫌棄的眼神,她就反思是不是自己眼光有問題?

在交易型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把別人的需求排在自己的需求前面。他們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地愛自己,只相信付出後才能被愛。

哪怕在討好中消耗自己,也甘之如飴。

那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活得很累。

他們要觀察別人的表情,揣測別人的想法。然後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情緒。最後,帶上面具,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就像小時候我的自己。

我出生於一個四孩家庭,作為家中老三,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討好大人,我拼命學習、努力考學、放學給妹妹背書包,告訴自己不想吃雞腿,媽媽的手不牽我也沒關係……

直到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接觸到這大千世界,我才發現,過去的自己是多麼的不開心。

所以在我長大後,我特別有意識的去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因為我吃過“討好型”孩子的苦,也深知一個習慣於討好大人的孩子會有怎樣的陰影。所以,我希望孩子們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也是“我一直在踐行快樂育兒”的原因。

王菲在寫給竇靖童的歌中,有一句歌詞,讓我特別感動:“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這也是我的教育理念。

我的大女兒跳妞,從小時候在老師你要乖的教育理念下,是個連想扮演白雪公主的需求都不敢表達的小女孩,後來在我的鼓勵下,12歲的她獨自選擇出國留學,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一步步長成了一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且能夠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大女孩。

(我的女大女兒跳妞~)

除此之外,在我創辦紐諾保育園之初,我一直給園區老師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教出乖孩子。

我希望紐諾保育園出來的孩子,是有活力、有能力、有見識的,更重要的是有主見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失去自我、只會聽話服從討好大人的“乖孩子”。

廣佛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帶寶寶來我創辦的紐諾保育園免費體驗下哦

因為只有一個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能真正認識到自我價值,並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你看,如今天后兩個並不完美的女兒,卻都活出了自己恣意的人生。

竇靖童張揚自信,追求自己的事業;李嫣溫柔可愛,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深究背後原因,都是因為王菲的育兒理念。

小女兒李嫣出生後,天生兔唇,所有人都等著王菲崩潰,她卻毫不在意地笑笑:

“我就把她當成正常的小孩,我覺得她很美,真的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她也因此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她沒有給女兒過度的保護,讓李嫣覺得自己與常人不同。而是用平常心接納女兒的一切,告訴她:“你很美,你值得被愛著。”

只有當一個孩子明白,無論如何,爸爸媽媽總會站在自己身後,她才能勇敢奔向前方,哪怕道路充滿荊棘。

同樣,父母全心全意接納孩子之後,才會真正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支援。

王菲曾說:“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於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視為獨立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竇靖童14歲從北京四中退學,想學音樂,王菲說:“你想好了就行。”

17歲,她考上伯克利音樂學院;18歲,她又退學了,想獨立做音樂,王菲說:“你不後悔就好。”

今年她23歲,早已有屬於自己的專輯,音樂節目上的表現,讓王菲都忍不住上臺誇讚。

你看,只有一個被無條件愛著的孩子,才會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願所有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與所有父母共勉。

26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劉嘉玲提前慶聖誕:樹下襬滿奢侈品,價值200萬名畫擺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