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電影《金剛川》作為一部獻禮片在此時機上映,可見主創人員的良苦用心,果然票房大好,達到了11億元。
但阿起和很多瞭解抗美援朝歷史的觀眾們有共同的感覺,這部作品並沒有真實客觀地“金剛川”博弈全貌,似乎突出的只是兩門高炮和兩架黑寡婦武士般的決鬥,嚴重偏離了歷史事實。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陣地攻堅戰。志願軍從6月下旬即開始進行了準備,到7月13日金城戰役爆發,志願軍為此次戰役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不可能出現只有兩門炮守護一座橋的情況。更何況這座大橋是我後方通往金城前線的必經之路,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金城前線。按照志願軍的慣例,通常是以高炮營為基本單位,每個高炮營由兩個高炮連(各裝備6門高射炮)和1個高機連(1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組成,讓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火力形成互補,透過製造交叉火力網,以面殺傷的方式擊落擊傷敵機。
並且志願軍司令部命令工兵10團第3連要用8天的時間,在金剛川上修建好一座長達37米可以透過汽車人馬的載重橋。而不是一座只供步兵通行的簡易木橋。
所以,很多觀眾在豆瓣、知乎、貼吧、論壇上留下了對《金剛川》的差評。豆瓣評分從開始的6.9分,已經掉落到了6.5分。
但這部影片也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在片中飾演高炮班排長張飛的張譯。
張譯在這部影片中表演的這個角色張力十足,在吳京扮演的師傅面前,他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學生形象,大氣都不敢出一下。但在面對瘋狂敵機的挑戰時,他卻陡然間高大起來,表現成為一個大義凜然的英雄。在師傅面前的“小”和在“敵人”面前的“大”,被張譯刻畫的淋漓盡致。
阿起認為,張譯能夠演活軍人張飛,除了他豐厚的演藝技能外,更在於他曾是一名軍人。
1997年張譯考上了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在招生,自此開始了了他10年的軍旅生涯。
部隊話劇團不同於其他文藝團體,要想當個好演員,要先要當好兵。張譯進文工團後先是被直接剃了頭髮,領了軍裝,然後,被送到接近河北地界山裡的野戰軍作戰部隊新兵連去當兵。這個部隊是24 軍 70 師 210 團。
在這裡,張譯和與他一起同來的文工團員們沒有被當做文藝兵來看待。而是和其他步兵一樣,每天按標準早起三公里跑,傍晚負重五公里跑。白天佇列、射擊、單兵戰術,晚上整理內務、背條令、一日講評 。半夜時常進行緊急集合,還有行軍拉練,沒日沒夜走上百公里,還要露營。
張譯在新兵連待了4個半月,在這裡,他完成了一個文藝青年向普通軍人的轉變。張譯回到文工團以後,為了演出的需要,他被多次安排去基層部隊體驗生活。甚至下連隊掛職當副指導員,學習帶兵,這更加增加了他對軍人的全面認知。
所以,張譯軍人氣質不同於吳京,吳京的硬漢軍人形象是演出來的,張譯則是多年軍旅生涯形成的軍人的養成,是本真的體現。
為“軍人”張譯喝彩!期待他能有更多的軍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