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說到現在的華語電影,周星馳是一個無法取代的存在,江湖上傳言“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便是影迷對周星馳發自心底的認可。周星馳又被稱為華語影壇的“喜劇之王”,而在世界影壇上能夠被稱為“喜劇之王”的另外一位電影大師是默片時代的卓別林。穿越光影百年,周星馳雖然沒有卓別林全面的才藝,但是他們都有對喜劇最獨到的理解,看看他們在銀幕上所扮演的小人物的“尷尬”笑容,“嬌羞”姿態,總有那麼幾分的相似。而更為值得稱道的是,他們的喜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讓觀眾們的歡笑並不脫離生活,他們的喜劇總是用一種自嘲的態度,從精神核心上疏解觀眾們生活中的煩惱。

但是近年來,周星馳的電影不僅僅迅速減產,而且品質也每況愈下,一時間在觀眾中有了周星馳“江郎才盡”的論調,但是周星馳究竟是如何跌落神壇的呢?是他自己的創作能力的下降,還是他表演方式的老套呢?其實不僅僅是周星馳,在電影史上,很多偉大的導演和演員到了職業生涯的後期,都會面臨周星馳類似的窘境。如早前的邵氏四大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他們在職業生涯的後期,均遇到了創作上的瓶頸。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創作精力上的下降,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創作模式的固化。這些著名導演,他們均已經成名多年,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們不斷地給觀眾帶來各種題材的影片,但是也難免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這個時候老影迷還好,新的影迷就很難買賬,因為他們沒有過和導演一起成長的經歷,所以很多的時候,新的觀眾很難感受到老故事的魅力,這就造成了影片和觀眾的溝通存在很大問題。而作為老影迷,他們已經被這些電影人之前的經典作品所吸引,所以當他們新的作品誕生時,影迷難免會發現味道不對,而對新的作品排斥。這就造成了導演創作上的兩難境地,不創新無法吸引新生代觀眾,創新卻很難滿足老一代觀眾的口味,而且更大的問題是,影迷們在多年的工作之後,已經嚴重的喪失了最初創作時的光影靈感,以上各種元素的疊加,造成這些偉大導演兩難的尷尬境地。

而現在的周星馳,就遇到了創作上的瓶頸,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周星馳創作影片才華的耗盡,而是整個時代的影迷裡,對周星馳不同的感受。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是周潤發和成龍、李連杰的天下,他們憑藉著各自在影壇的建樹,均受到觀眾們的喜歡,而隨著香港電影的名氣越來越大,這時候香港就特別喜歡豐富和擴充套件電影的型別,而這個過程中在香港被稱為“冷麵笑匠”的許冠文,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逐漸遠離銀幕。而這時候香港影壇就急需一位富有才華的喜劇演員,而多年摸爬滾打的周星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大銀幕上展現出了他過人的喜劇天賦。而正是因為他對喜劇深刻的理解,以及他表演方法的獨特,使得周星馳和他的“無厘頭”風格,迅速風靡香港影壇。

因為差異化競爭的原因,周星馳在短時間內迅速成名,而在幾年的功夫裡,周星馳在香港的票房號召力,便和老牌巨星成龍、周潤發旗鼓相當,以至於他們共同有了“雙週一成”的稱號,這個稱號說明,至少在票房號召力上,周星馳和成龍、周潤發有了同樣的地位。時間也迅速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中期,這個時候成龍和周潤發相繼前往好萊塢發展。其實在這個時間裡,周星馳也同樣有機會到好萊塢發展,但是被他本人拒絕了。不前往好萊塢發展的周星馳,卻在21世紀初的時候前往內地發展。這裡有一個小插曲,那便是香港電影的整體式微。這種情況,造成了有”東方好萊塢“稱號香港影壇中,很多的電影人前往內地或者國外發展。

周星馳之所以選擇到內地發展,一方面是因為他作為香港影壇中,票房體系裡金字塔尖的人物,在香港影壇的發展已經探到了天花板,而他獨特的喜劇方式,雖然也被好萊塢所接受。但是眾所周知,周星馳對他導演的電影擁有著天生的控制慾,這種控制慾也使得他和眾多的合作者的私人關係鬧的非常不愉快。而如果去好萊塢發展,好萊塢的體系很難能夠滿足周星馳的這種對影片的控制慾。而內地呢?在上世紀90年代周星馳其實已經試圖到內地發展,這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大話西遊》系列的電影,其實便是內地和香港合拍的一部影片,這部相對於當時觀眾較為前衛的作品,在上映之初並未取得轟動。

但是後來隨著網路的普及,《大話西遊》又迅速得到了新一代影迷的重視,這部影片的影響力也不僅僅是在電影的範疇內,而是通過解析,迅速被影迷們昇華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而自此周星馳的“文化偶像”的身份,迅速在內地得到確立。這種人設高度,使得周星馳後來轉戰內地發展時,在電影領域一度是所向披靡,並且憑藉《美人魚》、《西遊:降魔篇》多次打破內地票房紀錄。當時在影迷中流傳著一句“欠周星馳的一張電影票”。其實這個傳聞的形成,並不單單是因為周星馳在華語電影領域的成就。更多的是他的電影中,讓每個觀眾看到了自己的成長。

所以影迷們到電影院不僅僅是還周星馳的一張電影票,而是想著圓自已年輕時在電影院欣賞一部周星馳電影的期望。當觀眾們走進電影院去圓夢的時候,其實真正的歉意並不是表達給偶像周星馳,而是表達給曾經被偶像感動的自己。這種群體性的觀影熱情,成就了周星馳最後的輝煌。但是隨著這種熱情的褪去,隨著老一代觀眾變得更老,隨著新一代觀眾有了新的觀影需求,周星馳便和曾經的電影大師一樣,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遇,他已經成名多年,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和創作模式。不去創新很難吸引新生代的觀眾,繼續創新呢?一是他自己的精力已經很難跟上,二是老一代的鐵桿影迷很難接受。

所以周星馳後來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對老的經典故事,進行新的翻拍,這種創作思路在電影史上司空見慣。而且周星馳的創作模式特別適合這種方式,就如同卓別林的諸多影片一樣,其實在所有的影片中,卓別林只扮演一個裝束都不發生變化的流浪漢。而周星馳其實也總是在影片中,扮演一個落魄的小人物,或者用他的影片塑造一個市井中的小人物。周星馳多數的電影創意,很多都是取材自香港的老電影,如他的經典作品《功夫》和《西遊.降魔篇》中,明顯有香港的老電影《如來神掌》的影子。這些影片中的很多神奇的功夫創意,都和《如來神掌》有關。

再說到故事主題上,周星馳的電影故事題材,多少也借鑑許冠文的市井人物的人設。而他的無厘頭搞笑方式,卻隨著他自己年齡的增加,使用的越發的老辣,更顯現出這其中對人生、對社會、對夢想、對生活的自嘲。但是因為香港電影的日漸衰落,周星馳賴以創作的環境也逐漸的惡化,這使得周星馳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而近年來,為了迎合內地市場,周星馳啟用了很多內地演員,而在故事和對白的選擇上,周星馳也開始逐漸的內地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周星馳很難找到內地語言的魅力,這就造成他設定的很多包袱,讓觀眾感受起來並不好笑,更不要說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了。

這時候,影迷們再看周星馳的視角也有所變化。在90年代的時候,周星馳作為一顆影壇新星冉冉升起,這個時候周星馳的表現超出了當時觀眾對他的期望,並且總能在他看似粗俗的表演中,發現新的感受。而現在呢?周星馳已經成為了影迷心中的大師,影迷們對他的期待自然要提高很多倍,但是周星馳把他的創作精華已經在多年的從影生涯中展現殆盡,很難再找到新點子讓影迷們眼前一亮。這就造成了觀眾的期待和周星馳的表現不對等,所以也使得周星馳有了“江郎才盡”的假象。

如果非要說是周星馳的“江郎才盡”,倒不如說是時代的“物是人非”。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30歲奚夢瑤給98歲賭王添長孫,晉升鈕鈷祿·夢瑤,網友神評論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