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集大多口碑撲街,但是"大秦帝國"系列卻是一個例外。《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豆瓣評分都在8.5分以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終結篇,也算是迎來了口碑的開門紅,但是高開低走的節奏,歸功於宮鬥劇還是歸功於編劇呢?
第一部上映之前孫皓暉的書就全看完了,書最開始寫的有點玄幻,比如天月劍之類的,後來就很厚重,情感帶入特別好。電視劇能拍成這樣,確實是用心了。還是喜歡略顯粗糙的第一部。
第一部是以秦孝公為背景的。
回看2009年的《大秦帝國》電視劇第一部,這部電視劇雖然"忠於原作"孫皓暉作者,但卻打著"歷史劇"的招牌。於是,彆扭就出現了。比如,以50年代國民性為原型的虛構政治群體"老秦人"到底該算什麼,也包括了整體虛構的故事框架到底算什麼,這些問題確實讓人感到尷尬。
到了2013年的《大秦帝國》電視劇第二部,製作組也許是受到了《新三國》的影響,就有了在小說和歷史之間找折中點。典型的就是把小說中的蘇秦換成了公孫衍,另外也增加了一些大環境上更"喜聞樂見"的元素,這些應當都是受到大影響所致。
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富大龍演活了秦惠文王。一部《羋月傳》再次揚名一遍。秦惠文王就是羋月的老公。從秦惠文王開始,秦就開始稱王,秦惠文王也就成了秦國第一位君王。
當然,都21世紀了,拍電視劇怎麼說也是商業行為,在商言商沒什麼問題。包括孫皓暉先生本人把自己杜撰的小說劇情稱為"歷史"以及"民族原生力"云云,說白了也是出版社的商業宣傳策略。
1、 大秦賦的編劇是誰?
編劇李夢表示不背鍋,李夢是大秦縱橫編劇,大秦賦後面改了之前李夢的原劇本,現在李夢只是個掛名,若把李夢原劇本演出來,不至於這麼爛,雖然李夢也有短板。
張健,北京人,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曾參與多部電影、電視劇的創作與拍攝,與國內知名製片人、導演、演員有過合作 ,主要作品包括電視劇《我們光榮的日子》、《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
妥妥都是抗日神劇的氣質!
《大秦賦》44集再不摔孩子都十歲了,會還手了都!嫪毐以寺人身份都和太后生孩子了,這都不算死罪嗎?這不能讓天下人知道!有損皇室顏面!如果以此論罪!那他倆的事情不就全天下都知道!只能啞巴吃黃連!哎,這事瞞不住,連我們都知道了。
明知有人要造反不帶扶蘇去加冠,留在章臺宮那不是讓他等死嗎?
只有嬴政親政宗室才抬得起頭,否則都是以卵擊石,關內侯不是說掛就掛了,也沒起到什麼作用,太后相邦贏氏宗族三派勢力角逐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歷史上嫪毐哪有那麼厲害,這次的宮變簡直策劃的不要太完美,和歷史完全不一樣!秦王信誓旦旦以為支撐的驪山大營分分鐘被逆賊掌控了,搞了那麼多彎子為了湊夠集數嗎?
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公子:信陵,平原,春申,孟嘗。戰國四托子:成蛟,趙姬,嫪毐,呂不韋。成蛟託三天,趙姬託半月。嫪毐託過程。呂不韋託結局!!戰國四托子表示:我們還能託幾天。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還是華陽夫人厲害啊,能屈能伸有遠見有謀略,10個趙姬也比不上,華陽夫人在秦朝末期善終。
古人比現代人早熟,237年繼位13歲到除掉呂不韋是247年,其中至少有六七年都是在做準備的,不可能一點都不想!
二、《人民的正義》輸在《人民的名義》編劇上,編劇輸在閱歷上啊,還是太嫩。
2017年,《人民的名義》開播。
開播首日就登頂收視第一,之後屢次重新整理收視榜記錄,最高實時收視峰值破8,打破了近十年國內電視劇史最高記錄。
人民的名義編劇:
周梅森,中國當代、,1956年3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主席團委員、副主席。第九屆全國會。
周梅森的官場小說創作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不僅對當前社會中一些非常敏感的社會焦點問題進行了藝術呈現,而且在揭露這些不正常社會的同時,也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
人民的正義編劇:
餘飛,擔任編劇的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重案六組3》,《重案六組4》,《巡迴檢察組》。
《巡迴檢查組》兩集現功夫片影子:祁廳長,你還是沒上得了副省級啊…看起來就像演的,還演的很尷尬,不能把觀眾吸引進去,人民的名義為什麼火,因為它看起來像真的,代入感很強!
在情節連線上確實有很多問題,另外,幾個劇情設計上與現實存在距離感。還有,於老師和光頭飛簷走壁的設計太假!恍惚間,我是看了一部功夫片。
尤其是韓童生,愛的釐米明明是給兒子當孫子,這裡轉身給兒子當爺爺,還是孫子演的好
還有隻要有個清官,就得有個不懂事的兒子,這樣的老套路,一點看點都沒有。黃雨虹來敬酒,即便不給做生意的兒子面子,那畢竟也是海平市首富啊。這個頭銜,不論在哪,當地領導都得維護好關係的啊,這可和當地經濟有直接的關係啊。
而這個即將升任省政法委書記的張友成,不表示一下,還生硬地回絕,這點胸襟跟眼界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