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電影,像是一箇舊夢,“功夫皇帝”早已不在江湖。
進入21世紀以後,硬橋硬馬的功夫片在純粹的商業電影市場環境中顯得吸引力每況愈下。
香港武俠電影逐漸式微,老一輩功夫演員受年齡和傷病影響逐漸退出等原因,讓一眾從小看功夫影片長大的孩子慢慢的感受不到童年跟著大俠快意江湖的氛圍。
總的來說,功夫片領域基本經歷如下四個明星引領階段:
李小龍,離我們的時代太遠,除了死忠很難開啟大眾話題,就不談了;
成龍,李連杰兩位是怎麼也繞不開的,至少80—95後群體,相信即使是女孩子也很難說一部他們的影片都沒看過;
10年代前,在功夫片領域打了十幾年醬油的甄子丹憑藉《葉問》系列大器晚成,躋身一線功夫明星的行列。
2015年以後,吳京年逾四十拍出《戰狼》,才算接過功夫片傳承的衣缽(但他的風格無論從戲路也好,模式也罷,都已經不算是純粹的“功夫片”了)。
至於過程中其他的功夫影星,大致又可歸為三類:
第一是無出名作或者代表作,風格可與上述明星歸於一派(洪金寶,元彪等歸於成龍系);
第二類是因時運、機緣或者整體形象無法突破眾生相,在時間的洪流中已然成為過往或者還未完全崛起(如張晉、趙文卓,吳越,安志傑等)。
第三類則是非專業武打人員,但拍攝過功夫影片的(謝霆鋒)。
在如煙的歲月和激情的過往中,在這個片種因為內外人才趨於凋零和謝幕的時刻,不同的明星選擇的告別方式卻不盡相同。
李小龍猝然離世(當然這不是他主動選擇的);
成龍選擇繼續堅守和奉獻,前幾年一度保持著一年一部的高產,雖然影片質量相較於其年輕時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於看他電影長大的忠實觀眾來說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甄子丹《葉問》系列完結老態立現,畢竟作為近57歲的武打明星,也基本到了告別武術電影的年紀;
吳京正值盛年,暫且不談。又熱心扶持科幻片突圍。
唯獨李連杰的告別方式,讓人有種俠之大者的感覺。他把最想說的話拍成了2006年的那部電影——《霍元甲》
這部電影整體上是成功的。如果非要在筆者有限的觀影經驗中選出十部列出清單,《霍元甲》一定是最不容易想到,但如果想到了就一定會加進名單的那一部。
不容易想到主要是因為這型別的功夫商業片曾浩瀚如海,無論場面、劇情、武術設計等比它優秀的確實還大有片在;況且作為李連杰功夫片末期的作品,金盆洗手的噱頭雖響,但但也難壓其巔峰的《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
但想到了會覺得值得卻是因為影片借功夫的角度切入到中國傳統哲學的範疇中,影片中演員對霍元甲的演繹基本上能傳遞出思考的結果與表述的道理,非常適合觀眾去理解一個說不清的大道理。
其實中國哲學的發展非常有趣,似乎任何領域都能從這個行業及技藝本身的特點出發悟出一番中國的處世哲學。
聖賢也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武為止戈”等等,插秧間苗、念唱作打皆能成文章,悟人生。很多書籍和影視劇也都嘗試在人成長的過程來告知讀者觀眾一個哲學道理。
這部《霍元甲》也是這樣,妙就妙在影片傳達的傳統哲學恰恰是“大智若愚”“捨得捨得”的中庸之道。
現代人一直處在太多的說教太多的指導中,難免浮躁,心神俱疲,這部功夫片可以很好的為我們解壓,它很好的稀釋的黃老學派極端無為的思想,透過武術的角度告訴你就算你強大,也不必非要成功的人生道理。
片中的霍元甲與真實的霍元甲有多大的差別我們暫且不談,單就李連杰塑造這個影視形象來說是非常成功的。
初期的囂張、跋扈、激進都表現的非常精準,為後期的轉折做了良好的鋪墊。很多觀眾看這部電影,都把焦點和目光都放在了打鬥場面(當然也非常精彩)和劇情推進及霍元甲個人的人生轉變上,這樣都是不完整的。
其個人的轉變其實是一條明線,為它提供聚變力的是霍元甲家庭的變故,劇情走到這遭變故後並沒對人物進行就地的轉折與昇華,而是安排了霍元甲的南下,離開津門那個是非之地。
常看到這個設計被很多觀眾乃至影評人用“突兀”和“敗筆”來形容。在他們看來,這段劇情是劇情基礎邏輯的硬傷。可在筆者看來,這段劇情其實比整部劇所有的內容都重要,甚至可以說一整部電影都是在為這段劇情做說明與鋪墊。
最直接的鏡頭證據就是電影採用的是小插敘拍攝手法,開畫破題還沒出片名的時候,畫面就定格在霍元甲躲在南下的破船中瑟瑟發抖的模樣。
試想影片如果想突出民族大義,一定會是純倒敘操作;如果想表達霍元甲個人的成長轉變,開篇放上他與日本武士亭中對飲進行插敘就會更好。但導演不這麼想,開畫就是一落魄之人,孤帆遠影。
所以影片並沒有想專注的講英雄與大義,講個人蛻變,它主講的也是演員最想表達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哲學。
家庭變故後,即使劇情邏輯不通,霍元甲也被安排“流放”到了南方的水田,與盲女、農夫一起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道法自然的終極奧義被作者隱藏在層層的梯田中和濃濃的稻香裡。什麼快意江湖、津門第一,身手功夫縱然在,一點沒有影響霍元甲成為一個幸福充實的村夫大漢。
影片在這裡讓時間停止,讓競爭停止,用鏡頭語言告訴我們一個“退一步也是進步”的哲學道理。
山間清風徐來,陽光熠熠生輝,萬物接受自然的饋贈,不違天時農時。
這中間的一段刻意“暫停”在影片前半部緊張激烈的武鬥和後半段家國大義的紛爭中顯得格外的有儀式感,犧牲部分故事邏輯性獲得講好一個哲學故事的機會,在我看來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當然為避免太過意識流,影片還是安排了插秧比賽的細節和亭中與日本武士對飲的情節,讓主角把想說的話和想昇華的主題說出來給觀眾聽。這種重點單獨成段,且安排“老師”給劃出來的操作堪比典型的應試考試,深入淺出,直白易懂。
最終,霍元甲高處不勝寒,家門鉅變,南下逃離現實,再回來已是民族英雄的格局,設計雖然不是特別討喜,但因為講述的重點壓在了哲學主題本身,所以顯得影片就尤為清新。李連杰本人也在宣傳電影期間一直強調“這是我最後一部武術電影,這部電影過了以後,我就只拍商業片了。”
十幾年轉瞬即逝,站在2020年的節點回望,才發現李連杰誠不我欺。
他留下一部在很多人眼中並不完美的功夫電影作為謝幕,而這部電影卻只用他最擅長的功夫,講述了一個和功夫沒什麼關係的道理。
這個道理是李連杰初涉影壇秉持的信念,還是他成為影史一代功夫皇帝后的感悟,我們是無從知曉了,但其留在影片中的那些畫面,放在影片中說於劇內劇外人的那些話,不矯情值得咀嚼。
這些畫面和話語,和三十多年來他塑造的諸多影視形象重疊在一起,彷彿一個走遍千山萬水的旅人終於迴歸,正敲響自家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