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星番
《大秦賦》劇集過半,豆瓣口碑斷崖式下滑,從開分的8.9降至7.1。
這是“大秦系列”四部曲的終結篇,也是該系列唯一評分跌破8分的一部。自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起,觀眾盼了11年,等到整部作品的終章——千古一帝秦始皇首次在中國歷史實現了大一統,掃六合、卷八荒,迎來高光時刻。該劇雲集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辛柏青等中生代演技派,又有王慶祥、尤勇、鄔君梅等戲骨加持,陣容可謂“高配”。
為延續前作的“匠心”,劇組遠赴5000多公里到新疆雪域高山、戈壁草灘等實地取景,拍攝足跡遍佈那拉提、賽里木湖、昌吉、烏爾禾、象山、都勻、橫店、仙居等8地的影視基地,場景設定達1000餘處,內外接景及改造面積多達113000 平方米,在新疆烏爾禾拔地而起,搭建一座完整城池。製作了多達11000餘套服裝和4000餘套盔甲,僅嬴政(張魯一飾)一人服裝多達80多套;戰車、軺車、攻城車等大型道具製作了80輛;劍盾戈矛軍事道具數量過萬。
實景拍攝、現場收音、戲骨陣容、製作升級的《大秦賦》,前作部部有口皆碑,它的開播備受矚目,伴隨著觀眾的歡呼——苦粗製濫造劇久矣,終於等到你!但就目前而言,這個結果顯然在大家預期之外。
被大家寄予“全村希望”的《大秦賦》,收視、口碑雙雙下滑“高配低分”的癥結在哪裡?
重術輕道
《大秦賦》8.9的高分開局並非虛名,精良製作、考究服飾讓人身臨其境。開篇邯鄲之戰,戰法行陣首次亮相歷史劇:騎兵傳令、投擲兵打頭陣、弓箭手萬箭齊發、步兵搶登雲梯,服化道參照兵馬俑設計,排兵佈陣氣勢恢宏,還原古戰場作戰模式。
導演顧其銘透露,戰車、弩車、臨車,還原史料記載,經道具工人除錯、拆卸裝車運到新疆戈壁。提前大半年招募幾百名武行天天操練,對秦、趙兩國軍隊特性都做了不同設定——秦擅強弓硬弩長戈戰車,著重表現排兵佈陣;趙歷經“胡服騎射”改革,展現邊騎的威力和靈活性。炎夏8月開拍,武行兄弟們曬得個個臉上蛻皮,為節省折返時間,導演強龍住在新疆努爾加片場的車上,某天起夜,迷迷糊糊間發現一個活的兵馬俑從眼前竄過……
鏡頭的每一幀都讓人相信那就是戰國時期,馬鐙、三稜箭、著裝束髮等佈景道具的用心可窺一斑。但角色一開口,時而文縐縐,時而大白話,又將人拉回了現實,
重術輕道,強化技術和形式感,卻看輕劇本的故事性和角色合理性,本該加分的歷史正劇軟實力成為了硬傷。創作基調來看,劇本少了文學性,將現代戲的情感寫法移植了歷史正劇裡,故事主線模糊,全程都是歷史事件推進,但因為故事缺少戲劇張力,角色本身的動機和完整性不足。主線是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但卻著墨在內鬥,僅趙姬與嫪毐之間的感情糾葛就佔據了十幾集,41集了嬴政還未親政。這一故事走向引發觀眾情緒反彈,稱其為“大秦婦”、“嫪毐傳”。
《大秦賦》劇情拖沓、臺詞直白脫離了歷史厚重感,也讓《大秦賦》陷入觀眾爭議。導演顧其銘髮長文迴應:“每個人物的語言風格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語境下的言語處理也不同,李斯、韓非、呂不韋、嬴異人這樣的人物在臺詞處理上自然偏文,出身舞姬的趙姬、相府家宰鄭貨以及嫪毐的語言則更通俗;朝會等正式場合的奏對必然更雅,私下言談的語言更活潑,這是導演組和編劇團隊在內容上達成的共識,為的就是把人物的個性和性格精準的塑造出來。”也表示因全戲現場收音,會出現“個別詞沒注意好帶入了現代字眼兒”,成片會有一些臺詞上的bug。
雅俗共賞,為了捕捉演員當場的飽滿情緒和強感染力,只是個別詞沒注意,取捨下未做後期配音。如他所言成真,瑕不掩瑜,觀眾也會包容。但從成片來看,臺詞整段拉胯,比如少年嬴政得知身世流言,易裝出宮找呂不韋“認親”涕淚橫流地表示“我願意跟你一起浪跡天涯”、赳赳大秦,朝堂君臣卻表情鬆散、臺詞多為大白話,缺乏暗流湧動與戲劇張力。
反倒是前期觀眾津津樂道的好戲,多集中在嬴異人、李斯等臺詞偏文的人身上。六國使者以斬首趙姬、嬴政要挾嬴異人,命其簽下割地辱國條約,他不卑不亢地說道,“今日你若殺我妻兒,來日我一定親率秦軍,攻破邯鄲,毀你宗廟,凡天下趙氏之人,皆要為我死去的妻兒償命。”字字高燃催淚,心懷糾糾大秦共赴國難的悲壯。
開播第二天,《大秦賦》“換劇本論”甚囂塵上。這一點,導演也做了正名,“網上傳的李夢老師的“劇本”,我也有看到過,那個大概是李夢老師所著《大秦帝國之始皇帝》(上)這本書的節選,而非劇本。書與電視劇面對的人群在廣度和厚度上都有不同,所以作者在寫書與劇本創作上必然是不同的。”但《大秦賦》片尾編劇一欄李夢赫然在列。
如果按網傳的《大秦帝國之縱橫》的編劇李夢執筆“劇本”,他的臺詞風格“雅”在文言文表達,“俗”多為古文的現代翻譯,能將秦韻和人物個性相容。
選角違和
《大秦賦》口碑下滑的另一原因是選角失敗。
除了網友們口中“形”的適配度,也有“神”的先天不足,他們演技線上,但不符合扮演的歷史人物氣質——段奕宏沒脖子,秦俑造型會過於憨厚,與一代奸商呂不韋形象違和;張魯一臉長、溜肩,服化造型上沒有修飾,整個人氣質會有點喪,彰顯不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霸氣,40歲演13歲少年嬴政陷入“童子教”的爭議,很難讓觀眾建立起對角色的信任感;趙姬找了朱珠,她在都市劇中演起風情麗人信手拈來,但在歷史正劇中卻成了木偶美人,演技尷尬。
《大秦賦》將歷史書上的秦莊襄王、秦始皇、呂不韋、李斯、平原君、春申君、毛遂、樊於期等歷史故事和人物搬上小熒屏,這是人人耳熟能詳歷史教科書古代史的必講“重頭戲”。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自己的“秦始皇”。
作為78集體量作品的男主,13歲登基、22歲親政、39歲一統大業,張魯一逆齡演少年嬴政,演技沒能彌補扮相的形神不足,導致觀眾心中的“表演藝術家”信用降級。網友扒出張魯一拍攝《大秦賦》工作行程表,同時在拍的還有《新世界》《第二次也很美》,軋戲3部。有業內人士匿名稱:該劇從一開始定的張魯一,但拍攝期間狀態很差,沒想到演繹得讓人失望。
導演顧其銘解釋,讓張魯一飾演的嬴政出場,這個決定很難,主創團隊反反覆覆的爭吵,但作為全劇主題承載者, 實在是需要有厚度有經歷的演員來撐。
但對看重演員閱歷不挑年齡一說,觀眾並不買賬,不僅用曾在《秦始皇》中出演小嬴政的翁斐然舉例反駁,同為12歲演出了少年帝王的霸氣孤傲;也有張子楓、張熙然等兩位小演員在《唐人街探案》《誤殺》兩部影片中承擔重要戲份,成為影片的高能場面;今夏爆紅的“隱秘三子”也是導演辛爽花了一年海選試鏡定的,他們的完成度之高令人驚喜。貼合劇中人物才是選角首要標準。
男二影帝段奕宏的表演也引來頗多爭議,一部分觀眾為其聽聞秦孝文王駕崩,從進門前的哀傷到進屋之後的內心狂喜一幕演技叫絕。一部分觀眾卻評價他總是同一表演風格,講臺詞結巴、發笑頻繁、演技發揮不穩定等也成為選角不適合的例證。
段奕宏長了一張真誠、正氣的臉,適合正劇不適合奸角、適合現代戲不適合古裝、適合男人群像戲不適合男女對手戲,他演的韓信、鬼谷子、呂不韋幾乎造型都不盡人意,跟男演員對戲從《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烈日灼心》都火花十足,與郝蕾、張雨綺、余男等女演員的情慾戲也是致命誘惑,但當呂不韋與朱珠飾演的趙姬對戲時,他會眼神閃躲無法對視,好像是侷促的演員段奕宏本人跑出來而不是在塑造角色——權傾朝野的宰相呂不韋。
事實上,一劇之本失色,出彩角色就大打折扣,也造成了觀眾看到戲骨演戲不靈的失望。雖然有時爛劇本是好演員試金石,但角色是否立得住,劇本外,最重要的依靠還是演員自身的表演實力。如果演員自身表演有侷限性,出演不適合的角色,對劇和演員都是充滿遺憾的一次嘗試。
大事不拘,小事不虛
怎樣才能做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歷史正劇呢?“大秦帝國”系列前作早已提供了正解。
前3部已經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找到從小說到劇集的完美出口——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歷史劇創作原則,選擇跟角色契合的人物,各部門創作有機結合群策群力,拍出一部經典之作。
“大秦帝國”系列作者孫皓暉本就是秦國史的愛好者,發現缺少一部系統、完整、逼真反映秦國戰國崛起史的嚴肅文學作品,耗時15年成稿6部11卷,填補了市場空白。從誕生之初,它就是一部尊重史實的嚴肅文學作品,也契合歷史正劇的品相氣質。
結果嬴政的獨白,被網友對照發現抄襲自《堂吉訶德》: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於青銅器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當我的這些事蹟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
我是你們的王,天下的主宰;我終結了五百餘年的紛亂歲月;曾經的敵人,共同成為我的子民;歡呼吧,我的子民;我的功業, 將被澆鑄在青銅器上, 銘刻在高山之巔;我的榮耀,將光照天下;痛飲吧,我的子民;我的功業將澤被你的子孫, 永遠流傳於世;我是嬴政。
重術輕道、選角失敗是《大秦賦》今日失敗的兩大主因,但創作基調從一開始就走偏了,如果秉持大的歷史事件力求真實,將藝術創作放在一些小細節上,那麼則早早規避了歷史正劇變為偶像宮斗的狗血和拖沓。
《甄嬛傳》《羋月傳》兩部年度劇王的導演鄭曉龍長期堅持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極為重視劇本,會一遍遍打磨劇本,排除不尊重事件的真實邏輯和人物合理性部分。
《隱秘而偉大》的導演王偉採訪中透露:“一個成色好的劇本,從臺詞到節奏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其實影視劇我覺得最後還是要看文學性的,而不是看技術的東西。”
“大秦帝國”系列的忠實觀眾點評《大秦賦》時,提到“編劇的功底、演員的選角、甚至於是否真正地遵循歷史或是原著,都成為了這部劇最大的毒點。”
正如導演髮長文時感慨的,“豆瓣上大家對劇的評價我都認認真真看過,吐槽和批評,我們都誠懇接受。儘管從幕後到臺前的所有人都為了這部戲竭盡全力,但創作難、拍攝難、審查嚴、發行難是事實卻不是藉口。我太能理解,因為大家在意,所以吐槽,所以批評;因為期待很高,所以才有失落。”
有客觀原因,拍攝歷史正劇是費力不討好的嘗試,但觀眾們“愛之深,責之切”,因為前作口碑累積,將期待值拉滿,吊高了胃口,趕巧遇上製作團隊更弦改轍,原創劇本加選角上的首次創新嘗試,新探索遇上老觀眾,也會需要一些磨合和包容的時間。評分大幅滑落,可能是觀眾積攢的失望爆發,起伏不定,等劇集完整播出後,留的時間多一些再回看,或許才是最終穩定的觀眾評分。
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大秦賦》有其瑕疵,它也依然是2021年月末評分位居前三的劇集。在每一個聽到高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同頻共振感受老秦人的熱血澎湃。
《大秦賦》及這一歷史正劇IP的探索,中國影視產業逐步走向工業化、規範化的重要見證——環節細分,從編審、篩選IP、把控劇本,生產環節層層把關專案質量,選角、宣發等專業團隊負責。它也提出了問題:演技派青黃不接,偶像有流量但扛不了正劇?發掘、培養年輕演員勢在必行。
這也與近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布《關於電視劇(網路劇)製作“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的幾點意見》如出一轍。意見指出,當前我國電視劇創作重演員、輕編劇、輕導演、輕製作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下一個硬核國劇的繼承者在哪裡?劇本尊重史實、選角貼合人物、製作精誠所至,集齊這三點的團隊都會等到“金門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