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白百何回來了。

在趙薇監製的《聽見她說》系列第三集《失眠人的夢》中,白百何飾演了一位被婚姻生活困住的家庭主婦。

她每天都在重複著機械的、空洞的生活,日復一日地做著同樣的事情——

早上伺候老公和孩子吃完早飯,他們出門後,隨便煮個泡麵,就著面吃些剩下的殘羹冷炙。

每天跟在老公後面收拾爛攤子,明明這些事已經說了好幾遍。

曾經的她也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有一份在出版社做編輯助理的工作,但在結婚懷孕後就把工作辭了。

她喜歡看書。在婚後的日子裡,她也曾經想要為自己爭取過,但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看書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時間只能被瑣碎的事情填滿。

她有一個朋友都誇讚的模範老公,在製造紙箱的公司工作。

她常常會把老公帶回家的箱子變成收納箱、垃圾桶,老公也經常誇她能幹。

可她卻覺得,自己的生活,就像被困在了這一個一個的箱子裡,了無生趣。

日復一日的生活,白天的她感到渾渾噩噩。可到了晚上,枕邊人的呼嚕聲讓她徹夜難眠。

無數個失眠的晚上,她都會走到陽臺上,反問自己:難道就是這樣了嗎?

這聽上去,是一位家庭主婦的獨白。

實際上,是所有看似“正常”過著週而復始生活的人們,TA們心中的吶喊。

久未露面的白百何,能把一個深陷婚姻生活的家庭主婦刻畫得入木三分,和她曾經的婚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白百何結婚那年,22歲。

那時候的她對婚姻生活充滿憧憬,覺得愛一個人就要做迴歸家庭,安心照顧他。

所以,在接到《失戀33天》這個電影之前,白百何一直沒有出來工作。

很多年後,白百何上《星空演講》,回憶起那段當家庭主婦的時光,她覺得自己那段時間每天都在忙著平衡家人的關係,在家裡的角色就像一個“居委會主任”。

還好她意識到了潛在的“危機”,狠了狠心決定出來重新拍戲,迴歸社會。

至少在當時,她完成了從家庭主婦到女演員的社會角色轉換。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一樣成功自救。

這讓我想起了,近兩年有一部同樣反映“全職媽媽、家庭主婦”主題的影視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

和白百何飾演的角色一樣,金智英有臉蛋、有學歷也有能力。

如果她一直在公司堅持做下去,很快就能加薪升職。可是她還是選擇了在懷孕之後,迴歸家庭。

成為全職太太的金智英,除了偶爾會感覺到幸福,但更多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正在被囚禁。

當她任勞任怨地帶孩子,想要換回一個重回職場的機會的時候,婆婆卻破口大罵,堅決反對,就連一向心疼自己的丈夫也不理解。

就算當金智英精神已經出現了問題,丈夫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讓她把工作辭了,在家休息。

諷刺的是,這部電影當時上映時,遭到了韓國男性的一致抵制,但在女性群體中卻收穫了清一色的好評。

可見,“家庭主婦”正在成為社會熱議的一個關鍵詞。

在當下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下,當面臨“是否要為了家庭而犧牲事業”這個選項時,大多都是女性選擇退居二線。

姚晨曾在公開場合演講時說道“經常會有人問我怎麼平衡事業和家庭,但好像從沒有人問過我先生同樣的問題。”

但如果真的問到了,丈夫們就會知道如何回答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成為了女性的專屬問題。很少有男性會被問及這類問題,因為他們似乎也沒有這樣的煩惱。

不知不覺,提到“家庭”,後面就自然而然地跟上了“主婦”二字;談到帶孩子,更多的也是“全職媽媽”在盡心盡力。

所以,當一個女性為了家庭,辭去工作的時候,她放棄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有她的夢想和必須無限壓縮的個人時間。

而把全部生活重心都放在家庭上的“連鎖反應”就是:和社會嚴重脫節。

即便你說服了家人,說服了自己,打算重回職場,現實也會給你沉重一擊。

經歷了幾年的職場空白期,除了相關技能的生疏,還要面臨“已婚婦女”身份的不公平對待。

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全職帶孩兩三年後,尚難重新被職場接納。在教育貧困的地方,那些淪為家庭主婦的女性則遭受著更大的煎熬。

前段時間,山西一婦女黃月(化名)因迷戀“假靳東”的新聞登上熱搜。

原本是件茶餘飯後的搞笑談資,但若細究背後原因,卻無法把它當做一個笑話去看。

即便她現在老伴尚在,還有兩個兒子,看似生活幸福美滿。

她卻聲稱自己“一生都未經歷過愛情”。在家裡辛辛苦苦30多年,可還是得不到家人的一絲體諒。

壓在心中的積怨太深,無處宣洩,她只能把一切美好都寄託在那個小小的網路世界,和那個會提醒她天冷加衣、別太勞累的“假靳東”身上。

為家庭犧牲奉獻30年的黃月,想要的其實不多,不過是一句噓寒問暖的關心和應有的尊重罷了。

這樣看似戲劇化的情節,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家庭主婦”也從來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詞,她就那麼真實地存在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

她們只是渴望在繁瑣的生活中,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價值,可她們身邊的人,卻沒有給她們這個機會。

而更可怕的是,似乎這個社會,也並沒有對她們施以援手。

就像上週更新的第四集《重塑》中,詠梅飾演的角色,同樣也是一位全職媽媽。但她面臨的卻是丈夫提出離婚,並以自己沒有工作為由,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可明明是丈夫當年央求她不要太辛苦,在家照顧孩子的啊!

很現實對嗎?但更殘酷的是,她在承受婚姻的破碎的同時,還要承受這個社會帶給她的語言暴力:

“你是新時代的女性,你有大學的學歷。所以即便要離婚了,你不可以哭鬧、不可以撒潑、不可以那麼在乎一個男人!這樣會被別人笑話!你能做的,只有通情達理,你必須通情達理!”

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太大,反而讓人聽不清內心最真實的訴求。

但好在,詠梅她在與自我和“社會認定的我”的拉扯中,堅定了內心的選擇。

“我不報復,也不原諒。該怎麼做,我有我的方式。”

所以,與其一直糾結在要不要衝破牢籠,倒不如搞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不要一味困在家庭瑣事中,迷失了自我。

就像張桂梅校長所說的“女孩子的價值不在於嫁的好不好,或是是否嫁給一個優秀的男人,她們的價值在於她們自己。”

還好,《聽見她說》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所有家庭主婦生活的小小縮影。

《聽見她說》並沒有明確地評價這樣的選擇是好還是壞,她只是簡簡單單地呈現出來,卻足夠警醒,也足夠給同樣困在家中的女性,一個重新走出去的勇氣和力量。

無論如何,都希望像劇中白百何那樣,困在婚姻的盒子中的家庭主婦越來越少。

30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周星馳蹲在牆角?不如說他在牆角搭了座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