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通常情況下,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只看當事人如何解決和把握了。1970年,在美國影界發展的李小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如果劇本、片酬合適的話,他願意回香港發展。訊息傳開,多家香港電影公司對李小龍發出邀請,但當他提出影片投資不得低於60萬以保證製作水準的前提條件時,卻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實只有邵氏和嘉禾兩家。而李小龍原本對財雄勢大的邵氏最有興趣,儘管邵逸夫開出的條件並不優厚(不但每部片酬僅有2000美金,還要籤長期合約,與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藝員並無區別),但他仍舊錶示只要邵氏寄來劇本及相關資料,合作事宜儘可再作商量。孰料邵逸夫早已看準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並不得意,又怎會聽從他的安排?當下顯出大老闆的派頭,必須李小龍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舉自然惹火了素來心高氣傲的李小龍,立即強硬表態,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國和他談不可,兩相較勁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罷。

既然邵氏與李小龍談崩,鄒文懷便得了機會,本來他已派羅維之妻劉亮華作為嘉禾特使去美國拉攏已婚的前邵氏“武俠皇后”鄭佩佩加盟,雖然遊說不成,卻正好乘機當面拜訪李小龍。面對首位越洋過海的港臺製片商的熱情相邀,李小龍怎能不足感誠意?加之嘉禾給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美金,並儘量滿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龍終於口頭答應為嘉禾開拍兩部電影。

1971年7月,李小龍赴泰國全景拍攝了嘉禾投資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個月後影片上映,創下香港本埠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引發香港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轟動效應,李小龍在銀幕上展現的打鬥場面,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功夫片,動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觀眾如痴如醉。翌年3月的《精武門》將李小龍的功夫魅力與極度渲染的民族情緒結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獲成功,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萬港幣,破了《唐山大兄》(320萬)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開了日本、歐美等國際市場,而嘉禾亦憑藉這兩部空前賣座的影片賺了個缽滿盆盈,公司實力突飛猛進。

待至1972年,李小龍與鄒文懷合股創辦“協和”影業,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為他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片中,李小龍全面展示了自創的“截拳道”格鬥技藝,同時在前半段融入喜劇風格,結尾打死對手時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較之前兩部更顯成熟氣度,也更容易受到觀眾歡迎。《猛龍過江》於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觀眾對它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歡度元旦佳節,爭相湧入影院一睹龍之風采,影片票房最終達到驚人的530萬,直令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而那邊廂,邵逸夫卻自生悶氣,他沒想到李小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其實錯失良將倒也罷了,真正讓他懊惱的還是讓仇家嘉禾撿了大便宜。

眼見嘉禾及李小龍氣勢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尋求應對之策。恰巧此時邵氏叛將李翰祥經營臺灣電影公司失敗後悄悄回港發展,邵老六深知這黑老李目前雖然落魄,但拍絕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來對付嘉禾。為此邵逸夫不計前嫌,重將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導演果然不負厚望,重回邵氏的頭炮《大軍閥》票房雖不及李小龍的《精武門》,卻同樣廣受歡迎。再者,李翰祥亦憑藉《大軍閥》成為風月笑片鼻祖,僅1972、1973兩年,便拍了《風月奇譚》、《一樂也》、《風流韻事》、《北地胭脂》等五部電影,香港票房合計近1500萬,較之李小龍的那三部電影總收入近1300萬,當真是以量取勝。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壯年的李小龍在女明星丁佩家中離奇猝死,當時他為嘉禾拍攝的《死亡遊戲》僅完成了幾場打鬥部分;為美國華納拍攝的《龍爭虎鬥》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導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輕易超過。--沒了李小龍的嘉禾影業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則因競爭對手的身陷困境暗鬆了口氣,以為嘉禾至少短期內不會再對他們構成威脅。可惜事實恰恰相反,李小龍逝世僅一年,嘉禾便再次風生水起,至於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識人,將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讓給鄒文懷!

56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別人參加《追光》是為了啥我不知道,但燒餅,你真的是來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