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百珎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房子”對大多數家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婚嫁生活、養老育兒都需要一處相對穩定的棲身之地。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而環境逼仄下的“公屋”“劏(tāng)房”等香港特有的居住場所名詞,也漸漸透過影視作品被內地觀眾熟知。
翡翠臺於12月7日起,每週一到週五晚間22:30播出的《香港愛情故事》,被贊取材“真實”、故事的講述方式和戲劇結構貼近香港民眾生活。這部劇的一個核心話題元素,就是香港民眾的住房問題。並非黃金檔的這部12集短劇,不僅節奏明快,尺度也稍顯寬泛,劇中講述了一些與“情事”“性事”息息相關的“房事”,但也凸顯出了這些本能需求不滿足背後更深層次的現實衝突。
截至撰稿,這部並未透過任一內地主流影片網站購買播出的tvb劇,在豆瓣上已經收穫了8.8分的好成績,更因其十足的“港味”被觀眾贊為2020年度的tvb劇之光。
幽默講述香港現實,接地氣的tvb劇魅力重現情侶開房都要“等位”?其實,也可以從“黃牛”手中加價下單“通行證”。
《香港愛情故事》開篇就講了這麼一個荒誕的情況,一對感情穩定的恩愛眷侶為解相思之苦奔波流轉。男主本想借七週年的紀念日向女友求婚而定好的酒店房間,臨時出了變故,只能轉而攜“有備而來”的女友另覓場所。無奈“等位”時長太久,男主最終從“黃牛”手中加價購買了通行證。但由於是鐘點房,倆人的“花活”還沒玩盡興,就被敲門提醒時間到了。最終,三十歲仍流離失所的這對年輕人,還是沒能“辦成事”。
香港的房地產產業興起很早,且不論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等社會現象,僅探討無房一族的年輕人想要靠自己的能力購置一套房產就是難上加難。《香港愛情故事》中的男主陳子朗,也期待著能夠給自己深愛的女友一個家,然而確實困於現實,連週年紀念日都讓女友生了一肚子悶氣。後來,陳子朗在人潮擁擠的巴士上掏出了一枚戒指,承諾她會給她一個溫暖的小家。不出意外的,深愛他的女友在感動的淚水中答應了他。
愛情的甜美也抵不過現實的殘酷。男主家所居住的公屋面積狹小,早已長大的孩子們住在一進門的門廳牆壁一側的櫃子上方,只有夫妻不睦的父親母親擠在幾平米的臥室內。內心根植了大男子主義的父親多年來指使母親習以為常,動輒大聲責罵的行為嚇得老婆內心憤懣但不敢做聲,直到過60歲生日時,孩子們的媽媽才說出了送自己的禮物:離婚,申請公屋。
一家五口的蝸居生活給家庭主婦帶來的壓抑情緒得以爆發,長久以來的雞毛蒜皮、矛盾衝突,除賺錢養家的父親確實是一個大男子主義的原因外,更多的是現實生活的衝擊及生活空間不充足帶來的矛盾升級。
諷刺的是,同在一個屋簷下,那個不體貼的老頭子拉尿、放屁、隨處扔花生殼的惡習讓人忍無可忍,公證處辦事員卻要二老證明分居情況才能繼續推進離婚手續。鐵了心追求新生活的媽媽,最終決定自己住到離家女兒原來的“壁櫥床”上,即便是和老頭子臉對臉坐在一張小飯桌上,也堅決不給他做飯吃......在《香港愛情故事》中,有的人因為房子結不了婚,也有人因為房子離不了婚。對此,劇中人物官方“吐槽”:這樣看來,結婚更像是房子的附屬品。
生活奔波苦,一日不得閒。
如果單獨拆解看男主一家人的情感生活,可以看到的是不同身份年齡的香港人在選擇感情物件、選擇感情模式、選擇生活方式等各個維度的差異變化;但倘若縱向觀察,則得以一窺普通香港人一生之中不同階段的婚戀狀態,至此,“香港愛情故事”極強的社會代表性就在劇中以概括性的形式被描摹出來了。
《香港愛情故事》雖然表現形式幽默風趣,但並不耽誤揭開現實問題的更深一步的思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視劇內地並未播出,是一部全須全尾的tvb劇,然而,這個僅在“埋堆堆”上vip可看的劇目,也引發了許多內地觀眾對“房子”“愛情”與“婚姻”的思考。
“老本”不夠吃的港劇,能否借“北上聯姻”改變命運?近幾年,“港劇沒落”似乎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演員流失、青黃不接的檔口,也仍有源源不斷的港劇產出。然而,港劇在拼不過大製作、大明星的落寞之日,選擇了一條更容易出成績的“賽道”奔跑——精品短劇。畢竟,“小而美”的港劇多可以藉著好故事再搏一搏。與此同時,“北上”與主流影片網站合拍產出新作,成為了港劇“逆天改命”的重要選擇。
與“生於香港、播在香港”的《香港愛情故事》不同,近幾年有多部香港、內地合拍影視作品,登入內地主流影片網站。“合拍”的形式愈加常見,曾經的“港劇”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各個影片網站的座上賓,多以“超級網劇”的模式問世。
騰訊影片 《使徒行者2》
隨著內地娛樂產業的崛起、香港娛樂業業態的變化,內地觀眾不再滿足於原有港劇的內容品質。在此期間,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影片網站輸出的內容,也在內容體量上搶佔了港劇的生存空間。
看港劇的人少了。
然而,內地網際網路平臺想要留存更多的使用者,就亟需更多優質的內容;港劇製作方也需要更雄厚的資金支撐,以保證港劇的持續性發展。於是,單純從香港購回成片,放在影片網站上播放,早已不能滿足影片網站的需求,港劇製作方與內地主流影片網站互惠雙贏“合拍”網劇,成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和使用者需求的“新模式”。
“混血兒”更好看。有資本支撐,有內容填充,“北上聯姻”之後的港劇大多數時候都“容光煥發”。今年,由優酷100%投資,豆瓣開畫9.0分的《嘆息橋》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內地全資港劇”。這部15集的短劇,借力內地資本力量,透過嘗試用更新穎的方式講述港式故事,給原本喜愛港劇的受眾人群帶來了更新奇的體驗。這部作品,兼具了網際網路和港劇的雙重基因。
除此之外,愛奇藝與TVB聯合出品的《盲俠大律師》《再創世紀》,騰訊影片與TVB合作的《使徒行者2》《宮心計2》《溏心風暴3》《鐵探》等劇……都是港劇北上的佐證。在優酷公佈的2021年片單中,除購買的港劇外,“港劇場”片單中的《木棘證人》《刑偵日記》等劇也是與TVB合作製作的劇集。
倘若將港劇在內地的成長變化比作是怪物變身的階段。那麼,自2013年起優酷獨家收穫TVB正版優質內容版權,將港劇從電視端傳遞到網際網路當屬“第一次變身”;2018年,優酷與TVB、TVBC共同推出“全球同步劇系列”,實現TVB劇內地、香港同步播出即為“第二次變身”;2020年,內地全資港劇《嘆息橋》的出現,推動了港劇內地發展的新步調,完成了價值更高的“第三次變身”。
然而,想要在內地市場保持一直以來的“港劇”魅力,又能與時俱進滿足網際網路觀眾的新需求,從香港而來的“超級網劇”們道阻且長。港劇在內地的核心競爭力並非是斥巨資打造的大製作,早已散落在天涯的知名港星也並不能夠成為吸引港劇觀眾的核心影響力。無論何時,優質內容本身才是最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王牌。
港劇如此,“北上聯姻”後的“港劇”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