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賦》在銀屏上的熱播,劇情逐步展開,情節的跌宕起伏,越來越多的觀眾被吸引進了這部歷史大片之中。它也收穫了觀眾的口碑和媒體的好評。
不過在該劇第21集的時候,有一個明顯的歷史錯誤。如果為了製造戲劇衝突,引發劇中人物矛盾,從而達到情節更加曲折更加吸引人的效果。這種苦心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嚴格的按照史實的基礎,就如在沙地上建樓,終將成為空中樓閣。
因為它違背了一個最起碼的原則,那就是歷史的真實。
表現歷史題材的時候不是不能虛構,但是不能天馬行空去杜撰。
在這一集當中,劇情介紹的是鄭國修渠至渭文君封地,他的家臣嚴辭拒絕。甚至搬出冠冕堂皇的一些理由來,“封地治下,只認封主。”
很明顯,這段情節是編劇為了給秦王政和渭文君在後來爆發的矛盾衝突埋下伏筆,可是,在歷史上這樣的情景是根本不可能發生。
我們翻開歷史典籍,可以清楚地查閱到關於商鞅變法以來,在大秦律法當中對封君食邑制度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
封地這個說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食邑。食邑之地也就僅僅能夠享受租稅之權。但根本沒有所謂食邑的土地的所有權,以及包括的治民之權。
所以說,渭文君的家臣 壓根就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意味著違抗秦律,是要掉腦袋的。
在電視劇當中,眼見手下遇到阻力,竟然是秦王政親自出馬,而且最後處罰的罪名是違抗王命,只能說建立在虛假的歷史基石上的情節,越來越荒腔走板了,貽笑大方。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一個歷史細節的失真,並不影響整個劇的魅力和效果,它不是照樣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麼?
可是我們翻一翻商鞅曾經說過的這樣一段話。“堅守法治則代有明君不難,事事有法可依,人人依法辦事,朝野便會自行運轉,就算出了一兩代平庸君王,只要秦國法度不改,國家照樣不會變形糜爛。”
這話拿來對照大秦賦當中違背歷史的做法,它違背了大秦帝國的最根本的立國之本。
為了顯示秦王之威,將秦帝國最重視的法度之嚴拋於一邊,把秦法當中嚴厲禁止的事,還讓秦王政站出來親自處理,這明顯又是把歷史劇當中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的老一套搬出來了。